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地区出土纺轮研究_严蓉.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92543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地区出土纺轮研究_严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地区出土纺轮研究_严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地区出土纺轮研究_严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与文化丝绸JOUNAL OF SILK湖北地区出土纺轮研究Study on the spinning wheels unearthed in Hubei Province严蓉1,李强2(1 内江师范学院 张大千美术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2 武汉纺织大学服饰导刊 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3)摘要:纺轮是早期人们重要的纺纱工具,近几十年来湖北地区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纺轮,但尚未有人对其进行较全面的统计分析。针对当前湖北地区纺轮研究相对欠缺的现状,文章根据文献考古等资料记载,对湖北地区出土纺轮的时代、地址、数量、质地、纹饰、大小进行了相对完整的信息及数据统计。通过定量研究法和定

2、性分析法,分析纺轮出土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根据纺轮的不同特征,推测其多样性出现的原因和影响。研究表明,湖北地区不仅有陶纺轮和石纺轮,还存在骨纺轮,同时还大量存在一处遗址出现多层文化堆积,松滋市还出土了宋代纺轮。由此可进一步了解早期湖北地区纺纱的生产方式和聚落关系,从而对湖北原始纺织生产状况进行探源研究,为湖北纺织技术史的研究提供实证参考。关键词:湖北;纺轮;遗址;纺织技术;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中图分类号:TS1032;K875 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7003(2023)02017110引用页码:021305DOI:103969/j issn1001-7003202302020收稿日

3、期:20220730;修回日期:2022122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YJA760032)作者简介:严蓉(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与纺织服装史。通信作者:李强,副编审,liqiang800121 foxmail com。湖北地区历来是四方文化集聚之地,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多种文化碰撞交融的长江中游文明1。在近现代考古发掘中,湖北地区多处古代遗址出土了原始生产工具 纺轮,其形制特征和制作工艺反映了湖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融合特征,隐含的纺织技术、生产方式等多种社会信息对中国地域文明的探源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纺轮作为湖

4、北地区早期人们纺纱的工具,一般配合捻杆使用,原始社会的纺纱方法上有手搓和借助纺轮两种。早期是手搓加捻,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其丝线质量不高。而纺轮则是利用悬垂时的质量和旋转时产生的力将纤维加捻来制作纱线,将捻杆插入纺轮的中心圆孔中,用手捻动捻杆,带动纺轮使其旋转,纺轮的重量和体积是影响纺纱粗细的主要因素。纺轮表面的纹饰主要用于在旋转加捻时判断捻向并区别不同转动速度的一种标记2。湖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宋代出土了大量的纺轮,其质地、形制、尺寸都各具特点,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湖北地区已广泛使用纺轮,且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的文化特征。有关湖北地区纺轮的研究文献仅有饶崛等3 的 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纺轮新考,

5、其对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阶段出土的纺轮进行了抽样统计。该文献虽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纺轮特征,但由于抽样统计的局限性,未能将湖北地区出土纺轮的时代脉络较完整呈现,且具有一定误差,如枣阳市雕龙碑遗址4 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骨纺轮等信息就未统计,这些关键信息对湖北地区纺织技术史的研究有着重要参考意义。此外,以往考古发掘简报和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是对某个遗址或墓葬出土文物进行盘点介绍,缺少对整个地区出土文物的归纳性研究。故本文将湖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对该区域各大遗址中出土纺轮进行综合性的系统研究,以期通过纺轮这一载体,反映湖北地区早期纺织技术史的发展脉络。1研究对象与方法1 1研究对

6、象本文主要对湖北地区出土纺轮的时空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时间上从城背溪文化时代至宋代,空间上包含湖北省下辖的 17 个地级行政区域,归纳了不同区域与不同时代出土纺轮的数量、质地、形制、尺寸特征5。根据纺轮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湖北地区原始纺织业的发展水平与进程。1 2研究方法从现有出版物和档案中收集相关信息数据,通过定量研究法对湖北地区出土纺轮数量、质地、形制、尺寸的时空分布,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对比。使用定性分析法进行逻辑演绎171Vol 60No2Study on the spinning wheels unearthed in Hubei Province推理,并结合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

