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41DOI:10.3969/j.issn.1674 9391.2022.11.006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榫接中的逻辑演判王寅冯旭银兴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之基础、加强民族团结之根本、提振民族精神之灵魂。厘清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生成过程,把握河西走廊之历史定位,统筹规划和认识河西走廊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大战略支撑作用,有助于在新时代战略框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必
2、须切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地区经济互助,守正创新发展特色;深化爱国统一战线,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完善民族法治建设,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关键词 河西走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榫接;逻辑演判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9391(2022)11 0041 08基金项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司法保障机制研究”(ZGFYZDKT201803 04)、教育部规划项目“21 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研究”(18YJA710037)、教育部 2018 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18JZD002)子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保障机制研究”、2018 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青年项目“民族互嵌视域下的西藏社区治理研究”(18CZZ00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特聘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哲学。陕西 西安 710126冯旭,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甘肃 兰州 730000通讯作者:银兴,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西藏发展论
4、坛 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民族政治与社会治理。西藏 拉萨 8500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自古以来,统治阶级都从战略高度加强民族团结,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推进各民族守望相助、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都留下了显著的成就。甘肃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发现,揭示了吐谷浑民族观念、物质生活和文化认同与中华文明融合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例证。河西走廊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文化积淀最深的“民族走廊”“文化走廊”“安全走廊”“生态走廊”在沟通中原与西域乃至域外世界方面发挥了承东启西、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和贸易要道的主体作用,其战略地
5、位和战略价值不言而喻。河西走廊在中华古文明体系的形成以及多民族交融互通过程中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河西走廊的研究不能仅是着眼于文化地理,而且应从战略层面重构对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的认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42知。这不仅是对河西走廊的一次战略考量,更是将河西走廊置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层面重新认识和探索其文化价值,并以此推动深化河西走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接榫。一、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它
6、的生成不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助力和推动作用,而且也有助于自身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和发展。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哲学层面蕴含了马克思的民族观,是对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情感与民族发展的现实照应。厘定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过程中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把握河西走廊之历史定位,对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1 河西走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历史定位河西走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历史底蕴深厚,其文化精神亦博大精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极为重要的走
7、廊之一。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河西走廊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集聚区,丰富多元的多民族文化在此呈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河西走廊也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乃至世界的重要贸易通道,成为连接东西方经贸交流的重要战略要道1。生活在河西走廊这块广袤而又独特的神奇土地上的人们,必将因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共同的语言基础产生一定的民族意识,并以此推动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和发展。这种带有历史印记的民族共同体意识造就了河西走廊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正如切排所说:“从河西走廊文化内在结构上看,它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多维文化的交汇。这种多维的交汇已经具体为一种格局和体系了。”2 从历史维度而言,生
8、活在河西走廊的古老民族,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一部分融合进了其他民族,一部分消失在民族融合的浪潮之中,亦有部分民族仍然长期生活于此。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讲,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的生成是河西走廊民族对中华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认同,更是河西走廊民族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遵从。无论民族兴衰消亡,河西走廊作为一个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历史载体,必将促进各民族谐生共荣、多元共生。2 河西走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贡献纵观中央集权国家历史发展脉络,河西走廊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更是源远流长。从春秋至西汉前期,匈奴等民族都曾散居于河西走廊腹地。西汉时期,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开始了中央王朝对河西走廊的统治管辖,亦开
9、启了河西走廊沟通中原与西域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新纪元。到了隋唐时期,河西走廊经济繁荣、民族文化交融发展达到空前高度,外来民族如来自中亚的粟特人等相继登上河西走廊历史发展的大舞台,河西走廊又一次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然而,唐朝末年,随着中央统治的减弱,河西走廊成为了吐蕃的势力控制地。当然,在此期间,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程度更深,进一步促进了河西走廊民族文化交流的新高潮。北宋时期,河西走廊依旧处于回鹘与吐蕃势力之下,但北宋中央政府通过遣使纳贡等政治联盟手段间接地实现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元代,河西走廊民族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蒙古族对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渗透力更为明显,整体上实现了对河西走廊的管控和
10、统治。明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陕西行都司,加强河西走廊战略地位,统领对西域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民族文化交流格局以政治统治的形式稳固下来。清代承袭明制,加强了对河西走廊与西域的直接管控,自此,河西走廊作为各民族沟通西域的战略地位得以稳固,其文化格局地位亦由此形成。民国时期,“哈萨克部落群体分批次进入河西走廊地区,与世居此地的汉、蒙古、藏等诸多群体形成新的交往交融关系,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的民族关系实践”3。从上述历史发展进程窥知,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战略要地,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不仅直接推动了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而且加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战略发展。时至今日,河西走廊各民族和睦相处、睦
11、邻友好、交融发展,在保持各民族自身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43格局。于此,从马克思民族观视阙而言,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沟通中原、西域甚至域外世界的最大共同体,它的形成不仅是民族之幸、国之大幸,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世界历史格局的形成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二)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1 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新时代民族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强和铸牢,从民族自身发展而言,关乎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共同发展
12、;从国家发展程度而言,关涉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河西走廊各族人民始终以促进民族团结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指南,始终以维护国家统一作为民族发展的至上利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和走向世界的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支撑和硬核基础。只有视国家统一为根本才能凝聚起民族发展的共同价值基础,只有视民族团结为纽带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所以,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立基新时代的战略高度去深化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维护祖国统一就需要锲而不舍地加强和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离不开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争取民族
13、解放的不懈努力。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不仅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促成作用,而且为全面实现稳定、共生、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逻辑,一直激励着世代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少数民族干部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才德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步入各级领导职务,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中坚骨干。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也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形势的积极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家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积极要求建设和谐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作为沟通
14、东西部地区、东西方文明发展通道的河西走廊,更应该积极作为,努力承担国家使命和民族担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2 有助于深化民族团结、提振民族精神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化民族团结、提振民族精神的情感支撑和精神纽带。深入推进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河西走廊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整体民族精神的培养,关乎有效应对外来民族分裂势力,提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的求同存异精神,从而在政治层面强化了民族身份的认知,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团结力和凝聚力,真正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迸发。新时代要加强民族团结,就要坚持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紧紧依靠民族团结互助的向心力,紧扣实
15、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围绕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总基调,全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社会氛围。同时,以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为蓝本,全面提振民族精神,进一步巩固民族发展的基础,共同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精神力量和战略智慧。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独立存在,河西走廊各民族都具有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特征,与此同时也具有其保持和发展的民族特色和性格,他们是彼此互相补充而又互相发展的民族共同体。加强对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力,不仅有助于深化河西走廊的战略前沿认识,而且有助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根基。唯有深化民族团结、提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会
16、屹立不倒。民族团结工作做得是否好、民族精神是否培育良好,事关党和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前景,事关人民正义事业的顺利开展。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实现东西地区互联沟通、相融发展,有助于促进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借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快车道走向繁荣发展和相融共生。(三)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逻辑1 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等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历史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民族与阶级、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关系;揭示了民族形成、发展、演变、消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44亡与融合的历史过程。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初步确立,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过去的一切民族形态和社会问题都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短暂性,民族和社会形态会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既可以推动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民族融合。这是民族应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