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语文建设96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提 要】国际中文教育智慧化受到了学界的日益关注,各类软件的出现影响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方式。目前,国际中文教育智慧化包含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以其短小简便、灵活高效且重点突出的特点备受广大师生的关注与喜爱。然而,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模态存在缺失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物理突显”,增加“称呼语”,游戏互动,表情管理等改进方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并提升微课教学效果。【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 微课 模态缺失 改进引言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对国际中文教育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挑战的
2、同时也蕴含机遇。教师和学生不能在教室中面对面上课,这使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正常运转。同时,也令我们重新思考,在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如何更顺利、更高效地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活动。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很难适应海外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上课方式,与疫情背景下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冲突。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在调整中适应,在适应中提高。国际中文教育正从信息化向智慧化转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多媒体技术的全面推广,国际中文教育智慧化将文字、视频、声音、图片等模态有效整合,帮助学生从多渠道获取有关信息,用技术手段强化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学习汉语(
3、姜艳艳、李登桥,2016)。国际中文教育智慧化现有慕课、微课、应用平台等多种形式。其中,微课最初是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媒介的,通过具有讲解意义的视频表达某主题的一分钟课程。但随着时间推移与技术发展,微课时间已不限于 60 秒,而是延长至 8-10 分钟(王蕙颐,2022)。微课教学模式可以将零散呈碎片形式的知识点系统地呈现出来(沈晓梅,2018),因此备受广大师生的关注与喜爱。然而,目前微课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授课模式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传统课堂中教师能够以合适的距离、顿挫的语调创设温馨幽默的教学环境(姜艳艳、李登桥,2016)。这些非语言模态恰恰是微课教学场景中缺失的。既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微
4、课制作的概念界定、录制原则。国际中文教育的多模态研究也多用于线下教学行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目前只有少量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模态对比的研究(李琳,2022),也未见对线上教学模态缺失的相关论述。为了分析微课模态缺失情况,本文以全国研究生第三届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研究材料,进行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对比真实课堂场景与微课教学场景的模态情况;二是析出微课教学场景中缺失模态及其原有作用;三是寻找微课制作过程中弥补缺失模态作用的改进方案。一、线下授课模式与微课教学模式的模态对比模态是指通过一种或多种媒介实现的交流渠道,是一种能够同步实现话语的符号资源(陈新,2020)。人们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种
5、方式感知世界,对应产生五种交际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姜艳艳、刘宾,2020)。线下授课模式中教师口语、教学音频、视频旁白、课件音效共同构成听觉模态;课件文本、视频字幕、板书文本、教师仪表、手势体态、面容表情、课件效果、视频画面构成视觉模态;师生空间、感知接触二者构成触觉模态;嗅觉模态体现为教师的身体气味。微课学习模式中听觉模态包含正式口语、音频文件、视频旁白等有声语言,教学课件中的文字内容、教学字幕等无声文字构成视觉模态。对比微课教学模式与线下授课模式的模态,我们能够发现:相较于课堂场景中的多元模态,微课学习场景中的模态体现出了不同程度上的缺失。通过对比结果我们
6、可以得出,视觉、听觉模态在微课国 际 中 文教育微课制作的模 态 缺失及改进方案刘禹冰DOI:10.14014/11-2597/g2.2023.02.033大学语文建设97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制作过程中有少部分缺失,而触觉、嗅觉模态则完全缺失。这意味着,学习者无法接触到全面的教师形象,只能依靠视觉和听觉通道获得关于教师的相关信息,学生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难感知教师的自身魅力和吸引力,教师更是无法获取关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所学成果(李琳,2022)。二、微课模态缺失分析(一)视觉模态的缺失板书文本的优势是多媒体等新兴技术所不能取代的,且板书在对外汉语汉字、语音、文化教学中起着举足轻
7、重的作用。板书不仅能够将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师还可以把课文思路用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提升国际中文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由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性质,板书对于字词与音节学习有着示范效果,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真切地感知到语言的内部构造,从中寻找适用的学习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锻炼学生思考能力。而一旦国际中文教育中缺失了板书文本这种模态,留学生会产生不知所云、无所适从之感。一方面,成体系的语言点无法被系统地梳理。另一方面,精心设计的重难点无法被清晰地辨别出来。留学生面对微课视频,听着教师的单方面讲述,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手势是伴随话语的、具有交际性的手部动作,在
