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 期*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2021 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1YB2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典兵(1966-),男,山东郓城人,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和德育原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哲学,其应当把人的本质与价值、人生意义与追求等作为根本性和终极性问题,充分展现出以人与人的生命为核心的鲜明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传授或接纳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从人的生命深处唤起其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
2、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1。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至上”“强制性灌输”和“工具主义”偏向,却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自身的整体意义和生命精神,极易使学生走上“物化”和“奴役”之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应以何种面目展现才能符合其本质规定性?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和生命成长过程中究竟何种作为才能真正彰显其时代特色?应当以何种态度和方式安顿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具蓬勃茁壮的生命活力?只有基于生命的立场,回归生命的本源与本真,并在自由精神的关照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超越现实困境,返璞归真,使学生在自主体验、躬身实践中感受生命的美好,追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断实现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
3、的提升与完善。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转向的意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核心是充满生命激情与活力的人,因此,必须把生命尊严和价值的实现置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地位。只有认识到现实生命的神圣以及不可侵犯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由“忽视生命”向“激扬生命”的时代转向和超越,也才能为学生生命的赓续发展提供宽阔、适当、可靠的空间,进而引领学生自由、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我国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转向的研究,源自于对生命德育的探索和分析,可以通过学者们对生命德育的内涵解读,来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转向的核心意涵。有学者认为,生命德育是关于生命道德的教育,是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关爱生命
4、、追求生命意义、促进个体生命成为优质自己的教育2。有学者认为,生命德育是一种关注对学生进行整体人生的塑造,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关爱生命、欣赏生命、激扬生命,进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德育新领域3。张典兵摘要:人是生命个体,以生命的方式而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彰显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启动学生奋发向上、自我完善的动力机制,使其能够过一种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促其生命自由、快乐、健康、幸福成长。作为一种新理念和新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聚焦学生的生命关怀和生命发展,倡导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追求思想政治道德和个体生命的交融、和谐与共生,其实现必须正视学生生命存在,唤醒学生生
5、命意识;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引领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塑造生命化幸福教师,建构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关怀;生命发展;生命意识;生命体验;教育评价;师生关系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23)03000705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第 43 卷(2023 年)第 3 期第 7-11 页Vol 43(2023)No3P7P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转向的意涵与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年有学
6、者指出,生命德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以生命发展为旨归,激发学生的生命动机,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进而提升生命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4。有学者则认为,生命德育主张从学生的生命出发,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强调通过对学生生命的感召、感动以及实践而进行的教育活动5。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人性的、生命的、生活的、愉悦的教育,其生命转向的核心意涵就是以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生活快乐和人生幸福为目的,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生动鲜活、日日常新的生活世界之中,运用契合学生生命特点和思想品德实际的方式方法,实现思想政治道德与学生生命的相互支撑和有机融合
7、。作为一种新理念和新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表现出以下基本特点:(一)尊重和热爱每个学生的生命发展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和发展的承担者,是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生命主体,其身心发展不仅具有待定性、未完成性和可塑性,而且表现出各自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契合其生命特征,满足其生命成长和发展需要。不仅如此,青年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各不相同,所接受的家庭和社会教育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各自的人生境遇和认识体悟不尽相同,其生命表征和生命发展因人而异,不能也无法被另外的生命简单替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尊严和生命发展,热爱每个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和创造
8、性,促使思想政治道德和学生的生命相互促进、和谐共荣,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快乐生活,品味幸福人生。作为一种生命实体和生命主体,青年学生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独特而能动的个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和热爱每个学生的生命发展,关注每个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二)倡导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知性”教育,把学生看成是机械被动的、等待填充的“美德之袋”,在方法上采用“强制性灌输”,并辅之以严格的纪律约束,其根本缺陷就是“目中无人”。其既不是一种教授思想政治道德的有效方法,也不是一种符合思想政治道德伦理的教学方法。正是基于这种批判性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特别强调回归
