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人类视域下数字孪生人的“认知弥补”与伦理规制随着新兴技术对人类身体的改造、延伸与增强,人类身体的存在范式逐渐发生改变。不难发现,美国后人类主义理论家凯瑟琳 海勒(N.Katherine Hayles)预言的“未来必定是一个人类与其它生命形式(包括生物的和人工制造的)共存的世界”1 291已经悄然变成了现实不管我们接受与否,我们早已迈入了“后人类”时代的大门。当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人类除了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存在外,又化身出一种新的由数据浸润的、脱离生物基础的数字孪生人。这是“后人类”中的一种新的生命形态,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以数据化身形式向赛博空间整体迁徙。数字孪生人作为现实人在赛博空间的镜像
2、、映射与孪生,极大地“弥补”了人类认知自我的能力,但同时又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隐忧。本文尝试在后人类视域中对数字孪生人的认知增强与伦理规制进行一种新的审思。一、后人类中的新生命形式数字孪生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介入下人的生存新样态,而且在本质上已成为一种后人类中新的生命形式。这一新的生命形式具有数据浸润性、信息化的身体、与现实人实时交互和同生共长以及“相似版”的现实人等四个重要特征。(一)数字孪生人:新的生命形式20 世纪 80 年代后,在美国数学家诺伯特 维纳(Norbert Wiener)的控制论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人及其刁生富,刘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3、摘要: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拥有“去物质化”身体的数字孪生人逐渐受到关注,并构建出全新的后人类审思场域。一方面,数字孪生人弥补了人认知自我的主观、感知和时空的局限,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认知自我的能力;另一方面,数字孪生人也带来一些诸如实时与放大的隐私伤害、数据控制与透明化社会、量化与单一的人类、更加严峻的数字鸿沟之类的伦理隐忧。对于数字孪生人带来的伦理隐忧,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从隐私的保护与让渡、数据控制的批判与反抗、对生命本质的反思、弥合鸿沟等几方面进行必要的伦理规制,以使数字孪生技术和数字孪生人更好地向善发展。关键词:数字孪生;数字孪生人;后人类;认知弥补;伦理规制中图分类号:B82-05
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18X(2023)01-0005-09收稿日期:2022-10-09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D22CZX0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D21CZX03)作者简介:刁生富(1964-),男,河南南阳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佛山市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与科技社会学、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的哲学与伦理学。第 41 卷 第 1 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1 Vol.412 0 2 3 年 1 月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
5、dition)Jan.2 0 2 3DOI:10.13797/ki.jfosu.1008-018x.2023.0009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所生存的世界都处于一种不断被信息化的过程之中。与此同时,信息成为一个审视与建构人、社会和自然的新路径和新视角,人类成为本质上类似于智能处理机器的信息处理实体。正如凯瑟琳 海勒所言,“在控制论影响下,当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审视和反思当代社会时,信息不再是传播的工具及内容,相反地,信息作为一个整体从其沉浸其中的物质形式中分离出来,被重新概念化,成为一种理解人类及人类社会的模式。”1 2由此,通过技术对人的“身体自然”实施本质主义操作 2
