1、收稿日期:2022417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0 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三全育人 视域下构建理工科高校 育人 工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WJ2020016);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立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20DB360);沈阳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 年教研室主任专项立项“以大学生获得感为核心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Myjxzr2021001)。作者简介:季丹丹(1973),女,辽宁营口人,沈阳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与
2、辅导员协同育人路径探析季丹丹1,郝乐祥1,刘宁2(1沈阳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142;2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42)摘要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做优的关键环节。通过论证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之必然与可能,明确两支队伍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壁垒,提出完善顶层设计、实现育人互动、搭建协同平台、构建保障机制等解决策略,使两大育人主体融合共建、同向同行,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711X(2023)02006203doi:10
3、3969/jissn2096711X20230202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高等教育伴随国家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育人工作中起到“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若要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做优,只有两大育人主体融合共建、协同育人,才能有效整合育人过程
4、中的各要素资源,实现同向同行,共同培育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之必然与可能(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大育人主体,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实际育人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职责分工。思政课教师通过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育人具有一定成效,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很难强化育人效果。而辅导员除了管理学生的日常工作外,还要忙于必要的事务性工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认识不足、能力欠缺、缺乏理论指导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育人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可以发挥两支队伍各自的优势与特长,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思政课程、
5、日常生活和课外实践等环节,形成同向育人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育人质量,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论优势明显。但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有限,联系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效果不理想,导致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职业发展的认同感也会随之降低。辅导员则能深入学生日常生活,有效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但因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所限,往往只能解决问题的表象而无法深入到实质,育人效果不够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广度,使其缺少职业归属
6、感。针对两支队伍现存的错位优势明显问题,需要从“融、通”的角度出发,开展协同育人,促进彼此的优势互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深度与辅导员的育人广度,不断增强其职业归属感与认同感。(三)统筹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必然要求在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效统筹相关资源,充分发挥下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实现 1+12 的效果,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优势彰显的一个方面。首先,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可以弥补师资不足的问题。其次,协同育人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与统筹管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最后,协同育人有利于实现校内外实践基地的资源共享,避免各类校内外实践基地的
7、重复建设,能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统筹整合。(四)育人目标的一致性使协同育人成为可能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担不同的工作内容,思政课教师通过思政课育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引导,辅导员则通过日常教育与管理对学生进行“实践层面”的培养。但二者的育人目标总体是一致的,即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但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更加复杂多元,这对高校育人方向和育人模式提出新的挑战。面对这种形势,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与辅导员有效协同,形成“一体两翼”的育人格局,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8、,在育人过程中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互贯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实现路径。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之现实壁垒(一)顶层设计构思缺乏整体性顶层设计意指从全局视角出发,综合各层次和多要素,从项目最高层次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旨在为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提供目标与方向。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体并不能够达到整体系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只是将两支队伍的本职工作简单相加,没能形成协同统一的整体系统意识,在顶层设计上不能从全局、整体和战略高度进行领导与管理。没有设置专门机构或是牵头部门,也没有统一领导和部署,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分别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工作上也分别听令于各自
9、隶属部门,在工作目标与理念、信息与资源共享、活动安排与设计等方面都缺少协同与配26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第 36 卷第 2 期总第 336 期合,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无法体现整体性。(二)育人过程缺乏共识各自为战在实际育人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对协同育人缺乏足够的认识,较少体现认同感与责任感,更不能从高层次和广视野思考二者合力育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实际育人过程中各自为战,思政课教师经常独自备课、授课、搞科研,对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缺少理解与认同。而辅导员则因为要忙于诸多的琐事、杂事,忽略自己的教师身份,不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两者缺少对彼此的认同,使两个育人主
10、体缺乏协同育人的动力,即使是存在协同育人活动,也仅停留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双方协商等方面,这些基础层次的协同活动,较难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在活动结束后则又恢复到各自为战的局面。(三)协同育人的平台缺位首先,一些高校缺少有效的协同育人平台,制约了协同育人的具体落实。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缺少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平台,使得育人过程仍存在“教管分离”现象,协同育人的合力不足。其次,部分高校在课堂和实践育人沟通机制方面存在短板。思政课教师擅长理论课教学,对于如何引入实践内容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显得力不从心;辅导员虽擅长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但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而独立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则显得手足无措。二者有
11、效协同、互通共进的平台有待尽快完善。再次,“互联网+”的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高校对网络信息技术利用不够充分,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没能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资源交换的作用,使得便捷的网络平台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四)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分属不同的部门,有两套不同的运行机制,两支队伍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没有考核评价与奖惩激励的统一标准,缺少协同育人一体化的组织保障;协同育人在经费上得不到足够资金支持,使得各类进修、培训和交流等缺少资金保障;协同育人不能与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
12、奖相挂钩,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协同育人的内容还没有体现在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考核上,不论考核标准还是考核环节,都没能体现健全的考核协同机制。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之实现路径(一)完善集中统一的顶层设计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之前提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全局抓好育人工作部署。由高校党委牵头从全面视角出发,统一部署开展育人工作,做好整体规划,学校主管领导亲自负责,组建由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等部门负责人在内的协同育人领导机构,对担负协同育人工作任务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进行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事关育人总体方案、规章制度完善、职责要求明确等各环节,落实
13、落细两支队伍交流的常态化、制度化,从战略性高度系统审视和规范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工作。具体来说,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协同育人领导小组通过协调沟通汇集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合力打造线上思政阵地、协同开展思政课题研究。学校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计划项目、名师工作室等举办学术交流会与经验交流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依托提供更多深造进修机会;多方创造条件让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双向兼岗,实现工作内容的相互渗透与互相促进,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工作。(二)育人理论与实践过程的协同互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达成的两种途径。二者的统一主要体现为课堂理论教育与文化实践
14、教育的协同共进。两支队伍协同育人主要通过理论认知和行为实践相互协同,提高各自的专业化水平,进而实现思政工作效果的协同。首先,必须打通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课外实践育人环节),实现全方位育人。辅导员较之思政课教师更能有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需求,因而其参与思政课教学更具针对性。思政课教师广泛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可以发挥专业特长,在党课、团课、学生课外理论学习研究等方面给予辅导员更多支持。两支队伍在课堂协同育人过程中,既提升了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又实现了思政工作效果的协同。其次,需要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科学研究上展开协同。辅导员可以根据自
15、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选择方向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展科研工作,思政课教师承担理论研究内容,辅导员负责实证研究环节,可以使科研成果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再次,需要两支队伍学会运用思政教育的文化力增强自身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结合的能力。在协同中研究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实现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元素和更为持久的力量。(三)搭建科学育人的协同平台科学育人协同平台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载体和切入点。从战略高度建构多元化沟通平台、思政课教学平台、新媒体协同育人平台和科研合作平台,是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提升实效的前提与保障。首先,搭建日常教育管理交流平台。定期召开思政工作联席会议,开展有针对性的专
16、题培训,实现资源的共享。其次,搭建教学协作平台。组建“大思政”教学团队,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结对子,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于一体,使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再次,构建协同育人新媒体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通过网络平台突破两支队伍在育人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两支队伍的沟通交流和师生间的互动,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后,搭建科研合作平台。设立专门的科研平台和研究项目,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提供支持。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设立协同育人专项课题,鼓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开展科学研究,促进二者协同育人能力的提升和彼此的有效融合。(四)构建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构建能提升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能效。第一,创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机制。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构建协同育人中心,配置齐全的协同育人领导队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统一管理事关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人、财、物等要素,为两个部门协同育人提供制度保障。第二,构建协同育人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协同育人专项使用经费,由协同育人中心负责监管,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