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小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和学习有效性的研究.doc

上传人:13****k 文档编号:484628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小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和学习有效性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3年小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和学习有效性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3年小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和学习有效性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3年小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和学习有效性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3年小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和学习有效性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23年小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和学习有效性的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和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第一阶段2023年9月2023年2月方案及实施措施胡国鸿一.完成课题申报报告和课题立项论证报告时间2023年10月在学校、学部领导的指导及支持下,我们的课题申报报告和课题立项论证报告于2023年10月上旬完成。11月下旬已通过省课题专家组审核,定为省级重点课题。二、初步提出核心概念和多元学习方式: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根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不是指学习的具体小策略,而是指学习的大趋向.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

2、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尤其是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目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已在全国使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必将在发挥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治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而对整个根底教育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与影响。新课程改革已经产生和带来了诸多益处,其中最为要害、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方式的改变,

3、是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效果的首要标志,也是本轮课程改革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我国中小学学生清醒地熟悉到教育开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调整和改良原有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对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阅与定位,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这是教育进一步开展的需求,是一种必然抉择。本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力图逐步改变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

4、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 在本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中,我们预备实验以下一些学习方式: 1.基于合作的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根本素质。推动现代科学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时机,合作的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绝大多数学生在通常情况下,表现出一种学习的“个人主义。这种学习方式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 建立在合作根底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

5、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2.基于问题的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问答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疑心、好奇、挑

6、战的精神在逐步丧失。新课程改革将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 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疑心、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开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把握了多

7、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无疑,这种感受的获得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这正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最终所追求的。3.基于实践的学习 实践活动既是熟悉的源泉,又是思维开展的根底,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根底和生长点

8、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 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甚至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无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也是很危险的。因为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熟悉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是一种间接知识,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熟悉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理解的和能够运用的东西,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熟悉为根底。这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以熟悉事物、获取知识、开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以

9、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以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 学生生活于炽热的社会实践中,诚然,作为其生活的重要局部的学习活动也应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学习不是一种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机械识记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学习与生活、与实践是有着相同外延的,是“合一的。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开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聪明的、灵动的。由此我们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是

10、基于实践的,它定然以实践为依托。4.基于探究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传统的学习观那么否认这一属性,片面地将学生的学习理解为一种非凡的熟悉过程:在熟悉条件上,学生的学习是依靠教师的,是在成人的控制下进行的;在熟悉对象上,学生的学习以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特殊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在熟悉方式上,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和“把握。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学习是一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是偏重于机械记忆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与能动性丧失殆尽。从能动的反映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根底,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

11、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说明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定与创造的活动,这是一种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性经验之上的“继续不断的构建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有着浓重的创新色彩。 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对探究学习常出现一些误解。一是对探究学习的神化,二是对探究学习的泛化。学习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内容,但又不能机械理解为整个学习活动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和解决每一个问题。其实,探究学习要害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接触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

12、考的积极性,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我们倡导探究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把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 5.基于个性的学习 个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开展起来的,个体是在社会实践中作为主体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特征,我们把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特征,最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并取得最正确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简单地称之为“基于个性的学习。基于个性的学习方式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概括起来它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学习的自主性。这是说学生在一定

13、条件下,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靠,合理确定学习目标,主动规划学习进程,科学制定学习策略,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客观评价学习效果。要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开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学习的独特性。由于遗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正是这种差异和独特性,构成了他自己的个性,使这个学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利用这种独特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和采用自己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搞“一刀切

14、、“标准化,让不同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根据同样的条件,运用同样的方法,按照同样的速度,把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到达同样的水平和质量,这是违反规律的,也是愚蠢的。三是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最可贵的,也是最困难的。这需要我们在学生的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进取等品质的练习和培养,指引学生敢于熟悉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开展水平,实现对自身的超越。我们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集体与组织中,有时学生的学习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制约。

15、对于一个班集体或组织,要保证其学习的整体性、有序性和高效性,成员之间就得遵守最低限度的规那么。必要时,还要统一步调,统一行动。这未必就是轻视或压抑个性。 6.基于对话的学习 对话,在日常生活中是个极其平凡的字眼,原指人与人之间的谈话,现已成为当代社会使用频率较高的要害词之一。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研究,对话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或已成为人们为到达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效策略。人类社会即将和正在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深入研究对话的实质,我们发现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

16、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这种对话主体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文本形式的。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学生的学习,并将之与对话的实质相比照,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即对话。换言之,不呈对话的形态,或不发生真正的对话,就不是学习;不在对话中发生和推进的学习,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长期以来,我们并未从对话的高度来熟悉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学习中对话精神、对话意识的淡化与失却。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将一种称为教学内容的东西传输给学生。由于师生知识、年龄、地位上的不平等,使得学生的学习被迫成为一种“注入式、“接受式的学习。虽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形式上的对话,但几乎是机械的问与答,是一种浅层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民生 > 工作方案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