6、的后人类主义思潮兴起。例如,汉斯 莫拉维克(Hans Moravec)在著作 心智儿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中谈及的“人居于电脑的金属体内”的方案设想;诺伯特 维纳指出的直接向人类/人体发送电报的理论可能性。可见,当前的文化相信信息能够在不同材料的基质之间循环而且自身并不发生改变。数字孪生人正是后人类主义思潮中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延伸人的“身体自然”的一种尝试。数字孪生是指将物理模型作为参照物,并将其多元异构数据集成为多学科、多物理量和多尺度的孪生模型,以实现在信息空间精准映射物理模型,具有精准映射、时空压缩、虚实交互和以虚控实等特征。随着泛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云计算、传感器等技术
7、的迅猛发展,数字孪生技术框架得以成熟。基于数字孪生这一技术路线而构建的整个人的数字孪生体这一新的生命形式逐渐受到关注。实质上,构建的数字孪生人就是现实的人这一物理实体的数字模型在虚拟环境中的精准复制和映射。那么,数字孪生正是充当了现实人和数字孪生人之间的技术媒介,创生数字孪生人的同时也是人的自我创生。正如技术哲学家卡普(Ernst Kapp)所说:“在工具与器官之间所呈现的那种内在的关系,以及一种将要被揭示和强调的关系尽管较之于有意识的发明而言,它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发现就是人通过工具不断地创造自己。”3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创生自我的过程遵循数字孪生技术的实现特征,数字孪生人的组织、器官、肢体
8、乃至整个身体都以数字孪生的方式实现对现实人的血肉和骨骼的状态、规则、结构和行为等的延伸,每个现实的人和相应的数字孪生人同步发生变化。具体而言,数字孪生人通过传感器、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等工具获取得到现实人的组织、器官、肢体乃至整个身体的信息,信息从现实人的身体流向数字孪生人,借助信息现实人可以被洞察。同时,数字孪生人也可以通过算法层对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并生成反馈以调节现实人的身体。这样,信息实现了在以碳元素为基础的现实人和以硅元素为基础的数字化仿真模型之间的流动。(二)数字孪生人的特征首先,数据“浸润”下的数字孪生人。孪生数据是数字孪生的驱动。4 数字孪生人的建构得益于数字孪生技术对现实人的
9、结构、层次与本质的实时的、动态的数据成像。成素梅教授指出,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新界面。5 在这个意义上,孪生数据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新路径,更将成为人类认识自身的一种新指引。其次,数字孪生人的身体是“去物质性”的信息化身体。海勒笔下后人类观点的第一要义是(信息化的)数据形式的重要性大于(物质性的)事实例证。值得注意的是,在孪生世界中,数字孪生体的去物质化的属性并不是指它摆脱了物质的本源,而是它以数据、信息、图形等方式表征了物质实体所传达出来的原始本质。6 数字孪生人没有由细胞构成的生命的物质化身体,而是一个对现实人这一物质实体进行多维度、多方位
10、和多功能的精准孪生与动态呈现的信息化实体。此时,信息也就脱离了曾经以为是其栖息地的物质形态。再次,数字孪生人与现实人实时交互、同生共长,能够动态地精准映射复杂的现实个体。从本质上讲,数字孪生人就是现实人的动态的、可视化的数字化映射模型。数字孪生人通过实时接收来自现实人的多元异构数据而实时演化,从而与现实人保持一致,同生共长。也就是说,数字孪生人实现了从对人的“片面状态”的映射向人的全方面、多层次与立体化的状态的精准、实时、动态的映射的转变,完成了对虚拟人的非“完满的充实的状态”向孪生人的“完满的充实状态”的转变。7 数字孪生人与现实人之间呈现精准映射6第 1 期的关系,这使得人类向海勒所说的“
11、物质-信息混合物”的后人类主体更加接近了一步。最后,数字孪生人是现实人的“相似版”。人是现实世界中极端复杂的复杂巨系统的事实注定其数据信息的获取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并且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也存在着现实局限性。这必定造成实际获取的孪生数据相较于理想状态有一定程度的“减损”。因此,数字孪生人和现实人并不是完全的重合关系,数字孪生人只是与现实人不完全相同的“相似版”。我们必须接受数字孪生人只是“部分地”、“近似地”反映了现实人的“部分属性”这一事实。二、数字孪生人弥补人自我认知的局限数字孪生人作为人的各个方面的镜像、映射与孪生,当然可以说它能够充当人类向内认知自我的一面“镜子”。基于数字孪生人的客观性数
