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西宝卷与江南宣卷的比较研究_刘壮.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93695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7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西宝卷与江南宣卷的比较研究_刘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西宝卷与江南宣卷的比较研究_刘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西宝卷与江南宣卷的比较研究_刘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 年第 4 期总第 307 期一、引言从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至今,国务院已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西宝卷、江南宣卷等相继进入“非遗”名录。在“非遗热”的背景下,中国宝卷的传承活动得到了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宣传。至此,对河西宝卷这一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进入了学术研究的新阶段,对河西宝卷与其他民间民俗文学的比较研究成为河西宝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钱秀琴从历史源流出发,认为河西宝卷和凉州贤孝都与敦煌变文有着密切联系,二者都是受敦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民间口头说唱文学,然后又对这两种文学的题材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敦煌文学都是

2、它们的题材库之一,最后从两种文学的演唱仪式论述了它们与敦煌变文之间不可分割的渊源1;柳旭辉对宝卷文化在两个不同地域,即“河西走廊”地域和“江浙沪”地域,进行了同宗同源的探索性分析,认为河西宝卷和常州宝卷产生于同一时期,即佛教传播的时期。并且提出,两大宝卷的同源是由于人口迁徙所形成的,这一点值得进一步验证和研究2;张馨心通过对河西走廊不同地域和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认为其宝卷内容可以根据演唱时的具体情况而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3;张曦萍通过对比两个地区不同但又都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文学,得出不同地区、不同宗教的人们对于超自然的世界有着不同的构建方式4;潘晓爽的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内容题材、文体结构以及

3、蕴含思想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了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之间的关系5。中摘要:中国宝卷自宋元时期产生,至今已经延续了800多年。宝卷的传承遍及全国各地,其中以河西宝卷和江南宣卷为代表,二者都是中国宝卷的不同分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二者在文化渊源、表演形式、表演脚本、传承方式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点,了解河西宝卷与江南宣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期找到一条宝卷的“活态”发展之路。关 键 词:河西宝卷;江南宣卷;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2)04-0138-10河西宝卷与江南宣卷的比较研究刘壮(西北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兰州 73000

4、0)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资助暨西北民族大学艺术学部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敦煌本纪话语体系建构与中国故事国际化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3192022007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壮(1998),甘肃兰州人,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文化传播。非 遗 研 究FEIYI YANJIU138DOI:10.13767/64-1011/j.2022.04.004刘壮河西宝卷与江南宣卷的比较研究国宝卷产生于宋元时期,至今已经延续了 800 多年,从我国现存的宝卷文化分布来看,主要是吴地方言区的江南宣卷和河西走廊地区的河西宝卷这两大块,还有在山西、青海、宁夏、

5、陕西等地有零星的宝卷分布,但大都已经失去了活力,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江南宣卷和河西宝卷却一直保留至今,并且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活跃在当地民众之间。两地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是在宝卷文化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研究。目前学术界还未见到对于两者的比较研究,因此,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明确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厘清河西宝卷与江南宣卷之间的关系,对于丰富与完善中国宝卷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以期找到一条宝卷的“活态”发展之路。二、河西宝卷与江南宣卷历史渊源的异同宝卷并非河西走廊所独有,北方的山东、河北、山西、陕西、青海等地以及南方的吴方言区都是宝卷的流传地。中国宝卷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6、20 年代,最早进行宝卷研究的是顾颉刚和郑振铎,顾颉刚在 歌谣周刊 上指出:“佛曲 即唐代的宝卷。”6由此,将宝卷研究引入学术界。改革开放后,宝卷研究开始走向繁荣,研究者们开始从文学、宗教学等方面对宝卷进行研究。近 70 年间,学术界对于宝卷的渊源、产生和发展等研究都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一)河西宝卷河西宝卷作为中国宝卷的一大分支,是流传于河西走廊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也是念卷人念卷的底本。河西宝卷作为民间口头说唱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变文”,郑振铎在 中国俗文学史 中认为,变文是讲唱的,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7。在其之前,这种文体是不存在的。河西宝卷继承了敦煌变文内容和散韵相间的

