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1月总第382期 第1期Jan,2023Sum No.382 No.187 互联网使用与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与网络依赖的中介效应分析郭小弦 张 岍 摘 要 文章关注了互联网使用状况与青年群体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总体能够提升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对其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身心健康的影响部分通过对现实人际交往改变以及网络依赖程度两条路径来实现。一方面,互联网的使用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改善人际关系,对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频繁的互联网使用也会导致网络依赖程度增强,造成网络成瘾
2、、迷失现实等不良的互联网使用后果,从而对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研究总体支持了互联网使用的积极效应论,即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的总体影响利大于弊,但仍然需要警惕不良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从而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网络依赖;健康不平等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89(2023)01-0087-11一、问题的提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快速普及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22年2月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络普及率达73.0%,网民规模
3、已达10.32亿,其中2049岁的群体占网民总体的55.6%,1039岁的群体占比也超过了5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我们可以推断,青年群体在网民总体中能够占到半数以上,作为中国互联网使用和网络发声的主力军,他们在互联网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后果理应受到关注。健康不平等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务院,2016),这充分体现了 收稿日期 2022-10-03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7XJC840002);西安交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SK202103
4、9)。作者简介 郭小弦,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社会心态;张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线上社会网络。2023年第1期总第382期当代青年研究88 89 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苏静静、张大庆,2016),可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在健康的定义和测量中同样重要。互联网时代的健康研究,有必要、也必须关注互联网使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这也是现阶段和未来健康领域理应关注和讨论的时代命题。随着数字时
5、代的日益深入,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较2020年12月提升了2.3个小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健康水平都可能受到来自网络的影响和改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是: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是否造成了影响?如果是,这种影响是怎样的?其影响路径又是怎样的?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一)互联网使用与身心健康在技术更迭日益加快的网络空间,互联网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现有研究已经证明了互联网使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背后
6、的原因并不难理解:长时间用眼、久坐,对视力、腰椎都会造成负担(Kawashima et al.,2013;Bener et al.,2010);另外,过长的上网时间侵占其他活动时间,导致日常活动时间分配不均,以及减少睡眠、运动时间并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Hallal et al.,2006;Telama et al.,2005;宁可等,2019),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Lau,2013)。但互联网使用所带来的影响全然是负面的吗?答案并非如此。已有研究发现,互联网还能够通过网络信息和社会支持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其影响可能通过两种渠道实现:其一是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功能。互联网是各种健康信息来源
7、的重要渠道和手段,通过网络搜索,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各种有关健康的信息(毛群安等,2017),从而对健康信息传播和疾病预防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刘瑛,2008;付志华,2014)。其二是互联网的社会支持功能。互联网通过拓展关系网络、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个人获得健康与医疗资源等渠道,强化了对个体健康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的社会支持,从而提高使用者的健康水平(王元超、王夏雨,2022)。互联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稍早的研究认为,互联网使用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了这一点:Kraut等人发现互联网导致了人们孤独和抑郁心情的增加,对个体的心理健
8、康产生了负面影响(Kraut et al.,1998;Ai,2013);对互联网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的研究发现,上网没有缓解孤独感,反而将人们从现实中抽离,进一步加剧了孤独感(刘加艳,2004;Gross et al.,2010;焦开山,2016;姚敏等,2022)。另一些研究则得出了互联网使用对心理健康存在积极影响的结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发现,信息获取性质的互联网使用会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张锋等,2006)。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不使用的老年群体;针对青年群体的研究发现了互联网使用与幸福感之间的正向关系(郭小弦等,2020);另外,关于孤