12、据化身体、精准映射、时空压缩等特征,当人置身于其数字孪生人中之时,可以充分弥补人向内认知自我时固有的感知、时空和主观局限。可以说,数字孪生以其自身的技术特征与优势达成了一种“认知弥补”。(一)弥补人认知自我的主观局限法国知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阶段理论阐释了自我认知实现的过程,即自身主体性的认同以及他者对于自我认同的重要作用:自我的构建既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他者。按照拉康的观点,一个完整的镜像生成过程需要有作为主体的“我”以及作为他者的镜像。这种“成为他者”的美好神话,则会推动认知主体沉浸于完美自我的幻象中而迷失自己的本真状态。主观错觉导致人们认知自我的活动存在很
13、大的局限,这种局限的“樊笼”限制了人们完全认知自我之可能。但是,当数字孪生人以客观的数据来表征人并充分赋予人以客观性之后,人此前那种认知自我的主观局限性将得到极大的弥补。因为,数字孪生人的动态数据为人类“解读”自身提供了一种客观的、理性的认知框架,此时的人能够非常直观地看见自己的客观存在状态,并能以旁观者的视角展开自我认知工作。自我与镜像我实现了技术上的统一,主观与旁观的双重认知视角的叠加助力我们超越自我认知中的主观描述和判断的局限,促成我们以更加客观的视野实现对自我的认知。(二)弥补人认知自我的感知局限按照美国当代著名技术哲学家和现象学家唐 伊德(Don Ihde)的观点,人与技术的关系分为
14、四种,即具身关系(embodiment relations)、解释关系(Hermeneutic relations)、背景关系(background relations)和他者关系(alterity relations)。8 其中,最核心的是具身关系。实际上,当人化身为数字孪生人之后,人的身体机能状况是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终端设施通过与现实人身体不同部位互嵌而获取的。此时,人与传感器等技术之间实质上已经构成了唐 伊德所言的人与技术的具身关系,传感器等成为一种具身技术或“电子器官”,它们不再是被当成引发人类关注的现实客体,作为人类身体器官的延伸,它们变为人类借以感知世界的工具。那么,数字孪生人就
15、能够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动态、及时地向我们反馈现实人的身体的“知觉运动”系统的此刻状态的数据、规则、结构和行为,助力我们超越自身的感知以量化、精准的数据来认知自身的身体机能状况,这意味着人类身体知觉的范畴得到极大的拓展。因此,数字孪生人充分弥补了人的感知局限、扩充了人的感知能力。(三)弥补人认知自我的时空局限数字孪生人除了能够弥补人类认知自我的主观局限和感知局限外,我们还能发现其所具有的更重要的认知价值,那就是它能够弥补我们认知自我的时空局限。众多周知,如果我们从一个静止的、单一的、无时间的角度进行认知,往往难以完成对具有流变性、杂多性与时间性的人之本质的推定。但是,数字孪生人能做到将其所分析的关
16、于人的测量数值存储为历史数据,并由数字孪生进一步处理以更新或增加其知刁生富等:后人类视域下数字孪生人的“认知弥补”与伦理规制7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识和能力,从而为人们的决策提供可靠的预测。9 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物理空间中的现实人相重叠的数字孪生人将越来越多地保存着现实人的历史数据。此外,这一技术手段还能够早期洞察并提前预测人的身体机能运作状况。可以看出,数字孪生人能构建出现实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一条完整的发展脉络。当数字孪生人这个时间之“镜”中的相对完整的历史图景与时间线全部向自我展开时,它能完美地助力现实人审视过去自我之优缺、预测未来之发展,人类就此挣脱时间的牢笼,更加透彻地“认识自身”。与此同时,数字孪生人也具有助力人超越空间局限认识自我的优势。数字孪生人与现实人之间在时空上呈现对等的关系,人能够从固有的具身在场的方式中获得分身在场这一新的在场能力从而实现远距离现身。当处于更为广阔的空间场景中的数字孪生人向我们展开的时候,它就能助力我们从更为广阔的空间视角去认识自身。三、数字孪生人的伦理隐忧数字孪生人虽然能够极大地弥补人类认知自我的主观、感知和时空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