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后疫情时代体育赛事沉浸式传播嬗变_张佳.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93972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疫情时代体育赛事沉浸式传播嬗变_张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后疫情时代体育赛事沉浸式传播嬗变_张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后疫情时代体育赛事沉浸式传播嬗变_张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闻观察新闻思辨Media Spectator57青年记者2023年2月上 张 佳 王东林后疫情时代体育赛事沉浸式传播嬗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 2020 年 1 月底以来,已有约120 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宣布取消或延期,其中直接取消的约 20 场,宣布延期的约 100 场”1。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一方面,为了防疫抗疫的需要,体育赛事这种大规模群体性线下互动活动由于聚集大量人流频频停办或延期;另一方面,5G 时代,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的技术优势与传感器、VR、AR、全景直播等沉浸传播技术叠加,催生了体育赛事传播的“全觉沉浸”模式2。技术变迁:体育赛事传播媒介的演进图谱回顾

2、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变迁历史,技术变革催生了新的媒介样态,新媒介不仅改变着人们传递、接收、解读信息的方式,也引起社会交往行为乃至文化的变革。体育赛事传播是现代精英体育和媒介技术联姻的产物,它是一种基于媒介技术、语言、画面和制作流程形成的媒介文本,也是媒介选择、策划、报道和传播特定体育赛事内容的生产机制。依循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媒介变迁历程,恰如莱文森所言,“任何一种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功能的补救和补偿”3。以报纸为载体进行观察,体育赛事报道侧重于对活动场面的文学性描述和专业赛事的分析评论,现场感和实效性囿于纸媒的媒介基因缺陷而难以实现。电视重构了现代体育,它通过相应

3、的技术手段将体育比赛的真实场景模拟并再现,观看体育赛事收获的是视觉性的刺激和快乐,它使体育运动变成娱乐表演,体育赛事成为商品被观看和欣赏,从而获得一种纯粹的放松。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在体育赛事的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鹅智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 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赛期间,我国超过 80%的球迷使用手机、iPad 等移动设备观看世界杯赛事以及了解相关资讯,只有 46.1%的球迷主要通过电视观赛,移动设备已成为全民观赛中心4。进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人类社会加速迈入一个高度智能化、网络化与泛媒介化的沉浸传播时代,5G 网络、可穿戴设备、VR、AR、移动互联、全息影像

4、等新兴媒介技术蓬勃发展。虚拟现实(VR)是一种“互动式的计算机模拟环境,能感知用户的状态和行为,替换或者加强对一种或多种感知系统的感官反馈信息,从而使用户获得一种沉浸在模拟环境(虚拟环境)中的感觉”5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增强现实(AR)是通过将现实环境与虚拟元素融合,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丰富体验的一类交互技术。”6再现和延伸:体育赛事沉浸式传播的新范式媒介进化理论主要倡导者之一保罗莱文森说:“我们不甘心让电视屏幕上喜欢的形象飞逝而去却袖手旁观,所以我们发明了录像机。我们不愿意在文字的沉重压迫下洒汗挥毫,让语词从构思那一刻起就被拴死在纸面上。于是,我们就发明了文字处理机”7在媒介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对

5、媒介进行选择时主要依照两条标准:一是跨越时空的能力,这是传播的“自由度”问题;一是传播达成的效果,这是信息的“保真度”问题,媒介正是在对这两种目标的追求中不断辞旧履新。8在前技术时代没有传播技术参与的阶段,凸显的是信息的“保真度”,真实世界的元素被完全呈现出来(如体育赛场现场观赛),但跨时空传播能力的局限也暴露出来;当技术发展克服了跨时空传播的局限,这一阶段强调的是传播的“自由度”(如电视机前观看比赛),但真实世界环境中的许多元素也被丢弃;而沉浸式传播时代,新兴的媒介技术再现了前技术时代某些被丢失的真实世界元素,并保持了较强的时空延伸能力。(一)身体返场:具身实践中的再生想象。面对面的人际交流

