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海派场域下老旧水系街区景观重构设计探析_韩贵红.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94685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派场域下老旧水系街区景观重构设计探析_韩贵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海派场域下老旧水系街区景观重构设计探析_韩贵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海派场域下老旧水系街区景观重构设计探析_韩贵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 12进入后工业时期,上海作为中国主要城市,位于城市更新与景观重构的前哨。而其对于量大面广且未被纳入历史保护街区,而又切实关系着城市整体环境品质的老旧水系街区的场域复兴与景观重构的研究还很滞后,亟待解决。国家在 2017 年 3 月下发了 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 ,开始关注老城区城市形象提升和基础设计完善。上海 2015 年就出台了 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 ,以实现城市修补和空间重构。自此到 2019 年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再到 2021 年 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 的颁布,可以说上海加快了向卓越城市迈进的步伐,也吹响了全面进入设计研究新时代的号角。文章基于海派场域下老旧水

2、系街区景观重构思考,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基于人民城市理念,探究设计赋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积极实践,以设计打造活力城市空间、打造城市美好生活为最终目标。一、老旧水系街区的困境(一)原有景观资源沉寂,历史文脉特征丧失漕河泾街道傍漕河泾港两岸。漕河泾港位于上海西南部(图 1),东通黄浦江,西接蒲汇塘,由西向东贯镇而过。明中叶,松江府粮、棉经蒲汇塘入漕河泾集散,渐聚成市。明末清初建镇,后成为上海县五大建制镇之一。伴随功能变迁、拓展与积聚、行政辖属的变迁,以及粗放型物质性改造建设,原有历史痕迹渐渐消失具 400年历史的漕河泾老街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文脉资源、自然资源均未得到应有

3、的挖掘重视。(二)街区环境空间要素缺乏活力,街区功能急需整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社区老街,更多展现出业态功能特色缺失、街区场域空间缺乏活力、环境恶劣等问题,呈现多元并存杂乱纷呈的现状,特别是具有特征意义的桂林路钦州路段。(三)社区层面的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缺失基于街区界定的社区休闲空间研究普遍匮乏,导致社区层面的水系街区滨水空间研究严重缺失。同时,此类空间普遍呈现出水系景观资源浪费、街区功能单调、空间乏味、环境恶化等问题。二、水系街区场域特征解析场域具有位置属性,涉及场地区位、环境与人的关联因素,是与其具有内在关联、内在生机、内在逻辑、海派场域下老旧水系街区景观重构设计探析韩贵红摘要:基于海派场域,

4、关注未纳入历史保护而又切实关系着大城市整体人居环境品质的老旧水系街区的复兴重构。结合上海漕河泾街区改造,通过场地图解构型、城市意向、PSPL、POE等场地活性研究方法,聚焦水系街区场域解析,以期梳理城乡水系街区景观重构的策略框架。关键词:水系场域;老旧街区;景观叙事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委文教结合“海派乡土”工作室项目(2022文教办-人-1-12)研究成果。图 1 场地区位图 2 GIS 图底关系图95ENVIRONMENTECOLOGYENVIRONMENT&ECOLOGY潜在活性关系的场所。(一)场地研究场地特征图解与构型分析场地特征图解与构型基于二维的城市结构整体性关照,将其纳入城市

5、结构的物化框架进行宏观界定研究,是场域复兴研究的基础。1.场地图底关系与肌理分析图底关系研究有利于认知场地空间结构、研究场地空间环境,进而由图底关系关注街区空间结构组成关系,通过变更格局的形构来增强空间的种种联系,以构建格式塔完型场地构型。其中场地肌理是认知场地的重要特征,传递出特定场域内在关联特征及其与城市的沟通与渗透关系,建筑、广场、绿化、水系、道路等场地要素的内在连续性是肌理织补修复策略的关键。首先,从图 1、图 2 的场地区位、场地图底关系反映出场地位于城市区级次中心,网格空间结构相对规则,拥有较好的与城市沟通渗透的交通网络。其次,场地要素的研究引入生态学“千层饼”分析技术,进行场地要