9、生命原点,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和价值,真正融入学生的生命发展过程之中。学校应通过符合学生实际思想品德发展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和乐于接受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及道德素养的全面形成,指引其朝向正确方向成长。(三)追求思想政治道德与个体生命的圆融思想政治道德不仅源自个体生命健康发展的根本需要,而且从其产生第一天就开始为人的生命完善与人生幸福服务。思想政治道德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相映生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割裂了思想政治道德与生活、生命之间的这种独特关系,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并不排斥思想政治道德理论和知识规范的重要
10、价值,但学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的,每个学生都拥有与众不同、具体生动的生活场域,每个学生的生命、生活都是与思想政治道德融为一体的。思想政治道德只有完全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历程,才能充分展现其所蕴涵的美好期盼和理想追求,这样的思想政治道德才是真正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转向致力于达成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道德与生命的融洽和谐,由此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德高尚、精神圆融、生活快乐、人生幸福。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转向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直面、丰富和提升个体生命的伟大事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回归生命本源,才能使自卑的生命重拾自信,怯懦的生命获得力量,扭曲的生命得到扶正,冥顽的生命获
11、得新生,才能弹奏出动人而精彩的生命乐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回归生命的本真,才能真正融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才能使其生命呈现出勃勃生机,也才能使其更加亲近生命、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一)正视个体生命存在,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学生个体的生命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理想追求。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和精神之维,思想政治道德寓于学生鲜活的生命之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刻也不能离开学生生命的健康存在,必须充分关照和满足由此产生的学生的基本生命诉求和生存需要。任何外在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都必须正视学生生命存在的事实,而这恰恰就是学生思想品德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根本依据。从这个意
12、义上讲,真正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8第 3 期准确把握学生生命的可贵性、差异性以及独特性,充分认识学生个体意识和个人利益的现实性、合理性与正当性,能够心平气和地加以理解、认同、接纳和欣赏。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避免以“成人化”“理想化”的高标准苛求学生,才能走出颐指气使、简单粗暴的偏向和误区,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生命需要以及价值诉求的珍视、尊重与张扬。以学生生命为基础,直面和丰富个体生命体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特征,理解生命的艰辛和宝贵,把握生命发展与完善的内在机制。学生一旦形成正确而清醒的生命意识,就能深刻领悟生命蕴涵的积极意义与价值。在此
13、基础上,才能有助于自身生命情感的丰富、生命意志的坚定以及生命行为的持续,进而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健康快乐的生命个体,而这恰恰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意涵和价值追求。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体生命的本身,但在学生生命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程中,生命意义不可能自然流露或自发显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并善于发现自身生命的独特性与宝贵性,由此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活着的意义,进而珍爱生命、呵护生命、激扬生命。(二)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引领学生创造幸福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必须在确保学生生命存在的基础上,引领其去感悟生命的美好,探寻生命的价值,彰显生命的意义。因此,激
14、发学生乐观进取的生命情感体验,培养他们主动进取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转向的本真意涵,也是确保其顺利实现自身终极价值关怀的根本途径。美国当代心理学者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只有在生理和安全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思想道德情操的高尚以及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完善,也才能获得伴随思想政治道德而来的真、善、美的心灵满足。学生只有在拥有了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基础上,才能尊重、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和自强。学生只有具备深刻强烈的思想政治道德情感体验,才能形成更高的思想政治道德学习践行的自主意识
15、,才能不断张扬自己的生命自主性,获取思想品德发展的不竭动力。当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离不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所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自主性道德人格教育是主体性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和在应然的意义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作的价值追求”6。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需要,以及思想政治道德的自觉和自主,能够确保思想政治道德主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尊重学生所做出的自主思想政治道德判断和选择,而这恰恰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卓有成效的前提与基础。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观,思想政
16、治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取、过程的设计、方法的选择等,应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较强的自立、自由与自为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解力和思维力,使“识德、尊德、崇德、行德”成为其一种生命自觉,引领其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三)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既需要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认知问题,也需要体现学生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决定了其课程设计必须充分体现“生命性”和“生态性”。所谓“生命性”是指课程设计要以“关注一切生命、关注生命的一切”为基本原则和理想追求,珍视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构建起以生命体验为原点,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理解生命意义、体悟生命终极价值,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课程体系。所谓“生态性”是指课程设计要遵循“生态位”原理,体现自然和“绿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要致力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而非片面发展或“竭泽而渔式”的阶段性发展。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转向的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大力拓宽其内容领域和范围,在重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