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汉语动词“杀”的语义演变_刘佳欣.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93536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动词“杀”的语义演变_刘佳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汉语动词“杀”的语义演变_刘佳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汉语动词“杀”的语义演变_刘佳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56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汉语动词“杀”的语义演变刘佳欣【提 要】“杀”在先秦时期是表“动作+结果”义的及物动词,后从及物动词发展为程度副词。文章主要以历时的角度考察“杀”的语义演变,通过语料分析发现“杀”既可用在动词前充当状语,又可以在句子中作补语成分,非典型的“V”进入“V 杀”结构,实现了“杀”的语法化。语义基础和句法位置是汉语动词“杀”语义演变的内在动因,隐喻转喻是演变机制。【关键词】“杀”语义演变 语法化 动因和机制当前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了“杀”的语义演变,“杀”动补结构的形成也成了研究者的重点研究对象,如吴福祥(2000)从语法方面对“杀”相关的动补结构

2、讨论分析这一结构的形成过程和机制。杨荣祥(2002)分析历时语料,认为“杀”的“终结”语义特征是影响“杀”由他动成为自动的重要因素。还有文章探讨了程度副词的“杀”和其俗字“煞”的用法及其区别,如李立成(1995)、唐贤清(2004)等。帅志嵩(2011)考察了“杀”的演变路径及其动因,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杀”动作义和结果义如何分离,以及“杀”表动作义的语义演变过程。还有学者着重考察“杀”在某部著作中的用法,如张海媚(2008)考察了“杀”在朱子语类中的用法;王进(2008)对“杀”在元曲选作品中感叹句进行了分析。而“杀”从及物动词发展为程度副词的语法化及语义演变路径的研究却比较少,本文主要以历

3、时的角度考察“杀”的语义演变及动因。一、“杀”的词义及词性“杀”的甲骨文字形是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说文解字中“杀”:“殺,戮也。从殳,杀声。凡殺属皆从殺。”本义为动词表示杀戮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中,“杀”有以下六个义项:使人或动物失去生生命;战斗;削弱;减少;消除;同“煞”,结束;收束;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深;方圈药物等刺激皮肤或秸膜使感觉疼痛。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中将“杀”的六个义项全部标注为动词。学界对用在动词后的“杀”的词性有不同理解,或将动词或形容词后的“杀”作动词,或看作是“助词”,亦或是是“准程度副词”及程度副词。对此我们认为现

4、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将“杀”的第五个义项标注为动词不太妥当,列举的例句语义已经虚化,动词义不甚明朗,应该标注为程度副词。二、“杀”的语法化及语义演变路径(一)先秦时期“杀”表示“动作+结果”义(1)公子围反,杀郏敖而代之。(国语叔孙穆子知楚公子围有篡国之心)(2)冬,晋里克杀其君之子奚齐。(左传 僖公九年)上述先秦的语料中“杀”都具有明显动词义,都可带宾语,表“杀”动作和动作结果。例句(1)“杀而代之”说明动作结果的发生,公子围杀死了郏敖,才能取代他。再看左传中例句(2),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陈述,陈述事件的结果。结合先秦的语料,我们发现,先秦“杀”是一个典型及物动词,表示“动作+结果”义。

5、(二)“V 而杀 N”,动词义依然保留(3)公出,自其厩射而杀之,子奔楚。(左DOI:10.14014/11-2597/g2.2023.01.019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57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传宣公十年)(4)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左传寺人披见文公)(5)逾隐而待之,督戎逾入,豹自后击而杀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例(3)-(5),都是“V 而杀 N”结构。用连词“而”连接两个动词,“杀”依然充当动词的角色,动词义依然保留,但“杀”更加凸显结果义。在“V 而杀 N”的结构中,“杀”前的动词开始分担“杀”的动作义,“射、诱、击”都是实现“杀”结果的方

6、式。例如(3)“射而杀之”,用射的方式杀死了他,产生了实际结果。考察分析语料可知先秦就已存在“V而杀N”结构,此中“杀”已不再是核心动词,虽然“杀”还仍保留了动词义,但其动词的核心地位下降,才逐渐开始虚化。(三)“典型动作 V+杀+N”,“杀”动词义弱化,结果义凸显(6)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史记周本纪)(7)会卫候冯奉世使送大宛客,即以便宜发诸国兵击杀之,更立它昆弟子为莎车王。(汉书西域传)(8)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史记赵括传)(9)又改葬定陶共王丁後,火从藏中出,烧杀吏士数百人。(论衡死伪篇)汉代“杀”与动词连用,两个动词直接相连,表动作义。上述

7、例句,“杀”和“攻、射、击、绞”等动词连用,构成连动结构。“攻、射、击、绞”等典型动作词和“杀”连用,“杀”的动作义被弱化。但此时“杀”仍含结果义,如例句(6)嵬攻杀思王,当“攻杀”的结果实现,才能自立为王。再如例句(7)当“击杀”大宛客有结果,才能实现更立新王。由此可知,此时“杀”保留了结果义。“典型动作 V+杀+N”的“杀”和“V而杀 N”中的“杀”一样,“杀”不再是语义焦点,“杀”的动词义更加弱化,甚至比“V 而杀N”中还要更弱一些,趋向作补语成分。(四)“非典型动作 V+杀+N”,“杀”表结果,逐渐虚化(10)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全唐诗)(11)笑杀山阴雪中客,等闲乘兴又须回。(

