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第期总第 期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互联网应用、劳动力要素配置与农户劳动生产率 一个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周凤赵燕邓格致(广州大学 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 广州 ;香港科技大学 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国 香港 )摘要:本文从新结构经济学分析视角入手,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重点考察互联网应用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结构性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农村互联网应用通过两个路径化解了“索洛悖论”,其一是直接效应,即互联网应用作为技术本身直接渗透至具体的劳动生产过程,从而对劳动生产率产生直接影响;其二是间接效应,即通过创造性破坏机制改变城乡劳动力的分布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另
2、外,需要注意的是,不仅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是结构性的,而且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也是结构性的,此类结构性的变化会对农业农村的禀赋结构,尤其是通过提升和改变劳动力的质量与分布对农户劳动生产率产生实质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准确识别农村部门互联网应用的作用路径及其结构性差异,对于在制度创新与政策导向上更好适应科技革命浪潮,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农户劳动生产率;结构性影响;劳动力要素配置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攻 关 项 目();广 州 大 学 校 内 科 研 项 目()。作者简介:周凤,女,广州大学经济与
3、统计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赵燕(通讯作者),女,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合约理论研究;邓格致,女,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硕士 生,主要从事 经 济 社 会学研究。一、引言随着农村待转移劳动力的减少,农户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途径将逐渐依赖于农业生产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创新。约瑟夫熊彼特强调经济结构的创新是一个打破旧有市场均衡、破坏旧有经济结构的过程。观察发现,小农式经济结构与经营模式难以实现农业内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而“互联网农业”既能“破坏”传统小农式的生产经营体系,又能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一方面促进研发合作,引领农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信息平台降低交易成本
4、,推进要素合理配置,优化生产结构,进而创造出“规模农业”“电商农业”“精细农业”和“特色农业”等具有现代含义的农业生产方式,并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小农户退出传统农业部门的重要催化剂。基于此,本文将探究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以下简称互联网应用)在农村部门的“生产率效应”及其生产率效应 经济理论探索DOI:10.19559/ki.12-1387.2023.03.007 年第期总第 期天津财经大学学报得以发挥的“传导”机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普及,学术界从生产率提升视角对 互 联 网 应 用 的 研 究 逐 渐 增 多。早 期,和 ()调查 个企业后发现,企业在互联网领域
5、的投资与投资回报率()之间的关系难以证实,该现象后被学术界称之为“索洛悖论”。到 世纪 年代中期,相关文献才相继证实互联网与信息产业的生产率效应确实存在。索洛也在 年承认“索洛悖论”已经得以化解,足见,即使在发达国家,互联网发展也可能面临“索洛悖论”。国内学术界已有为数不少的文献相继 在 服务业的产出弹性、资本的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信息化指数、全要素生产率改进和人机协作等不同层面证实了互联网应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 。但少有研究关注农业农村部门,也未注意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农村部门的特殊性,已有研究表明互联网应用 引 发 的 消 费 效 应 在 城 乡 间 存 在 显 著 差异,农户所
6、得收入回报远低于城市居民,个体和城乡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从劳动要素投入、人力资本回报率、产出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不同方面证实了信息技术应用在 资本密集型部门和非 资本密集型部门间的潜在结构性差异,即信息技术对生产效率的间接影响在 资本密集型部门占主导地位,而在非 资本密集型部门只属次要地位 。与城市部门相比,农村部门显然属于非 资本密集型部门,因此,互联网应用不仅在农村部门和城市部门间的生产率效应是存在结构性差异的,在农村部门内部,该效应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也是结构性的,鉴于此,本文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互联网应用对农村部门的结构性影响,以此回应农村部门是否已经
7、化解“索洛悖论”的疑问。江小涓()、程名望等()研究发现互联网应用会通过劳动力资源配置间接影响中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事实上,互联网应用背后所产生的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等具有不同于传统要素的特殊性,其所带来的不只有促进效应,还有挤出效应 ,这一点在农村尤为突出。虽然朱秋博等()注意到了互联网应用的生产率效应受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限制,李士梅和尹希文()甚至发现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 产 率 的 影 响 并 不 显 著,韩 海 彬 和 张 莉()通过对 年面板数据的研究也表明,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随着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呈非线性效应。但尚未有研究针对农村部门互联网应用在劳动力要素方向上的偏向
8、性技术变化给出与其生产率效应一致的一般性解释。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本文从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考察互联网应用对农户的效率决定,从而更深刻地剖析了互联网对农户劳动生产率影响路径与作用机制的结构性差异;其二,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应用对农村部门就业岗位的影响进而识别“互联网的创造性破坏”,是对该机制实证含义的检验,也是对互联网技术在劳动力要素方向上偏向性技术变化的具体研究,更是对刘易斯分析范式做出的符合“经验事实”的科学拓展。本文认为,创造性破坏是一种机制,即互联网应用将逐步改变旧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不断地通过组织创新和重组各要素之间的配置结构而创设出新的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一问