6、素解析,并运用数理思维,关注要素的量化占比,重点关注建筑类别占比、绿化、公共空间占比等。从中可以发现场地区域内的多元化特征比较集中,劳动力素质高,劳动力具有明显竞争力,对于街区空间品质诉求也会较高。此外,公共绿地、公共空间相对集中分布在自然形态的公园及水系沿岸。公园与水系沿岸公共空间节点的布点与活性承载力,也直接关系着场地的内在连续性与构型,关系着场地的景观重构。2.场地基本构型借助格式塔完型心理学进行图底转换,抽象提炼场地整体中容易被人忽视,却能带动场域活力效应的空间图形,即公共地带(图 3)。其基本构型为“网格构架体系+自然曲轴贯穿”。(二)街区场域特征及功能层级定位从城市空间结构角度,街

7、区贴近徐汇商圈辐射地段。因此关联城市可以实现功能互补,可以关注功能层级差位修补重点在公园层级、水系休闲慢步空间层级等,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差位修补策略角度,可将其定位为社区层级,主要服务对象以社区居民为主,兼顾周边教育科研机构、商业会展人群等。锁定公园及水系,也是研究场地活化复兴的重点。相对公园的“面状”要素,“带状”水系慢行空间,在城市尺度中恰恰呈现出一个连续的线性领域。三、场域复兴与景观重构策略(一)构建格式塔完型意义的场域基底运用生态思维,纳入景观生态格局理念,构建场域基底。关注街区有机更新、自我代谢生长,激活整片区域的活力。1.重构生态基底框架水道街区自然水源充沛,滨水公园绿地植

8、被丰富,是天然的湿地资源,拥有形成“城市绿肺”的优越条件。增加整体街区绿量,增强街区整体绿化布局均好性,形成以“带状水系+面状公园”公共空间为核心的多节点网络(图 4)。以公共区域为核心,主要采用影响较小的微更新模式,建立街区整体性的生态链接与生态背景,修复和营造场域整体性的生态景观。基于现状地形,保持诸多原有树木,增加种植多年生水生植被、色叶树种等;并依据地形,沿河适当架设木栈道,修建条石、跳石等亲水景观,设置娱乐互动装置,改善滨水步道及周边植物景观,增加河、湖、湿地、水生态层次,增加社区居民与自然生态的互动,进一步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此外,重构生态景观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城市气候也能够图

9、 3 场地构型提炼图 4 多节点网络【城市公共艺术研究】962022 12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2.完善可达性慢行系统漕河泾水系街区较为完整的“井”字形网格状道路系统主要是基于机动车道路交通形成的,路网结构与水系走向不甚叠合,连通性不强。而滨水公共空间对于特定社区却具有强大的集聚性,一方面通过贯通滨水空间,完善和营建带状滨水慢行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构建水系沿岸形成连续性节点的线性开敞空间,加强滨水空间与城市的关联性,强化城市与河流的渗透性。构建街区滨水空间特有的组织形态,完善与弥补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为更好地发挥社区功能提供了良好的铺垫。城市是生成的,而不是造成的,城市设计是一个连续动态的渐进决定过

10、程,应充分尊重城市肌理、空间格局、绿化等的有机延伸。借助格式塔完型概念,进行图底转换,将沿岸建筑外空间、广场、绿地等能够被感知的“图形”,转换为能活跃街区环境的“图形”。由此一来,基地中的“图形”越丰富,人们就越能在原本平淡无奇的街区空间中体验慢行、休闲等生活乐趣,如公园入口小广场、大学校门入口空间、道路拓宽部位、驳岸亲水空间等的织补,将会极大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从而织补场域背景,构建格式塔完型意义的基底框架。(二)建立景观重构的叙事模式1.唤醒场所记忆的地域性、标识性上海水系众多,水源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城市水道更是承载城市记忆的主要载体。唤醒历史记忆,体现场所的地域识别性,成为水系街区场

11、所景观叙事的重点之一。借用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要素,转换概念引申景观意向为街区的道路、边界、界面、节点、标志物,特别是界面、标志物,对于地域固有的特征标识意义显著。街区微更新的关键是进行细致深入的现场调研工作,沿水系沿岸体验感知并进行详细记录,并耦合场地构型分析中场地活性与布局分析方案意向。意向的活性节点缺失据考察体验提出建议,如增设地域标志物、活性空间节点。街区活性不足的影响因素源于界面无特色、道路(端部)无标识性、边界缺乏设计处理。对于拥有历史遗存的场所,适合保留保护策略,以建筑界面、具有场所特征的标志物、边界栏杆、小品等方式展示和呈现,或完整保留或局部保留有价值的部分,以进行历史再现。这

