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乐清国际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2023-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如图甲所示,纯电动公交车逐渐成为杭州街头常见的身影,磷酸铁锂电池是杭州市纯电动公交车所用的电池,现要从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中回收Fe、Al、Li等物质,采用以以下图乙所示方法。:磷酸铁锂电池溶解在中含有、等离子及少量不溶物,滤液c中含有大量离子,可溶于冷水,不溶于热水。图甲图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向滤液a中参加适量溶液,可以得到白色沉淀滤液b中参加氨水的目的是使沉淀,滤渣c为红褐色要将Li从溶液中析出,可在滤液c中参
2、加足量溶液,加热浓缩,冷却结晶图中的氨水可以用适量NaOH溶液代替2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氟利昂作制冷剂会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B计算机芯片的材料是二氧化硅C汽车尾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D利用二氧化碳制造全降解塑料,可以缓解温室效应3向18.4g铁和铜组成的合金中参加过量的硝酸溶液,合金完全溶解,同时生成NO2、NO混合气体,再向所得溶液中参加足量的NaOH溶液,生成30.3g沉淀.另取等质量的合金,使其与一定量的氯气恰好完全反响,那么氯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来源:学科网A7.84L B6.72L C4.48L D无法计算 4以下实验方案中,能到达相应
3、实验目的的是A B C D 方案 目的 实验室制取制取乙烯 验证石蜡油分解的产物是乙烯 检验乙烯、乙炔混合气中的乙烯 比拟乙醇中羟基氢原子和水分子中氢原子的活泼性 5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现象与事实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选项现象或事实 解释A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尾气NO2NO2是酸性氧化物,可与碱液反响B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漂白粉中的CaCl2与空气中的CO2反响生成CaCO3C用浸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硅土作水果保鲜剂高锰酸钾能复原水果释放的催熟剂乙烯D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分为K2CO3)不能与NH4ClK2CO3与NH4Cl反响会生成氨气降低肥效6某100mL溶液可能含有Na+、NH
4、4+、Fe3+、CO32、SO42、Cl中的假设干种,取该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如下:(所加试剂均过量,气体全部逸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原溶液一定存在CO32和SO42,一定不存在Fe3+B原溶液一定存在Cl,可能存在Na+C原溶液中c(Cl) 0.1molL1D假设原溶液中不存在Na+,那么c(Cl)0.1molL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向容量瓶加水至液面离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定容B向某溶液中先参加Ba(NO3)2溶液,再参加足量的H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那么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C分液操作时,将下层液体先放出,然后关闭旋塞,将上层
5、液体从上口倒出。D将油脂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反响后,再参加热的饱和食盐水,那么可析出肥皂的主要成分8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分子数为NA的CO和C2H4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B标准状况下,4.48 L重水(D2O)中含有的中子数为2NAC用MnO2与浓盐酸制取Cl2时,每生成0.5mol Cl2那么转移电子数为NAD0.1 L 3.0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NH的数目为0.3NA9以下有关金属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钠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白色的氧化钠固体B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不能继续燃烧C铜能与氯化铁溶液反响,该反响可以用于印刷电路
6、板的制作D铁能与硫酸发生反响,故不能用铁制容器贮存浓硫酸10以下离子方程式正确的选项是A将氯气通入水中:Cl2+H2O2H+Cl+ClOB碳酸钙溶于醋酸:CaCO32H+Ca2+CO2+H2OC铁与FeCl3溶液反响:FeFe32Fe2+D硫酸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Ba2+SO42BaSO411A、B、C、D、E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B、C、D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以以下图所示。A是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D元素的原子序数,E是短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关系:CEBD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比C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稳定C由A、
7、B、C三种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D由C、D、E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溶液显中性或碱性12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6,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 A、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A与C,B与D分别为同主族元素。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在地壳中,B元素的含量位于第二位BC元素的单质熔点低,在空气中加热时先熔化后燃烧CA、B、D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强酸DB元素与A元素形成的物质一定是纯洁物13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以下图,其中Z所处的族序数是周期序数的2倍。以下判断不正确的选