7、传统。郑振铎还认为,宝卷是变文的嫡系子孙,也是谈经等的别名8。庆振轩也认为河西宝卷是一种活着的敦煌文学,它在宣讲的内容和表演方式上与敦煌变文有着密切的联系9。随着敦煌俗文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变文的认识更加深刻,于是也对宝卷是变文的嫡系子孙这一结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车锡伦认为,“佛教的俗讲是中国宝卷的渊源,它是佛教僧众向世俗民众讲经说法的活动”10。他进一步指出,佛教的俗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讲经,其底本是“讲经文”,一类是说唱因缘,其底本是“缘起”“因缘”等。方步和也认为“变文”起源于中国本土,变文是有图有文以及韵散结合的一种文体,他将变文和俗讲进行了区别,认为俗讲的内容包括通俗讲经和讲佛经,在

8、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中将河西宝卷分为佛教类型、神话传说类型和寓言故事类型11。另外,方步和还从内容、形式、仪式三个方面对敦煌俗讲和河西宝卷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分析 孟姜女变文 和 孟姜女哭长城 王昭君变文 和 昭君和北藩宝卷 董永变文 和 天仙配宝卷 的内容和情节等,认为二者在情节方面基本相同12。目前学术界主流的观点认为广义的变文包括讲经文、变文、因缘等,也对应着敦煌遗书中的讲唱文学。作为说唱文学的河西宝卷与变文、谈经等在形式与内容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13。其中谈经、变文是唐代的说唱文学,而宝卷最早产生于宋元时期,二者是不同时期的说唱文学。他们之间既有传承,又有变异,河西宝卷是在传承和1392

9、022 年第 4 期总第 307 期变异相互交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民间口头说唱文学14。(二)江南宣卷作为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江南民间宣卷也是江南多种戏剧的重要源头之一。最早发现的江南宣卷的手抄脚本是 香山宝卷,该宝卷在序言中注明“宋普明禅师于崇宁二年八月十五日遂成此卷”,“崇宁”为宋徽宗的年号,所以,宣卷的产生年代最早应在北宋时期15。江南宣卷是由三国魏晋时期的“梵呗”到东晋时期的“唱导”,再到隋唐时期的“变文”,最后到“宣卷”,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江南地区的佛教音乐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三国魏晋时期佛教的音乐形式主要是“梵呗”,慧皎在 高僧传 中提到:“天竺方

10、俗,凡是歌咏法音,皆称为 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 转读,歌赞则号为 梵呗。”16从中对于梵呗的描写与当今江南宣卷开卷仪式和伴奏乐器有着相似之处。因此,通常认为梵呗就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宣唱佛经,宣卷最早可以追溯到梵呗的演唱。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纯宗教性的梵呗音乐开始演化成唱导,与中国本土民间音乐在形式上实现不同程度的结合。隋唐时期,佛教音乐又与中国传统的民间小说和民间故事融合产生了变文。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 中提到,变文是讲唱的,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17。江南宣卷在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上与唐代的变文完全一致。北宋时期,由于当时的政府提倡道教而禁止民间表演变文,因此变文便在诸宫调中隐藏了起来

11、。北宋末年,宣卷从诸宫调中分离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曲艺形式。明清时期,达到了宣卷的繁荣时期18。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河西宝卷与江南宣卷都与民间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关联,吴地方言区的宝卷受到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的影响19。尚丽新通过分析北方宝卷和南方宝卷的本质和起源,认为两者在发展方向和关键节点上是一致的20。不管从表演的形式还是内容来看,两者都会遵循借图叙事,开卷请佛等传统,在表演风格上皆为散韵结合的表演模式,这些都与变文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河西宝卷与江南宣卷是同宗同源的关系,但两者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根据慧皎在 高僧传 中的描写,江南宣卷可以追溯到更远的三国时期的梵呗。三、河西宝卷与江南宣卷

12、表演形式的异同虽然宣讲宝卷具有信仰、娱乐和教化等社会功能,但宝卷不是案头读物,宝卷内容的传播需要通过聚众宣念才能实现,每一次的宣讲宝卷活动都是一次具有教化和娱乐功能的口头表演。“口头性”和“活态性”是中国宝卷的重要属性,因此,研究宝卷不仅要研究它的文本属性,更要关注到宝卷的口头属性。宝卷之所以能够不断传承、保持活态,其根本也是由其口头属性所决定的,如果宣卷活动停止了,那么宝卷的活态传承也就消亡了。因此,对于宝卷表演形式的探究,有助于了解其传播特点,认识其传播困境,为其传承和传播找到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一)河西宝卷表演宝卷又被称为“宣卷”。“宣”有公开传播、宣扬之意,最早在明代就有此称呼,现代江