6、是传播的理想类型,但前提是身体在场,而媒介技术的介入,使传播重构为远程呈现、远程感知,身摘 要: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传播手段的不断迭代,传统体育赛事需要“肉身到场”的观赏方式日渐式微,体育赛事沉浸式传播逐渐兴起。新技术将虚拟场景中的感知体验嵌入人的身体经验,实现了虚拟身体返场。体育赛事传播中,共性化的观赛场景是大多数受众对于媒介转播的基础要求,赛事受众基于个人经历、偏好、期望而各有不同的场景适配期望,都可以依托沉浸式传播得以实现。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体育赛事;沉浸式传播;虚拟场景DOI:10.15997/ki.qnjz.2023.03.035新闻观察新闻思辨青年记者2023年2月上58体

7、被技术从传播过程中剥离,从主体地位沦为附属地位。“一旦身体缺席,比如在大众传播、网络或新媒体的传播中,参与者就会发生焦虑,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克服它,正如彼得斯所言,对于传播而言,肉身的在场至关重要。”9尤其对于现场感、互动性很强的体育赛事而言,身体在场就是亲身参加了一场类似巴赫金狂欢式的游戏活动,体育赛事的仪式感、情感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唐伊德将数字时代呈现出的技术与身体融合的趋势称为技术的“具身化趋势”10。沉浸式传播通过虚拟技术造就数字化具身,兼具生物性和技术性的双重属性。这一新型主体在体育赛事传播的实践中,打破了实体地理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的藩篱,可以穿越分属不

8、同文化属性的场域,创造多样化的在场方式。有学者将这种化身称为“人替”:它是“直接由用户实时操纵的感觉综合体,在完全的浸蕴环境下将与物理身体的视像在空间上重合,由第三人称的对象化表征转化为第一人称视听场域中心的主体表征”,是“由人的自由意志直接操纵的视觉界面相当于人体本身”11。当前,VR、AR、可穿戴设备等虚拟技术与身体融合,技术将虚拟场景中的感知体验嵌入身体经验,从不同维度激活人体的感官,在具身实践中实现了虚拟身体返场。(二)感官平衡:多感官融合互动的协调。在文字媒体时代,体育迷只能通过自身感官在体育场中感知体育赛事,各感官遵循自然的法则各行其是,融合互动,感官之间维持着自然的平衡。视听媒介

9、对体育迷赋能,使之超越了耳闻目睹的局限,弥补了“身不能至”的遗憾。但与此同时,也打破了人类感官的平衡,广播、电视营造的信息传播环境中,身体感官体验集中在听觉和视觉上,其他感官感受被剥离。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机械技术使人体功能延伸和分离,使我们与自身失去接触,因而使我们近乎分崩离析。”12人被技术异化后,产生了对整体和谐的渴望,追寻对“天然自然”的回归。“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介技术不局限于视觉符号一种传播形态,它是通过融合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传播符号,形成集合声音、气味、材质等多种元素的一体化传播形态。”13比如,日本科学家开发的嗅觉模拟器,把虚拟环境下的水果放在鼻尖闻一下,连接虚拟环境的装置就

10、能释放该水果的香味,带来嗅觉感官的逼真感受。保罗莱文森在人类历程回放中提出,“一切媒介的性能终将越来越人性化,即媒介促进传播,使传播越来越像人类自然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就是像媒介出现之前人类加工信息的方式”14。AR、VR 等新媒体技术为了促进感官功能的再平衡,需要对过度放大的感官功能进行抑制,对未能有效参与的感官功能进行唤醒。在多感官共振模式下,人的身体被全面激活,每一个感官就是一个传播节点,身体变成多节点、多维度的传播网络。“受众的信息感知方式被重塑,视觉的主导地位弱化,全觉沉浸应运而生。”15(三)场景转型:多维场景的个性化适配。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断言,未

11、来 25 年互联网将进入新的时代场景时代,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场景是基于移动设备、传感器、大数据、社交媒体和定位系统提供的应用技术以及彼此联动营造的一种在场感”16。沉浸式传播正是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在场感”,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从文字、图片、视频更迭为场景和体验的传递。受众进入技术手段构造的多维虚拟场景后,可以自由地观察多维场景里的事物,这个场景可以是真实场景的再现(如奥运会、世界杯赛场景),也可以是完全虚拟的场景(如电子竞技游戏场景)。场景传播是跨越时空的虚拟仿真情境下的个性化传播和精准化服务,在体育赛事的传播场景中,传统媒介通过记者选择视角建构内容,摄像机记录反映被选择的画面、人

