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系 年伊犁师范大学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伊犁河谷高校意识形态生态化研究”(项目编号:);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新疆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姜媛媛(),女,山东青岛人,博士,伊犁师范大学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融入研究姜媛媛(伊犁师范大学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新疆伊犁)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理论体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2、相处、互惠共存的行动指南,将马克思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也符合现实需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基础,分析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课遭遇的一系列问题以及融入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优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议和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本刊网址: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土壤退化、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地球村背景下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更提醒着世界各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地区和个
3、别国家需要重视、处理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需要所有国家和地区担负起应尽责任和义务,加强保护力度,共同携手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打造美丽中国的新主张,构建“五位一体”的新布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处理现实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引。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传播主旋律的重要思想阵地,有必要积极地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优化思政课堂,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引领学生自觉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一、马克思生态观
4、融入高校思政课遭遇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课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是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感。然而,当前将马克思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遭遇了不少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教学内容传统从当前高校对思政课程设置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共包括 门课程,每门课程开设一个学期。许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理论性较强,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教材中的内容相对较少,也较为分散,系统性不强,许多教师只是在涉及这部分的内容时,进行一定的政策解读和理论补充,缺乏针
5、对性和有序性,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性的理解与认识,教学内容也并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课堂内容纯粹性的理论太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的责任感。(二)教学方法僵化高校思政课创新性不足,教学方法僵化。许多教师上课只是借助多媒体播放课件进行讲解,没有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的优势,也并未使用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教学服务,以增强课堂生动性和趣味性,其本质仍是“照本宣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也较低。许多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并不认真听讲,只是为了提高出勤率,修得相应学分,以期顺利毕业。对于生态教育的教学除了课本宣讲,高校会组织一些主题活动,然而这些主
6、题活动只在特定节日如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时日开展,并且普遍由学生社团或学生会、班级自主负责,表现形式也以开展宣讲会和主题班会居多,形式主义和任务性较重。(三)融入效果不佳高校许多思政教师普遍学术背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系统全面的生态学知识了解较少,只能从本学科层面出发,进行较为单一的关于生态方面的理论延伸,无法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学知识和现实生态问题联系在一起,并未打破学科界限,学生的视野仍局限在马克思理论的领域内,无法促进学生实现对生态问题的全方位理解,也不能有效推动学生自觉进行实践,呈现的效果是“理论理论”的单向输出,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并不能提升生态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
7、性,甚至可能会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一些教师没有较强的融入意识和融入能力,无法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下现实和学生生活的时代意义,必然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思政课堂上的融入效果。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顺应时代背景的必然趋势,也是为社会未来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将马克思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中,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是改善当前大学生生态观薄弱的现实需要。(一)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不仅从理论上验证了我国在时代洪流中所做选择的正确性,也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生态危机频繁发生,环境现状日
8、趋恶化,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土地退化、物种减少、空气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发生,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生态问题已经跨越国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第 卷第 期 总第 期界,成为全球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而造成环境问题的最大元凶则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改造大自然,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在逐年增加。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旦崩塌,人类的后续生存和发展就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水之源,因此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
9、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也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继续支撑人类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推动生态思想的普及和践行是我国在当前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背景下所作出的正确战略部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矛盾,满足人民对生活质量的高层次、高水平的要求,也将有益于未来社会发展,惠及后代子孙儿女。(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储备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向更高速、更高质量的新鲜动力。步入大学生活的青年学生,其思想、价值观已初步形成,在这个阶段,青年大学生容易接受新思潮
10、、新理念,好奇心强烈,也极富有个性,但也容易受到干扰。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大时代下,一些学生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奉行精致的利己主义,追求物质享受,贪图享乐,过度关注经济利益上的得失,生态意识淡薄,不具备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并未看到生态的长远价值和未来意义,只关注眼前利益,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无关,也不愿付出实际行动,缺乏自觉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无法真正将生态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据相关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学生对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的了解不足,虽然知道但无法正确解释生态相关常用名词,如只有少数人可以正确解释 所谓何物。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责任感和行为自觉程度也较弱,许多学生能够清楚
11、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但真正落实到生活实践的却少之又少,例如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有利于重塑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摒弃不良思想,从自身做起,担当生态责任。(三)实践意义马克思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生态文明健康开展的力量,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进行改革的强大助力。生态文明作为新名词、新概念,是顺应时代和现实需要的新思想。大学思政课堂作为思想传播和宣扬的重要场所,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引进新思想,为课堂内容注入新鲜活力。将马克思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扩充思政教学内容,是促进国家意识形态更有效、更
12、生动地走进课堂的有力举措,也是完善思政课程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建议策略面对当前不容乐观的融入现状,需要高校各方主体,凝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力量,积极采取策略,不断更换观念,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做到合理融入、科学融入、有效融入,实现思政课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一)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第一,要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优势和价值,提升思政课程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思政课程内容相结合,不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
13、现状,将有关生态的时政热点和社会现实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并不断吸收最新的思想成果,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现实化。在融入过程中,要注意与时俱进,与现实同步,多选取能够触动大学生思想情感共鸣,易于引发互动和思考的素材,多渠道的扩大课程资源。第二,除了优化课上内容,还需要组织新颖多样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在校园人员密集的餐厅、教学楼、宿舍等场所悬挂横幅标语、播放宣传片和广播,并根据节日、社会热点以及学生现状不时更换,潜移默化地将生态文明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还要利用植物园、博物馆、湿地公园等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态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切实体会
14、到生态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感受人类对环境的依赖,主动传播生态文明知识,自觉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二)利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要更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由教师讲授的课堂模式,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抓住大学生惯于并善于使用的、微信、微博等平台的特点,利用平台优势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以及生态文明相关知识,鼓励大学生利用媒体工具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制作宣扬环保的相关视频、表演,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其次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调查研究、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机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中,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
15、生自我展示学习成果,自主进行拓展学习,自觉落实行动,并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实现师生和生生间的双向互动,提升课堂氛围的生动性和鲜活性。(三)增强融入意识和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要自觉学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主动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日常的思政教学中,增强融入意识和融入能力,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时代、社会、学生的联系,在向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时要遵循科学合理,深入浅出的原则,将零散化的相关内容和拓展补充整合为一个有层次有逻辑的系统整体,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认同感,提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
16、感染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认真听讲并在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另外,高校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并进行考核观察,联合马克思主义哲学院系、农林院系、环境工程院系等相关院系与思政教师开展交流合作,构建一支生态融合教研队伍,一方面可以推动高校思政教师不断了解生态环保知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榜样,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言传身教引领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另一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并不时开展协商,共同商议并制定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高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方案,推动生态理念走进学生生活,实现多学科多主体协同育人。结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指引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理论方针。在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状况下,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刻不容缓。青年大学生作为构建美丽中国的主力军,应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自觉实践的责任感,借助高校思政课堂,传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响应时代号召,满足现实需要,致力于未来的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高校思政课堂的深入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实践、适时调整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内部各主体的共同努力,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