8、项是A最高正化合价:XYZB原子半径:XYZC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W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Z1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碘单质的升华过程中,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BNH4Cl属于离子化合物,该物质中只存在离子键C在N2、CO2和SiO2物质中,都存在共价键,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D金刚石和足球烯(C60)均为原子晶体15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AC BSi CS DCl16以下各组性质的比拟中正确的选项是( )A酸性HClO4HBrO4HIO4B碱性Ba(OH)2Ca(OH)2Mg(OH)2C稳定性HClPH3H2SD复原性Cl-Br-I-17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
9、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3倍,丁原子的核电荷数是甲原子核电荷数的2倍,乙、丙、丁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能相互反响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元素丙的单质可用于冶炼金属 B甲与丁形成的分子是酸性氧化物C简单离子半径:丁乙丙 D甲与乙形成的化合物均有强氧化性18一般情况下,前者无法决定后者的是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B硝酸具有强氧化性铜单质易溶于浓硝酸C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分子稳定性的上下D二氧化硫具有复原性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19将I2、Na2O、NaOH、Na2S、Na2SO4分别加热熔化,需要克服相同类型作用力的物质有A2种 B3种 C4种 D5种20以下各
10、组中两种微粒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AH3O+和OH BCO和N2 CNH3和 F D CH4和NO21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装置甲中铜片外表产生气泡B装置甲溶液中SO42向铜片做定向移动C装置乙中电子从铜片经导线流向锌片D装置乙中正极的电极反响式:2H+2e H222在一定温度下,向1 L密闭容器中参加1 mol HI(g),发生反响2HI(g)H2(g)I2(g),2s 时生成0.1 mol H2,那么以HI表示该时段的化学反响速率是A0.05 molL-1s-1 B0.1 molL-1s-1C0.2 molL-1s-1 D0.8 mol
11、L-1s-123对于反响2H2O2=2H2O+ O2,以下措施能加快该反响速率的是A减小压强 B加热 C加水稀释 D降低温度24右图为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B锌得电子,被复原C锌为负极,铜为正极D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25以下反响属于吸热反响的是A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B碳酸钙受热分解C镁条溶于盐酸 D过氧化钠与水反响26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所有的化学反响都伴随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C断裂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释放能量是化学反响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C吸热反响是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响D根据反响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可判断反
12、响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27反响A+BC,在反响过程中,断裂1mol A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断裂1mol B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 C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1mol A所含化学能为E1kJ,1mol B所含化学能E2kJ,1molC 所含化学能E3kJ以下说法中一定正确的选项是( )A假设Q1+Q2Q3,那么反响为放热反响 B假设Q1+Q2Q3,那么反响为放热反响C假设E1+E2E3,那么反响为吸热反响 D 假设E1+E2E3,那么Q1+Q2Q328肼(N2H4)是火箭发动机的一种燃料,反响时N2O4为氧化剂,生成N2和H2O(g),:N2(g)+2
13、O2(g)N2O4(g),H=+8.7kJ/mol;N2H4(g)+O2(g)N2(g)+2H2O(g),H=534.0kJ/mol;以下表示肼跟N2O4反响的热化学反响方程式,正确的选项是( )A2N2H4(g)+N2O4(g)3N2(g)+4H2O(g);H=542.7 kJ/molB2N2H4(g)+N2O4(g)3N2(g)+4H2O(g);H=1059.3 kJ/molCN2H4(g)+N2O4(g)N2(g)+2H2O(g);H=1076.7 kJ/molD2N2H4(g)+N2O4(g)3N2(g)+4H2O(g);H=1076.7 kJ/mol29分别向2L 0.5molL1的NaOH溶液中参加浓硫酸;稀硫酸;稀醋酸,恰好完全反响的热效应分别为H1、H2、H3,以下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AH1H2H3 BH1H2H3CH1H2=H3 DH1=H2H330充分燃烧ag乙炔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kJ,那么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选项是( )A2C2H2(g)+5O2(g)4CO2(g)+2H2O(l)H=2bkJ/molBC2H2(g)+O2(g)2CO2(g)+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