9、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识别“创造性破坏”的“创造”与“破坏”两个变量并赋予其实际的理论含义、实证含义与政策含义。此类结构性的双重效应会改变农业农村的要素禀经济理论探索 又称“生产率悖论”。由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意指虽然企业在 方面投资巨大,但从生产率角度收效甚微。年第期总第 期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赋结构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和分布,进而提高农户劳动生产率。揭示此结构性影响并对其展 开 系 统 性 的 机 制 分 析,是 本 文 的 关 键所在。二、理论模型:互联网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等()认为互联网技术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即其既可以作为要
10、素本身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也可以通过改变其他要素及其配置关系来对生产效率产生间接影响。农户总产出直接作用劳动力(LZ)其他要素间接作用间接作用ICT图互联网应用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如图所示,本文依据 等()的研究将互联网技术本身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定义为直接影响,将互联网技术通过影响劳动力要素和其他要素进而对农户劳动生产率产生的作用定义为间接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当前在农 业 农 村 部 门 互 联 网 应 用 对 劳 动 力 就业 、消费升级、产业流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但能否通过这一路径影响农户劳动生产率尚未深入研究。当然,本文探讨互联网应用通过劳动力要素的间接效应,并不代表互联网
11、应用仅通过劳动力要素产生间接效应,事实上,本文未涉及到的其他影响效应在许多学者那里往往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而得到相应阐释。限于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不展开对此类问题的讨论。(一)基准模型设定 资本要素投入的效率取决于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耦合于 资本要素投入的部分和未耦合于 资本要素投入的部分,从未耦合要素到耦合要素状态转变的过程,也就是 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要素呈现偏向性特征的过程。本文借鉴 等()和 等()的理论框架,将基准生产函数设定为 函数形式,具体形式如下()其中,为 资本要素投入,为劳动力要素投入,为除 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其他要素投入,为农户总产出,为包括所有要素在内的要素中性
12、技术进步,、分别为劳动力、其他要素和 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从式()可以看出,资本对产出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即作为要素投入与劳动力、其他要素等一同促进产出增长;二是间接影响,也就是由 刻画的间接溢出效应,但是其反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中性技术进步,包含却不能解释 资本对其他要素的增强效应。(二)直接与间接效应的分离为了直观体现由 资本所带来的对其他要素的偏向性技术变化,有效分离 资本对农户生 产率 的 间 接 影响,本 文 借 鉴 等()考察 资本对非 资本的增广、和 ()考察技术进步随时间的变化以及 ()考察技术对资本的增广效应时设定的乘法可分离的指数形式,定义了由 资本对劳动力和
13、其他要素的增量 经济理论探索根据 的定义,在产业层面主要对应于以通信技术(如互联网)获取、传播和演示数据信息的行业的总称。具体于本文研究,资本即指在农村部门的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本投入,非 资本即指除此之外的在农村部门的资本投入。其他要素仅代表本文中未尽考虑到的互联网应用对除劳动力要素以外的要素的偏向性。虽然该要素设定并不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但无损于本研究的基本逻辑,具体于土地和资本等要素的间接作用,作者将在其他后续研究中加以完成。年第期总第 期天津财经大学学报函数、,具体如下 ()()()()其中,函数()和()表示基于 资本相对边际产出定义的要素偏向性技术变化,随 资 本 投 入
14、的 增 大 而 增 大,即 (),(),假定()(),即当没有 资本投入时,不会对劳动力和其他要素产生影响,因此设定为、这种形式,其实并不失一般性。将其代入到基准的 函数形式中,加 以 修 正,最 终 可 得 到 增 广 之 后 的 函数形式如下()在式()中,、仍然是本文之前所定义的劳动力、其他要素和 资本。用表示增广之后的农户总产出,、表示增广函数中的参数,用以区别于基准函数形式,但其均对应于基准函数形式中的、。此外,与式()中的相比,增广形式中的更准确的反映了要素中性技术,其剥离出了 资本对劳动力要素和其他非 资本要素的偏向性技术变化,发达国家之所以通过反映技术进步,是因为其技术创新依靠
15、的是大量的研发投入,因此通过余项来衡量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水平具有事实和逻辑的一致性。而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上的后来者优势决定了其所引进的包括 等在内的新技术一般都固化在具有公共资本属性的基础设施里,即更多的技术进步是通过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结合而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将式()中的 变为式()中的,才有可能有效分离 资本生产率效应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而更真实的反映互联网应用在农村部门的生产率效应。为了更精确的刻画 资本的间接效应,本文将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函数形式具体设定为 ()()()()将式()()代入式(),即可得增广函数形式的具体表达如下()式()中,为增广式中劳动力和其他要素产出弹性
16、的加权平均和,也就是说,当互联网等 资本投资增加时,劳动力和其他要素会分别以、的比例发生偏向性技术变化。为了证明式()的确有效分离了 资本通过其他要素对农业生产率的间接影响,本文分别对式()和式()求各要素对 资本要素的交叉偏导数,可得()()对上述两式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当 资本对其他要素偏向性变化比例的值为零,也就是时,式()与式()相等,也就是说,经过本文对 资本间接效应的刻画,得到的增广函数,的确弥补了原基准生产函数对 资本生产率效应测量中可能存在的偏误。此外,可以发现若农户基于式()而非增广之后的式()来决定 资本投资水平时,前者将导致投资不足。原因即在于增广之后的模型(式()中,资本的边际收益包括劳动力要素和其他经济理论探索 选择这种形式的原因一是因为它可以让作者通过独立的参数估计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二是因为它为间接效应提供了一种自然的解释,为实证检验提供了条件。年第期总第 期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要素相对于 资本的增广变化率。这也说明了本文增广函数设定及其对间接效应分离的科学性与必要性。综上,并结合前文,得到以下两个命题。互联网应用作为技术本身直接推动了农户劳动生产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