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5 卷 第 1 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25,No.1 2023 年 2 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Feb.2023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探析 吴洪成,高 璐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摘 要:目前,我国教育变革的方向是强化对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新课标”的推行更加强调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这样一个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时期,尚存在“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为减少其影响,主要路径在课堂,教师应通过对“新课标”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与践
2、行,不断革新自身理念、提高专业水平,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和情境教学使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受益终身。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23.01.019 作者简介:吴洪成,男,浙江金华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高 璐,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大委托课题(2001046)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23)01-0100-08 收稿日期:2022-04-01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新课程的制
3、定和实施,为普通高中教学做了更加清晰的说明,学校课程总体架构更为优化,尤其是进一步凝练了课程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更具指导性、操作性意义。本文拟就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1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改革 2014 年 3 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出现“核心素养”一词,此后不管是在修订课程标准或是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中,核心素养一直都是重要的参考标准。2016 年 9 月,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本教育理念,从文化基础
4、、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善乐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十八个基本要点,这一文件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养成优良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中小学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使之变得更加健全独立,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有助于推动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由此可见,这项教育改革将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
5、以及国家综合竞争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核心素养教学观提出之前,长期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双基论”,即把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核心。作为应试教育催生的教育模式,最普遍的现象便是在教师一人主导之下以课堂为中心的“一言堂”,也称“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智力的提高都有阻碍作用,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核心素养理念则强调除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外,更注重课程的教育价值。对此,当代知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有这样的表述:“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第 1 期 吴洪成,等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探析 101 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
6、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愿望,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1核心素养教学观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的品德和能力,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同时,“为了知识的教学”成为过去式,将转变为“基于知识的教学”,让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能力和人格发展的工具。核心素养教学观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与路线规划。学科是课程设置的基本单元,核心素养离不开不同学科的分科教学,学
7、科核心素养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具有指引性的意义,在我国学科教育体系的发展完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是一门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21。由于高中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因此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全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有着关键的奠基意义。核心素养是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其实现有赖于学科课程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为达到这一目标自然要求各课程相互协调,各学科核心素养必须为教育实现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提供基础。其次,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之间是部分和总体的关系。核心素养,不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或是高等教育阶段,也不管是在语文专业或是数学等其他专业领域,在所有情景下对任何人来说都具有
8、广泛通用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存在于语文课程之中,强调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素养能力的培育,是一种个性的存在,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奠基石,同样具有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目的,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态度、情感和思维,是学生发展全面核心素养的坚实基础。综合来看,核心素养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前进道路上的指引。2 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嬗变 学科课程标准转变了原来所沿用的苏联“教学大纲”的概念和内涵,其中规定了学科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实施建议等,为
9、国家教育指导文件,它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程评价都做了全面的要求,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有着导向性作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体现国家意志和价值观,是高中阶段加强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化、道德、素养等的重要责任。随着国际国内社会形势飞速变化,对于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语文学科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语文的水平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2.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语文课标(实验)(简称“语文课标(实验)”)中第一次对语文课的性质加以界定:“语文课是最重要的语言交流用具,是人类的重要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是语文课程教学的
10、特点。”31针对新世纪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学习者的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来设计课程目标31。这“三个维度”在“语文课标(实验)”中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都紧密围绕其进行和开展。“语文课标(实验)”突出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加深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层面的认识,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教学活动中,重视培育学生高尚的品德意识和审美意识,以建立科学的人格向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语文课标(实验)”立足于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促进高中学生个性均衡发展
11、、建设开放有序的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认为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36-7这五大领域得到发展。为完成这五个方向的要求,“语文课标(实验)”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创新,使之更加合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必修 1到必修 5分别针对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能力的102 衡水学院学报投稿平台:https:/ 25 卷 提高。选修课程设置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自由设计选修模块,名称、教学内容及课时的综合编排,充分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同时,选修课程的设
12、计紧密围绕这五个系列,以避免课程设计出现混乱与随意4。同样经历着这场革命性变化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原来被动学习方法转化为独立自主、协作、探索的新的学习方法,这也是“语文课标(实验)”的一大亮点。这一变革,对中国传统的语文课堂重个人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索、重成果轻过程、重认知轻体验的传统教学方法做出了扬弃,建立了高中语文课堂的全新教学模式,其中突出之处在于切实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评价方面,“语文课标(实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挥课程评价功能,以此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样的评价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发创新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与劣
13、势,并予以针对性指导,提出解决办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2.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速进步,普通高中教育面临全新的发展机会与挑战,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养也提出了更多需求。只有具有跨学科跨媒介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策略方法的综合性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国家需要,因而语文学科的任务转向了更加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方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及加工内化的能力,更加强调素质教育的落实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我国核心素养教育观的指引下,2017 年出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详细说
14、明了修订的主要内容,为高中语文教育指明了方向。“新课标”鲜明地指出了语言文字的地位举足轻重、认为语言文字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及语文学科课程性质:“语文是一种研究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与运用规律的综合型、实践性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1与“语文课标(实验)”相比,“新课标”将重心置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上,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为此,课堂教学不仅要开放、多样、有序,而且要更注重时代性,课程结构规定“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这三类课程又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性
15、文化三方面的内涵串联起来。“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延续了“语文课标(实验)”的三维目标的设计,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由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所构成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针对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给高中语文教育工作提出了以下六条要求: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感染与熏陶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第二,全面掌握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联特征,从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处理好各学习任务群间的相互关联;第三,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问题学习;第四,充分统整必修、选择性必修及选修之间的关系,体现
16、层次性;第五,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新的语文教学方式;第六,教师应具备头脑革新能力,与时代共同发展,增强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新课标”的教学评价,与“语文课标(实验)”一样,评价主体和对象都走向多元化,评价方法体现多样化和合理性。但“新课标”中增加了关于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命题、地方和学校实施等方面的建议:综合评估和考核,需要切实反映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和当前水平,正确评估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发挥指引和导向的作用。在命题设计方面强调应从具体情景入手,设计任务内容要比较典型等。综上所述,2017 年“新课标”改革的重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规定建立学业任务群的新方法、优化语文课程体系结构、规定学习的质量标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课标”的附录部分在“语文课标(实验)”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诗词推荐诵读篇目从14 篇扩至 72 篇,反映了新课程改革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和传承。3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价值的综合表现,主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