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20231海门区推动跨江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沈旭东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优化沿江沿海生产力布局,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南通市海门区通江通海连南通主城,位于沪苏通核心三角的“黄金三角”,具有对接上海、融入苏南的天然优势和现实条件。近年来,该区抢抓战略发展机遇,积极探索跨江融合、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全力打造南通“建设大门户”的“第一窗口”,争当“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示范区”。一、海门区推动跨江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推动跨江融合是贯彻落实中央和江苏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2014 年 12 月
2、,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江苏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2020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江苏,要求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江苏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支持苏中地区跨江融合,加快实现中部崛起”;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更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南通建设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南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海门打造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近年来,海门区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作为根本遵循,与上海、苏南加强互联互通、产业协同,紧紧抓住跨江融合发展这个最直接、最现实路径,
3、争当“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示范区”,因势利导培育先进典型,打造发展样板区,以点带面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区。推动跨江融合是海门融合融入、对标先进的现实需要。海门虽然在很多方面走在了苏中、苏北县区前列,但要与苏南县区“同台竞技”,还需要在融合融入、对标先进中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提升”。在综合实力方面,海门近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苏中、苏北县区处于领先地位,但跨越长江“经济分水岭”,和昆山、张家港、吴江等先进县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产业转型方面,海门传统产业占比仍然偏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竞争优势不够明显,部分传统产业附加值不高,亟须向
4、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如家纺产业虽然年均线上线下成交额突破千亿元,但税收贡献度还非常有限。在创新驱动方面,海门“智改数转”工作有序推进,但仍有部分企业存在“守摊子”思想而“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方面,与苏南先进县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城市能级方面,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太仓、江阴相比明显偏小,建筑密度、经济密度仍低于苏南。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海门人口虽实现净流入但流入量不足万人,与苏南发达地区相比,产业支撑力和城市吸引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二、“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融入苏南”的 海门实践海门与上海、苏南地域相邻
5、、人缘相亲、经济相通、文化相融。100 多年前,青龙港至上海十六铺码 基层探索78头航线的开通,为海门打开了融入世界的大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和苏南的项目、人才资源源源不断流入,助力海门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前列。近年来,海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强富美高”新海门建设迈上新台阶,并两度荣获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区。强化战略对接。全面落实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瞄准“接轨上海示范区”“南通建设上海 北大门 窗口”的发展定位,开展“学习苏州三大法宝,全力突破重大项目”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在统一发展理念、优化国际营商环境等方面主动对标上海、苏南等先进地区,积极构建一体化发展
6、格局。强化机制对接。研究出台 对接上海“55580”行动计划 高质量对接沪苏,高水平跨江融合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与上海市黄浦区、宝山区缔结为友好县区,与省内江阴、太仓等县区共同签订推进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协议,全区各镇(街道)也与上海、苏南相关镇(街道)建立了全方位交流对接机制。强化产业对接。主动承接上海、苏南产业转移项目,全区 2/3 以上的重大项目来自上海、苏南。突出创新驱动并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组建实体化运营的国有科创投集团,设立科创基金,全力打造沿江科创带。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签约落户海门,华为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建成运营,省“双创人才”入选数量连续四年位列南通市各县区第一。强化
7、治理对接。加强与毗邻城市生态协同,凝聚起环境共保、流域共治的工作合力。不断提升城镇居民保障水平,全市人均住户存款达 12.5 万元,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全县区第一。深化教育合作,完善教育管理与教学队伍双向挂职、见习培训等制度。推动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异地就医刷卡结算。三、探索海门跨江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未来思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布局的关键阶段。海门推动跨江融合发展条件具备、正当其时,并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跨江融合发展各项部署要求,突出区域一体、双向赋能,以交通互联互通为引领,以产业协同发展为支
8、撑,以满足民生需求为重点,探索跨江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力争当“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示范区”。推动综合立体交通跨江共联。一是推进“陆上”接轨。保障北沿江高铁、海太通道如期开工建设,推进如通苏湖铁路前期工作,深化沪通城际海门段、江海快线规划研究,适度超前开展土地征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工作,并通过高铁、城际建设与上海、苏南实现无缝衔接。二是推进“海上”接轨。放大海门“海进江、江出海”双向集散优势,开展“新江海河通吕运河东灶新河”航道整治,推进洋吕铁路、疏港铁路一期工程建设,加快通海港区、海门港区开发建设,全面构建“铁路连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的集疏运体系。三是推进“空中”接轨。加快南通新