7、比较研究法,厘清不同特征纺轮的时空分布规律。2研究结果与讨论2 1纺轮的出土数量本文根据目前已出版的湖北地区相关考古期刊和考古发掘报告等记载,截至 2021 年 1 月底,统计了湖北地区各市县的 302 个遗址1,其中有 157 个遗址出土了纺轮。由于部分遗址在考古挖掘时年代久远致使遗物损坏,无法精确湖北地区纺轮实际出土总量,故现有记载可统计数量的纺轮为1 576 个。2 1 1不同区域出土纺轮数量分析根据湖北地区下辖 17 个地级行政区域出土纺轮情况,绘制了湖北不同区域出土纺轮数量统计,如图 1 所示(本文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从纺轮的遗址分布和出土数量可知,湖北地区有 13

8、个行政区域出土了纺轮,现有可统计出土纺轮数量最多的是荆门市、黄冈市、襄阳市,分别出土 450、365、143 个。由于该类地区在地形上主要为岗状平原,且多靠近河流沿岸,因而水、泥资源丰富,故陶器制造业较为发达。尤其是荆门市位于湖北省腹心、江汉平原西北部,其中荆门市下辖的钟祥市六合遗址6 出土纺轮 261 个,京山县朱家咀7 共出土纺轮 159 个。表明荆门地区存在一定规模的纺纱活动,其纺织手工业发展水平相对周边较高。现有可统计出土纺轮数量最少的是恩施州,其出土总量为 24 个。主要原因一是恩施在战国以前属巴国8,考古发现属于恩施地区巴人的起源年代只能追溯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晚期,由于缺乏考古底

9、层学和类型学做证据,且新石器中晚期的遗存也极少,中间出现一定缺环,故出土纺轮数量很少。其二是与恩施州当地所设文物保护单位少、开发程度低有关。一般来说,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类型从侧面上反映人类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文物保护单位主要趋向于水源充足、海拔较低、坡度平缓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是人类活动集聚区。因此以山地为主,且地形崎岖、坡度大的恩施出土纺轮相对较少。目前湖北西部未见城镇遗址,在商代遗址中仍存在大量石制生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整体上低于鄂东地区。除恩施州外,湖北地区还有鄂州市、仙桃市、神农架林区未出土纺轮,其中鄂州市和仙桃市地区行政区域范围较小。神农架林区

10、自然环境相对封闭,早期与湖北其他地区交流少,现有考古文献记载仅能证明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神农架已有人类活动9,在纺轮的发掘上并无成果。图 1湖北地区不同区域出土纺轮数量统计Fig 1Quantitative statistics of the spinning wheels unearth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Hubei2 1 2不同时代出土纺轮数量分析由湖北地区不同时代出土纺轮数量统计可知(图 2),自新石器时代至宋代,湖北地区出土纺轮数量整体上呈递减态势。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纺织生产技术的提高,纺轮逐渐被替代直至消失。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周代时期的纺轮

11、出土数量最多,分别为 357、399、112 个,可见湖北地区纺轮的制作和使用集中在先秦时期。由图 2 可知,屈家岭文化时期出土纺轮数量多于其他时期,主要源于屈家岭文化遗址分布以江 汉 平 原 为 中 心,遍 布 长 江 中 游 地 区,遗 址 范 围 达50 万 m2,其农耕生产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快,聚落规模较大。在湖北地区,屈家岭文化遗址超过 100 处,如京山朱家咀7、黄冈螺蛳山10、安陆夏家寨11、大悟土城12、天门石家河等13。而屈家岭文化时期以前出土的纺轮数量明显较少,所属年代最早的是宜都市城背溪遗址14 出土的城背溪文化时期,出土数量为 1 个。这与早前历史中长江中游地区经历的几