12、些要素形成人们对于街区场域感知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点拨场域主题的关键点,使得街区景观有了联结的关系,从而在心理积聚和视觉编织出特有的场域意象(图 5)。反之,则需适当采取抽象隐喻、概念设定、点题铺叙等手法,展开对场所的历史追忆。城市固有的传统文化不会随城市的变迁而消逝,漕河泾街区的集体记忆如漕运文化、仓储文化等,依旧留存在传统街区,需要研究挖掘和凝练。2.转换街区功能的范式,营造“休闲+”场域叙事人民城市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大量老旧水系街区的复兴重构,需要转换街区功能范式。而营造“休闲+”场域叙事是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社区型的多元水系街区景观重构,以社区休闲为脉络,融入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展示教

13、育、生态游憩等功能,以编织场域叙事,其实现路径需将场地调研与修补策略进行耦合匹配。“休闲+”文化娱乐是最为主要的一种叙事线索。其场域叙事的构建主要依托水系沿岸空间节点的活性及承载活动的集聚性。通过 PSPL、POE 调研量化数据统计,一方面关注公众空间使用情况与行为特征,特别是图 5 场域意象97ENVIRONMENTECOLOGYENVIRONMENT&ECOLOGY典型时段适用人群及其行为、驻足停留的频率趋势及空间节点互动参与性量化统计,包括被误用的环境,如栏杆、草坪、石桌、垃圾桶、景观石,以及原有功能使用效率低的环境(图 6);另一方面分析环境满意度聚焦于可达性集聚性分析,从而精准设计对

14、策,提出耦合修补策略。在此,可达性的魅力在于通过满足人们的行为、视觉、心理需求,实现归属感、领域感的提升。其目标是提高公众的互动与参与性,实现场所集聚效应,从而复兴活化场所空间。其一,行为可达性,涉及交通路线的便捷程度,可以在道路交叉口、结点出入口等步行交通密集区域适时设置公共地图、介绍标识、导向标识等。其二,视觉可达性,关注街道活力的边界、界面。包括功能复合,为各种活动的开展提供可能性;同时形成开放、连续的室内外活动空间,形成一种生机勃勃的具有自我代谢功能的弹性空间,这既是城市街道视景,也是观景点。此外,还可以强化街道的地域识别性,设置当代公共艺术型视景,并鼓励居民参与相应的空间环境设计,强

15、化社区认同。其三,心理可达性,公共空间应设置娱乐休憩节点,包括公共座椅及各种休闲服务设施,形成系列休闲场所,打造社区休闲空间叙事空间,吸引行人驻足(图 7)。街道空间分配宜留有弹性,满足周末和工作日不同的空间分配和使用需求。营造“休闲+”健身运动场域叙事。梳理滨水空间,打造低线滨水慢步道与跑道,并提供相应路径指引设施与小型驿站式服务设施。充分尊重原有河网水系,形成丰富多样的线性街道。空间沿线宜设置相应微型广场绿地,形成休憩节点,丰富空间体验。营造“休闲+”宣传教育展示场域叙事。关注自然景观可视化,提高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如河流、植物、湿地等自然要素,关注生态补偿及多元自然空间等。特别对于原生河

16、流的水流形态、湿地自净、立体绿化等,展示自然的“过程形式”。综上所述,在当今中国城市景观重构的重要时期,文中提到的“休闲+”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是一种新的街区景观范式,是边界可以无限拓展的弹性模式,有着一定的内涵,极具当代性,渗透着可持续生态设计的弹性思维。整个场域复兴与景观重构贯穿着城市生态思想,反映了一种可变的、弹性的城市生态秩序,为公众提供最佳的生活体验,对于漕河泾老旧水系街区的场域景观重构有着积极的辐射与参考意义。参考文献:1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韩贵红,崔莹清,周治成.从韩国清溪川河流改造项目看城市滨水空间营建的意义J.美与时代,2019(10):66-68.作者简介:韩贵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图 7 空间使用与行为图 6 公众空间使用情况与行为特征【城市公共艺术研究】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