13、浙吴方言区依然沿用宣卷这一说法,而河西走廊地区现在称之为“念卷”,宣卷人被称为念卷先生。非 遗 研 究FEIYI YANJIU140在河西地区,念卷的场域通常是在农户家中,时间一般是在农闲时节。在表演河西宝卷之前需要念卷人净手、净脸、净口、敬香、化表、敬酒并向佛像叩拜之后方可开始念卷。蜜蜂宝卷 就对这一情景进行了描述:“桌儿方方摆炕上,又献供养又上香。大众听我来念卷,听卷之人免灾殃。”在具体过程中,河西宝卷的表演是“念”和“唱”的结合,“念”就是念卷人将河西宝卷中的韵文部分用通俗的语言念出来,而“唱”有两种,一种是用固定格式演唱的“曲牌”,每一支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等也有基本定

14、式,当下河西宝卷的传承人掌握的曲牌在 310 支之间,最多不超过 30 支。另一种是用无固定格式演唱的“曲调”。曲调是河西宝卷在表演过程中使用的调子或者旋律的统称,在宝卷中极少标注,一般由念卷人自由发挥。特别是在仪式宝卷中,听卷人必须对宝卷持一种敬畏的心态,在宝卷的表演过程中宁静专心,不准来回走动、大声喧哗。另外听众中的接佛人还需要“和佛”,又称“和卷”或“接佛”,这是听卷者参与宝卷表演的一种形式,其具体的表演方式是在结束一段韵文或者诗文之后,由宣卷人将末字拖腔作提示,听卷者齐声接唱并合唱佛号,同时要对念卷人念唱的调子以及内容的后半句重复吟诵,再念“南无阿弥陀佛”21。如:念卷人(唱渡世船调)

15、:高老庄中遇圣僧,师徒情分天注定。良言苦心来相劝,叫声八戒仔细听。接卷人:(哎嗨哎嗨呦)叫声八戒仔细听。南无阿弥陀佛(见 高老庄宝卷)。“和佛”是宣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只要会念卷的人都可以念卷,全家人都可以和卷,念卷也由原来严肃的仪式变得随和了很多,成为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娱乐文化的一部分。(二)江南宣卷当今江南宣卷以“苏州宣卷”和“四明宣卷”最为著名22。江南宣卷在表演形式上主要分为“传统木鱼宣卷”和“近代丝弦宣卷”两种。传统木鱼宣卷由宣卷先生(又称为“上手”)和“下手”组成。宣卷先生需要通过敲击木鱼来掌握宣卷的节奏,然后另一只手翻阅宝卷卷本,“照本宣科”地表演各种宝卷。下手则需要手持碰铃

16、根据木鱼声进行“和调”,还需要与宣卷先生进行和佛,重复其尾词,并合唱“南无阿弥陀佛”。近代丝弦宣卷一般由 58人组成,依然分为“上手”和“下手”,以宣卷先生作为演唱的主体,进行宣卷。下手则通过演奏琵琶、二胡、扬琴、竹笛等进行伴奏。丝弦宣卷的伴奏乐器众多,有时还可演奏表演其他剧目。不论是传统木鱼宣卷还是近代丝弦宣卷,民间宣卷演唱前均会有带着佛教氛围的开宣仪式,也就是“请佛”,要求宣卷者手持清香,站在桌前诵唱“三宝科仪”,恭请诸佛降临。由于江南宣卷在吴方言地区流行时期,能够读书认字的人很少,能够抄卷、念卷的人更少,因此念卷人的地位很高,被称为“先生”。宣卷人在宣卷时往往有着做功德、积阴功的意义,听卷人也会得到佛祖的庇佑,因此,宣卷活动满足了民众祈福的心理需求以及被佛祖保佑的世俗需求,尤其是在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能够积累大量听众。江南宣卷之所以会出现多种乐器伴奏的局面,主要是受到近代江南曲艺滩簧冲击的影响。苏州滩簧始见于清代乾隆年间,滩簧在吸收了宣卷调和江南山歌小调后进入到城市当中,广受听众刘壮河西宝卷与江南宣卷的比较研究1412022 年第 4 期总第 307 期喜爱。清代光绪年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