12、次气候冷暖变化有关,距今8 600 年左右的城背溪文化早期正处于降温期,冷暖气候的变化致使粮食产量低,聚落式的劳作和御寒的需要,原始纺织业开始出现15。相比中国大部分271第 60 卷第 2 期湖北地区出土纺轮研究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整体上是与其同步的。纺轮所属年代最晚的是出土于松滋市西斋汪家嘴遗址16 的宋代纺轮。原因是新石器时期以后,该遗址在东周、东汉晚期至三国、六朝、宋代仍被利用过,且宋代出现的货币遗物较多,说明此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对纺织品的需求自然就较多。油子岭文化、薛家岗文化、季家湖文化出土纺轮较少,如属油子岭文化时期的天门市龙嘴遗址17,是目前发掘的湖北境内较早

13、时期的古城遗址,被其后的屈家岭文化所继承和发展,故其出土纺轮数量相对较少。目前天门市龙嘴遗址的文化时代划分学界还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油子岭文化与大溪文化时期相当。属薛家岗文化时期的黄梅龙感湖遗址18 主要分布于安徽南部地区,与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关系密切,该地出土纺轮的特征中,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因素很少,而薛家岗文化往西的分布范围几乎没有超过黄梅县,故该时期出土纺轮较少。而季家湖文化19 属鄂西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的文化,在鄂西地区的清江流域,考古发现的新石器中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存非常少,中间出现了很大的缺环,故纺轮出土数量就更少。此外,湖北省出土纺轮的时代脉络中大量存在一个遗址出土多

14、种时代混合的纺轮,其原因一是考古发掘者无法确定纺轮的所属时代,故将其时代范围扩大至多种时代;二是同一遗址中出现了多层文化的堆积,同一遗址被不同时代所利用过。图 2湖北地区不同时代出土纺轮数量统计Fig2Quantitative statistics of spinning wheels unearthed in Hubei at different times2 1 3不同区域和时代出土纺轮数量关系根据湖北地区不同遗址和时代出土纺轮数量绘制了点状图,如图 3 所示。在距今 8 200 5 000 年的新石器早中期,也就是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纺轮主要分布于鄂中和鄂图 3湖北地区不同遗址和时

15、代出土纺轮数量点状分布Fig 3Dotted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spinning wheels unearthed at different sites and times in Hubei371Vol 60No2Study on the spinning wheels unearthed in Hubei Province西南地区,其中出土纺轮时代最早的是宜昌市宜都城背溪遗址14。大溪文化时期有枝江市关山庙20、宜昌市清水滩21 遗址等,整体上看这类地区出土纺轮数量都较少,至夏商周时期数量才明显增加。在距今 5 000 4 000 年的新石器中晚期,

16、也就是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鄂西地区纺轮的出土数量增加,如郧县中台子22、丹江口市观音坪23、丹江口市玉皇庙24 三处遗址。由于此处位于鄂西北与四川、陕西的交汇地段,其新石器时期包含了中原文化和江汉地区文化特征,故鄂西北地区与周边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且该地周代文化面貌属于楚文化范畴。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纺轮的地理位置由西向东逐渐发展,主要分布于鄂东北部,如阳新县大路铺25、汉川市蓼湖遗址26。从周代至宋代,纺轮出土数量又较之前有新增,其分布地区逐渐扩大。从出土数量上看,鄂西地区出土纺轮数量较少,恩施州和十堰市出土纺轮的时代多为夏商周或汉至六朝时期。2 2纺轮的质地2 2 1纺轮质地的分类现有遗址出土纺轮的质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当地的生产方式、纺纱需求有关,也与纺轮的用途有关,有些墓葬或房址出土的纺轮是实用的生产工具,有些则可能是陪葬的明器。不同质地的纺轮在纺纱时提供下垂的重力也不同,本文根据湖北地区出土纺轮质地类型进行了分类,如表 1 所示。由表 1 可见,湖北地区出土的纺轮质地主要有陶、石、骨 3 种,大多遗址都出土了多种不同质地的纺轮,其中出土陶纺轮的数量最多。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