9、独感的研究则发现了互联网使用对降低使用者孤独感的积极作用(张晓琴等,2007;田丽、贾哲敏,2011;汪连杰,2018)。梳理以上文献可知,互联网使用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被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种不同方向的结论。沿着已有文献2023年第1期郭小弦 张 岍 互联网使用与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与网络依赖的中介效应分析89 的理论脉络,我们提出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身心健康影响的两组竞争性假设:假设1a(身体健康-积极影响假设):互联网使用越频繁,越有利于青年群体的身体健康。假设1b(身体健康-消极影响假设):互联网使用越频繁
10、,越不利于青年群体的身体健康。假设2a(心理健康-积极影响假设):互联网使用越频繁,越有利于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假设2b(心理健康-消极影响假设):互联网使用越频繁,越不利于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二)互联网影响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人际交往与网络依赖在梳理了互联网使用与青年群体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希望进一步探讨互联网使用真正影响青年群体身心健康的作用渠道和机制。围绕互联网使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问题,相关研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探索,证实了互联网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其他因素而间接产生的。例如,利用专业的心理测量量表,针对人际关系、互联网使用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1、,但人际关系有助于减少互联网使用带来的消极影响(薛振朋等,2020);有学者通过量化研究验证了互联网使用带来的包括信息、友伴、情感、工具四类社会支持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梁晓燕,2008);最新的研究通过探究互联网使用对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发现互联网通过扩展社会网络规模、提供社会支持和信息资源提升了健康水平(王元超、王夏雨,2022)。据此不难发现,从网络使用到身心健康,存在着某些中间路径,连接着互联网使用这一行为和个人的健康水平这一后果。现有关于互联网使用后果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的理论观点:补偿效应假说和时间替代假说。补偿效应假说认为,互联网扩展了人际交往的途径和范围,会对人们的社会交
12、往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社交平台和通信工具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交流的途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际交往的限制,给个体与他人提供了建立和保持联系的机会与可能,增加了人际互动的频率(吴新慧、陈云松,2019)。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网络的匿名性能够降低面对面交流带来的自我表露的心理压力(葛红宁,2016),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强化和拓展,形成更加紧密的社会联系(Mckenna et al.,2002)。互联网使用对人际交往起到了补充作用,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方式和交往途径,提升了关系质量(刘静、杨伯溆,2010;胡春阳、周劲,2015)。一项关于网络社区的研究较早证实了这一点:与不上网的居民相比
13、,使用互联网的社区成员与邻里互动更多,认识更多的社区成员(Hampton&Wellman,2003)。这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促进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正向的影响(Shaw&Gant,2002;郭小弦等,2020)。持时间替代假说观点的学者则认为,互联网使用会占用个体的时间,上网活动会牺牲掉个人花费在其他活动上的时间,尤其是减少个人线下面对面的社交活动(Nie&Hillygus,2002);也因此使得现实的交往时间和交往质量下降,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疏远(宋巨盛,2003;陈世华、黄盛泉,2015)。多数心理学研究支持了时间替代假说,认为虚拟网络世界会造成网络成瘾、现实迷失,影响
14、人际交往与沟通,导致人们越来越自我封闭和孤立,造成个人与现实社会的隔绝(Turkle,1996),并带来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的增加(Kraut et al.,1998;Banjanin et al.,2015)。在以上关于互联网使用的争论中,无论是时间替代假说还是补偿效应假说,都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某种链条影响了个体的身心健康,而其中的核心机制就是互联网使用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和网络使用的时长。时间替代假说认为,互联网使用之所以会产生负向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过度的网络使2023年第1期总第382期当代青年研究90 91 用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工作生活,会导致社会孤立、自我隔绝等消极心理的产生(
15、Kraut et al.,1998)。而补偿效应假说则指出,互联网使用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我们发现,替代效应与补偿效应争论的焦点在于,互联网使用到底是增进了人际交往还是导致了网络成瘾和自我封闭,其最终效果是不同的。综合以上关于互联网使用对身心健康影响机制的研究,我们提出,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主要有两条:一为线下人际交往,二为网络依赖程度,我们将在本研究中对这两条影响路径进行验证。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建立了关于互联网使用与青年群体身心健康的分析框架:首先检验互联网使用与青年群体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方向(正向还是负向),随后以人际交往变化、网络依赖
16、程度为中介,对互联网使用影响青年群体身心健康的机制进行检验。三、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本研究所采用的实证分析数据为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青年群体,我们选取1845周岁的研究对象,得到样本量4 708个。因“社会网络和网络社会”模块在样本量上存在较大规模的系统缺失,在对涉及此模块的因变量(“心理健康”变量)和中介变量进行处理后,最终得到1845周岁的青年群体样本共计1 600个,因此在后文中,涉及C模块变量的分析存在样本量变化较大的情况。(二)变量设计1.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是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指标。身体健康的测量使用自评的身体健康状况,题目为5分测量,均值为3.97。心理健康更加关注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属性,根据青年群体的特点,以社会心理的健康程度作为代理变量。这一变量由一组相关测量计算产生,对被访者过去四周内感到“缺少陪伴”“被其他人孤立”“被冷落”的频率提取公因子,因子解释度为69.95%,解释力度较强,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青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变量,均值为81.68。2.自变量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是互联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