9、机场筹建,力争 2023年底前开工建设,同时积极推动新机场与浦东机场、虹桥机场统一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加快融入长三角多机场体系。推动现代产业集群跨江共建。一是推动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开展主导产业跨区域布局,建立产业发展联盟,重点打造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先进钢铁新材料、机器人三大产业地标,力争三年内形成 3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 个 500 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大企业领航、规模企业引航、中小企业护航”计划,力争三年内工业应税销售总量翻番,年应税销售超亿元制造业企业数量达 200 家,其中 100 亿元、20 亿元企业数量力争分别达 4 家、30 家。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持续繁荣。围绕制造
10、业服务化转型需求,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及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形成制造企业、制造服务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发展金融业,高起点规划筹建南通金融总部集聚区,推动上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院海门工作站投入运行,积极承接上海金融资源外溢;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招引一批品牌首店,打造高品质特色商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三是推动数字经济蓬勃生长。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举措,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软件产业,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10%;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三年内确保规上企业“智改数转”工作实现全覆盖。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跨江共融。一是“借势”全面融入
11、沪苏政策链。全面融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7920231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一中心、一市场、一基地”创新格局。“一中心”即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确保近期完成前期事项;“一市场”即科技大市场,加快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一基地”即复旦科技园基地,力争将其打造为立足海门、服务南通、辐射长三角的“智改数转”基地。二是“借智”全面融入沪苏人才链。做到“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双管齐下,“为我所有”即下大力气面向沪苏招引一批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支撑产业创新转型的人才,加快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为我所用”即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离岸研究中心、离岸“鸟巢”等途
12、径,推动沪苏更多科研成果在海门转化。三是“借资”全面融入沪苏资本链。依靠财政科技支出撬动更多沪苏龙头企业、科创企业来海门组建与运营科创基金,确保三年内基金规模达100亿元;扩大“苏科贷”“高企贷”惠及面,为企业创新、产业转型提供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加强企业上市辅导,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 15 家上市企业。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跨江共享。一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围绕“建成区 100 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0 万人”目标,按照全域“一城两港六组团”空间格局和城区“一核四片区”功能布局,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大力发展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竞争力和人口、产业、科技吸引力;学习
13、借鉴“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经验,淬炼与融合长江元素、大海元素和海门地方元素,强化城市设计和景观打造,延续城市肌理文脉,让“张謇故里”绽放新时代光彩。二是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同城共享。积极导入国际化教育资源,大力吸引上海、苏南各类资本来海门开办或合作建立高端教育机构,全力打响“学在海门”教育品牌;统筹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大与上海、苏南地区知名医学院合作力度,打造长三角北翼医学高地。三是营造一流优质营商环境。对接沪苏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响“万事好通马上办”营商环境品牌;抢抓海门开发区获批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契机,在科技创新、跨境投资等方面实施更加自由便利的开放
14、政策,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营商服务体系。推动绿色发展环境跨江共治。一是持续抓好长江大保护。严格落实 东平海永启隆跨行政区域城镇圈协同规划,完善与上海市崇明区规划一体、环保共治、生态协同的共建机制;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长效管控,加快建设张謇公园、青龙港生态绿地等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重点项目,筑牢生态保护屏障。二是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完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大力引进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利用等绿色产业项目,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力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加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
15、控”,开展碳达峰先行区、碳中和示范区创建行动。三是完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开展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完善污水、中水及供热管网治理,依法依规收集、处置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推动公共环境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置。推动体制机制跨江共谋。一是共建跨江融合示范区。与省级层面保持密切沟通,推动编制 跨江融合示范区发展规划,研究出台指导意见,明确示范方向、发展目标、工作原则和重点任务,高标准打造跨江融合发展样板;与苏州昆山市、吴江区等苏南地区协作共建“跨江融合示范区”,推动构建共建共享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强化政策引领,推动省委、省政府制定
16、“专属政策”,在项目审批、工商登记、金融扶持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学习借鉴苏南模式,深化园区去行政化改革,全面激发发展活力;突出沪苏等重点区域,聚焦重大产业、重大外资、科创、人才、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高端生活性服务业、未来产业等八大领域,大力开展招商行动,推动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三是提升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深入学习借鉴上海城市精神、苏州“三大法宝”,传承先贤张謇创新创业的奋斗基因,强化勇立潮头的行动自觉,敢于争第一、创唯一,全面推动海门区各项工作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转换、从“按惯例”向“创先例”转变,在新一轮发展中锤炼闯关夺隘的“海门血性”,激发守正创新的“海门智慧”,汇聚无坚不摧的“海门力量”。(作者系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