8、全唐诗)(12)御沟春水柳晖映,狂杀长安年少兒。(乐府诗集)(13)梧桐叶上黄昏雨,恨杀无情流水。(全宋词)考 察 语 料,可 发 现“非 典 型 动 作 V+杀+N”多出现在诗歌的抽象化表达之中,多见于“愁杀”“笑杀”“恨杀”之类。此用法在魏晋诗歌中便存在,唐贤清(2004)提及南北朝诗歌中“煞”字没有副词用法,只有“杀”存在副词用法,副词“杀”用作补语有十数次。唐文所举汉魏时的诗歌,多是“愁杀”“笑杀”之类,此用法中“愁、笑、恨”都是“非典型动词”。这一阶段“杀”结果义仍存在,却非动词“杀”带来表死亡的结果,而是从具体动作义产生的心理认知的抽象结果。汉唐诗词中的“杀”,动词义已经虚化,语义

9、上近似极性程度副词,充当补语,此时“杀”在向副词靠近,但未见能作状语的“杀”。(五)“杀 V”或者“V/A 杀”,虚化完成,表示程度义,可充当状语或补语(14)若是县君不收,是羞杀小生了,连小生黄柑也不敢领。(二刻拍案惊奇)(15)宣教喜不自胜,腾的翻上身去,叫一声“好县君,快活杀我也!”(同上)(16)只听得郑伦声唤曰:“痛杀吾也!”(封神演义)(17)这烧香,一为积福,一为看景逍遥,要死拍拍猴着顶轿,那就俗杀人罢了,都骑的通是骡马。(醒世姻缘传)例(14)-(16),是“杀”用在“V/A 杀”中作补语,“杀”已经完全失去了动词义,充当程度副词,表“羞、快活、痛”的程度深。例(17)“杀”充

10、当状语,也表示“俗”极性程度义。此时“杀”已经完全由典型的及物动词发展成了程度副词。我们所考察的语料中,“杀”作为副词被用作补语的频次要超过作状语的频次,例如唐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58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贤清(2004)分析 全宋词 中例句,副词“杀”104次,只有 2 例用作状语,其余皆作补语用法。在“杀”的语义演变及语法化过程中,须提及的是在宋代,“杀”有程度副词用法后,同时期“杀”的俗字“煞”在口语中广泛使用,且“煞”用于作状语的频次较高,“煞”逐步进入了文言之中,这也是造成“杀”作状语的频次远低于“杀”用作补语的原因之一。三、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一)语义基础“杀”的语义是其

11、语法化的内在动因。在先秦作为动词,伴随极性结果义,即动词“杀”受事死亡。结果义持续在“杀”语法化过程中起作用,从与典型动作“射、击、攻”等动词连用,到和表非典型动作动词“愁、笑、恨”连用,“杀”由具体结果义演变成了表抽象结果的语义。最终语义实现规约化,表示程度深,及物动词成为程度副词。(二)句法位置句法位置是“杀”语法化的内在因素。据解惠全(1987),实词变虚词,一般是因某词经常出现在固定的句法位置,久而词义变虚,在句法位置上也逐步实现规约化。起初“杀”是句中的核心动词,充当谓语,进一步发展其核心地位下降,但仍充当谓语,已不再看作句子的核心动词。后来,“杀”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可放在动词前充当

12、状语,又可其后作补语成分,实现虚化成为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发生了变化。(三)主观化语义演变往往伴随着主观化。先秦“杀”是描述外部情状的动作动词,而唐宋诗歌中的“非典型动作 V+杀+N”已成为了描述内部情状的动词,最终演变成了表极性程度的副词。“杀”整个语义演变过程就体现了主观化。“杀”最初是产生了相应结果的动作动词,用来表述客观的处置事件,逐渐表达主观的认知感受,体现对事件的主观情感。(四)隐喻和转喻“杀”是动作动词,属于行域范畴。非典型动作动词和“杀”连用,让“杀”的语义从行域转向知域,当“杀”作为程度副词时,其语义已经归属于知域范畴内。隐喻转喻促成了“杀”语义演变的实现。“杀

13、”在人的认知里,就时常和其结果义“死”联系在一起,而“死”这一结果在人类认知中,是一个极端结果,极端性结果往往给人的心理冲击是最大的。由于“杀”动作导致极端性结果,所以当人们想要表达非典型动作动词产生的结果严重时,就易联想到“杀”的结果义,于是“杀”完成了从具体结果到心理认知上抽象义结果的转变。四、结语“杀”由及物动词发展为程度副词这一语法化过程中,“杀”经过了五个阶段,非典型动词进入“杀”结构为“杀”的虚化提供了可能。在“杀”的语义演变及语法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机制是隐喻、转喻。通过分析“杀”的语义演变,我们发现“杀”的语义演变路径和人类语言普遍的演变路径具有一致性,都符合从客观到主观,从

14、具体到抽象。参考文献侯 岚 2018 负面意义词到程度副词的语义演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李立成 1995 近代汉语中的副词“杀”“煞”及其变体,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第 4 期。帅志嵩 2011 “杀”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动因,语言科学第 10 期。唐贤清 2004 副词“煞”与“杀”句法分布的历时演变,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王景瑞主编 2014 海悦千流:山东大学(威海)本科生科研成果汇编,山东大学出版社。王 进 2008 元曲选中含“杀”的感叹句,语文研究第 2 期。吴福祥 2000 关于动补结构“V 死 O”的来源,古汉语研究第 3 期。解惠全 1987 论实词的虚化,语文研究论丛(第四辑),南开大学出版社。杨荣祥 2002 古汉语中“杀”的语义特征和功能特征,汉语史学报第 00 期。张海媚 2008 朱子语类 中“杀”结构的用法,殷都学刊第 2 期。(通信地址:330022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