12、物、场景、氛围等,而沉浸式传播的技术营造的场景是从传播者(记者)为中心的“自我选择”走向用户为中心满足自我需求的生产,用户自己决定了观察点,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看到的场景就不一样。人与媒介的连接:体育赛事沉浸式传播的发展流向据统计,“2020 年全球 VR 市场规模约为 620 亿元人民币,预计 20202024 五年期间全球 VR 产业规模增速约为 45”17。目前,沉浸式传播技术运用于事件直播、视频游戏、娱乐、房地产、医疗、教育、工程、军事等多个领域,为传媒行业和商业世界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在体育赛事传播中会首先应用。2018 年韩国平昌冬奥会期间,组委会、欧洲体育台和美国 NBC(美国全国

13、广播公司)均推出了基于 360全景视频直播技术和 VR 技术的赛事节目以及全部赛事的 VR 直播和回放视频。在体育赛事的传播中,运用沉浸技术已经是赛事组织者、转播者的普遍共识,也满足了受众日益提高的观赛需求。尽管现阶段 VR/AR 还存在诸多技术瓶颈,终端使用设备也尚未普及,不过总体而言,沉浸式传播的发展潜力巨大,未来流向值得探讨。(一)数字孪生:虚拟与现实的实时互动。美国社交媒体平台 Facebook 提出愿景,希望让 AR 智能设备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利用 AR 腕带采集大脑传导到手部的电信号,解码成指令,传送到 AR 眼镜上,从而达成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过去,物理世界的信息

14、缺少标记和传输,数字信息和物理世界存在隔阂。新闻观察新闻思辨Media Spectator59青年记者2023年2月上观看体育赛事时,球迷们往往需要依靠记忆或者评论员解说了解运动员技术特长、历史战绩、伤病程度等信息,对于一些知名度不高的运动员,主流媒体更是缺乏关注,而球迷对于小众运动员要获得更多的了解还需要自己手动搜索、查询相关信息。未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 传输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通过 AR 技术即时获取运动场上每个细节标注的信息,选择自己的关注点,与互联网世界互通,实时获取更新的数据,个性化的“私人定制”般的体育赛事将呈现在球迷面前。(二)人机互嵌:身体与机器的合二为一。身体将人的属性

15、移植到技术上,技术将自身的逻辑和结构镌刻到具身性的“赛博人”身上,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依然需要头盔、眼镜等可穿戴设备辅助实现人机的连接,但沉浸式技术的发展将加深生物性的身体和机器的互嵌,突破人和技术的边界,整合身体和技术的双重逻辑。2020 年 8 月,马斯克投资的 Neuralink 公司公开了一项技术进展,他们在猕猴的大脑中植入芯片,芯片对大脑皮质区产生的电信号进行记录和解码,使得猕猴能够通过意念玩弹珠游戏。随着人类对人脑运作机制认识的逐渐加深,脑机接口的日益成熟,未来人和互联网之间能够直接地通过高宽带的数据通道连接起来。在沉浸传播环境下,人自身成为一种媒介,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被消弭,身体与技

16、术、感官与媒介的交互将恒久地持续下去,并最终被“自然化”。(三)社交满足:时空延伸与当面交流的耦合。虽然数字时代视听媒介可以高度还原与感官同步的世界,但放大人类听说感官而抑制其他感官动能的类人际交流,并不能真正地替代面对面交流带来的美好互动体验。人类潜意识中对自然人际交流的向往被技术异化后,内心会产生更加孤独的感受。未来沉浸式传播技术不仅仅用来复刻静态的场景,唤醒人类除听觉、视觉外的其他感官功能,也呈现动态的、随机的、具有情感联结的人际交往,媒介的社交功能和聚集功能将得以最大化地彰显。2021 年欧洲杯期间,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就推出了 VR 多人影院看球的社交场景,球迷们通过虚拟现实头盔进入虚拟直播间,他们自选虚拟形象,设置个人 ID,并且能够与天南海北的其他球迷实时互动,看球侃球,体会与志同道合的球友面对面交流的乐趣。VR 看球社交场景只是开端,未来会形成更多依靠沉浸技术聚集起来的新的社群。结 语大众主要通过媒介观看体育并且实践体育,英国学者大卫罗认为:“体育和媒介作为一种系统强化关系牢牢结合在一起已经很久了。”18从报纸到电波,从大屏到小屏,从现实到虚拟,VR/AR 等技术构建了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