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和合文化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_李晓云.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93668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合文化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_李晓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和合文化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_李晓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和合文化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_李晓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和合文化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李晓云,孙晓桐(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中华民族政治法治共同体意识、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和生态治理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和合文化的土壤之中。“和实生物”的大一统观、“和衷共济”的发展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贵和尚中”的交往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互洽、在情感上相通。在具体实践上,要以“和实生物”推动民族政策与法治规范有机统一,以“和衷共济”协调中华各民族区域发展共同利益,以“和而不同”助推中华各民族包容互鉴凝聚共识,以“贵

2、和尚中”共筑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愿景,以“天人合一”打造中华各民族美丽宜居生态家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和合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3)01-0055-07DOI:10.20076/ki.64-1065/G4.2023.01.007收稿日期:2022-10-26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人民至上经验研究”(22ZDA008)作者简介:李晓云(1995),女,河南许昌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孙

3、晓桐(1994),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引用格式:李晓云,孙晓桐.和合文化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各民族人民“现实存在”的精神反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由“牢固树立”到“大力培育”再到“持续铸牢”的学理性飞跃,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实践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39),更加凸显了铸牢中华民

4、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之“纲”的重要地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既与时代环境有关,亦与独特的文化基因关联。和合文化以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韧性,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当前,学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和合文化基础研究主要聚焦内涵阐释、形成依据、实践路径,而关于和合文化的意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契合等尚待深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能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同时也有助于持续拓展和合文化作为“历史灵性”的实践空间。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和合文化意涵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界定,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进行了概括。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盖“历史文化共

5、同体、政治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及精神命运共同体意识”2的认识,立0552023年第1期(总第169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足和合文化,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概括为:中华民族政治法治共同体意识、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和生态治理共同体意识。(一)中华民族政治法治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作为政治法治共同体,以中华民族为基础资源,并在强化政党执政合法性认同的过程中持续深化以各民族成员政治认同和法律认知为内容的政治法治意识。首先是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梁启超于1902年指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 我中国人 之一观念浮于

6、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3(30),将中华民族的种族观上升到了国族观层面。伴随着1919年孙中山“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4(394)的时代呼吁,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进一步觉醒。抗日战争期间,“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5(663)成为全体各民族人民的政治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成为具有现代国家形式的国族,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的建构性认同进一步深化。其次是中华民族法治共同体意识。我国各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个体,不仅是纯粹的经济人,也是具有政治属性的公民,对国家法律制定的政治参与、对自我政治权利的公平行使成为公民强烈的政治共识,公民

7、在推动权利机会规则公平公正、加速中华民族事务法治化的过程中,深层次建构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认同。(二)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马克思曾指出:“思想 一旦离开 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103)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的形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核心内容,对促进民族繁荣、深化民族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考量中华各民族不同文明板块的地理分布和社会历史变迁可知,各民族在经济类型、生产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伴随着各民族之间经济往来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逐渐消减,并推动中华各民族结为利益共创共担共享的经济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各民族经济利益关联互补意识愈发强

8、烈,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7(6)的扶贫最强音,我国各族人民发展成一个互利互惠的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同时,铸牢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也面临着现实的风险和挑战。民族优惠政策的道德正当性、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的非对称性依存等因素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现实障碍,亟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巩固各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尤为强调文化精神共同体的养成,因而也需要加快铸牢各民族心灵相通、情感互融、价值互塑的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首先是对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承。独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化在“和

9、而不同”文化基因的影响下融汇多民族文化精华,共同构成了涵盖“天人合一、恬淡养生”的人生心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素养,“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义利理念等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的深层结构。其次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这种价值观接续和合文化的时代使命,肩负着传播国家主流政治文化的光荣任务,是中华各民族成员价值认同最大公约数的价值遵循。最后是对世界优秀文化的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坚决驳斥自我封闭遗世的狭隘民族主义,倡导在博采世界文化之所长、弥补自我文化之不足的过程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的建构要义,更好铸牢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四)中华

10、民族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内嵌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生成于中华各民族资源共享、心理相容、价值相适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构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彼此亲近的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共同体意056识。同时,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面临着新的考验,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少数民族在融入社会中面临的制度化社会排斥;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因文化指向误区引发的群体冲突;各民族在他者观照中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文化傲慢态度。鉴于此,铸牢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中华各民族应在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基础上

11、,努力打造各民族互嵌互助的理想生活样态。(五)中华民族生态治理共同体意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对解决中华各民族生态问题起着重要作用,必须持续铸牢中华民族生态治理共同体意识。首先,在自然属性上,中华民族生态治理共同体意识强调,“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8(66),因而铸牢中华民族生态治理共同体意识是夯实中华民族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的精神根基。其次,在社会属性上,中华民族生态治理共同体意识表征了各民族生态与国家生态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辩证关系,强调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着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最后,在治理属性上,中华民族生

12、态治理共同体意识具备共享和共治的双重意涵,强调中华各民族共同保护、共同治理生态环境,推动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的共建共治共享。综上所述,以上五种意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有助于持续激活和合文化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奋力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性基础工程。二、和合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契合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心理基础,需要在中华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现实文化特色中寻求理论依据。和合文化作为处理党的民族工作难题的文明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思想支撑。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对中华和合文化的现实观照,完美契合了和合文化的深刻意涵。(一)“和实生物”的大

13、一统观与中华民族政治法治共同体意识相契合“和实生物”是和合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与中华民族政治法治共同体意识相辅相成,贯穿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回顾中华民族漫长而灿烂的发展历程,中华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大团结、大联合彰显着和合文化的优越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就同戎、狄、夷等周边民族不断聚拢,华夏文化也在民族交融过程中浸润、辐射,“胡服骑射”便是典型。秦灭六国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汉朝通过北遏匈奴、南服百越等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文化”和“汉文化”在不断地对抗矛盾中走向融合,如汉族的“上衣下裳”深受胡服影响,逐渐改为“上衣下裤”并沿袭至今。

14、宋元明清时期,中原文化、边疆各民族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和域外文化深度交融,为新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在壮大中华各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不断彰显着和合文化历久弥新的无穷魅力,持续强化着中华民族政治法治共同体建构的行动自觉。(二)“和衷共济”的发展观与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相契合“和衷共济”的发展观作为和合文化的重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的科学指南。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所奉行的风雨同舟、互利互惠理念与中华和合文化所主张的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发展理念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一方面,“合则强,孤则弱”9(112),“单

15、则易折,众则难摧”10(1740)等发展观都生动印刻着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具体表现为对“同舟”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如习近平总书记将“舟”与“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0572023年第1期(总第169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另一方面,中华和合文化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是构建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具体表现为对“共济”实践要求的把握。各民族不仅要认识到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并行不悖,还应在端正认识的基础上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疏通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毛细血管”,努力寻求各民族利益福祉的一致性,在守护民心的基础上深

16、化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情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相契合“和而不同”的文明观是铸牢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不断丰富着中华和合文化的价值意蕴。首先,“和而不同”的文明观阐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念。“和而不同”语出 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1(171)孟子指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12(112),道出了世间万物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晏婴的朴素煲粥论强调和合是多样化要素的优化组合。其次,“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引领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导向。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13,主张不同民族求同存异,促进合作。最后,“和而不同”的逻辑旨归是“和合共生”,进而达成个体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和乐的理想状态。(四)“贵和尚中”的交往观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相契合中华和合文化所主张的“贵和尚中”交往理念深深契合了以和为贵、共建共享的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为凝聚各民族磅礴伟力提供了科学的交往准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