8、教学语境中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教师手势语具有人际互动、衔接语义等意义,教师元话语的人际互动意义和信息引导意义均可通过教师手势语来实现(郭红伟、杨雪燕,2020)。教师的面部表情和眼睛注视不断交互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师在给予学习者积极的眼神回应或表情反馈时,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往往事半功倍。(二)听觉模态的缺失微课听觉模态中缺失的教师口头语存在很多不可或缺的功能。“哦”“好”“OK”等无意义的语气词,一般情况下能够暗示学生即将讲解下一个语言点。一旦此类口语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被省略后,学生不能准确分辨学习重点,长时间下去会导致精神疲劳。(三)触觉模态的缺失线下教学活动的感知接触中,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具
9、有很多输入方案和信息模式供其选择。课堂空间是师生进行教学与交往的主要载体(黄小宇,2016),不仅包括物理空间,还涵盖精神空间。合理有效地运用课堂空间能够巩固师生关系、传达人文关怀。在微课录制中,原本面对面的师生互动与小组讨论都受到制约,学生无法进行有效互动,无法充分调动触觉模态。(四)嗅觉模态的缺失嗅觉模态在国际中文教育课堂中起的作用往往是隐性的、伴随性的。由于受到时空因素、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制约,大多数国际中文教育很少用到嗅觉模态。只有在活跃课堂氛围时,教师会利用一些实物,让学生在娱乐中加深印象,增进效率。三、微课制作的改进方案(一)通过“物理突显”强化学生印象部分视觉模态的缺失会令微课学习
10、效果骤减,学生往日熟悉的板书,教师的手势与表情均无法在微课中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加入字幕标记的方式强化学生印象。微课制作中加强设计的合适方案是“物理突显”。物理突显可以体现为加粗字体、加大字号、变色、闪烁、加框、加下划线、指示标识、声效等物理手段(李琳,2022)。(二)通过增加“称呼语”引发学生注意教师口头语的缺失会令微课学习的氛围凝重乏味。久而久之,学习者会不由自主地走神,甚至主动放弃学习。所以,引入适量的口头话语标记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哦”“好”“OK”等无意义的语气词,一般情况下用于话题与话题间的停顿,暗示学生即将讲解下一个语言点。“嗯”“啊”“是吧”“对不对”等话语标记不
11、适宜出现在微课中的“有准备的言谈”。对迟到的学生说“欢迎回来”,或是在快要下课时对学生说“你们午饭要多吃一点”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交际话语,往往可以增进师生间的融情度。融情度是指在作为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情感融洽的程度。融情度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不仅能成功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更为学生踏上社会,发展广泛的人际关系创造有利条件。当教师使用“比如说”“就像是”等明显用语时,同学们能意识到接下来为举例内容。称呼语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语言系统,能够体现言语交际参与者的角色关系,亲密程度及社会地位。称呼语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是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在言语行为上的体现。称呼语能够直接
12、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缓和师生关系,同时,称呼语具有提示作用,可提示学生接大学语文建设98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下来需要完成相应的任务。(三)通过课堂练习激发学生热情微课制作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些练习环节有效代替触觉模态。一方面学生们通过练习能够活跃学习氛围、营造相对轻松的授课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他们产出语句的能力(沈晓梅,2018)。利用微课教学场景进行国际中文教育时,教师要扬长避短。我们既要利用微课灵活多趣的特点,也要避免机械死板的实录,要把一节微课设计成系统的、动态的的语言点,让学生在愉快高效的环境下,快速掌握知识,提高交际能力。
13、(四)通过表情管理拉近师生距离表情是利用面容、眼神传递情绪及非言语信息的交际信号(张冰冰,2022),留学生在真实课堂场景中已经对教师的表情信号十分熟知甚至敏感。微课制作时,教师可以利用积极表情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留学生愿意更多地运用微课教学手段学习汉语,这也间接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智慧化的发展。四、结语微课是时间短暂的新兴授课模式,可以将零散呈碎片形式的知识点系统地呈现出来。首先,微课教学模式与线下授课模式相比有少量缺失。其中,视觉、听觉模态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有少部分缺失,而触觉、嗅觉、感觉模态则完全缺失。其次,微课教学模式缺失的模态往往在集中学生注意、拉近师生关系、增进学习效率起
14、了很大的作用,一旦这些模态丢失,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大幅减少。最后,微课教学场景中的模态缺失使得微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在制作过程中通过“物理突显”强化学生印象,通过增加“称呼语”引发学生注意,通过课堂练习激发学生热情,通过表情管理拉进学生距离。参考文献胡铁生 2011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第 10 期。胡铁生、詹春青 2012 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第 22 期。胡铁生、黄明燕、李 民 2013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第 4 期。胡小勇、郑晓丹、冯智慧 2015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课例
15、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第 4 期。胡小勇、朱 龙 2017 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创造力培养实证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第 6 期。黄小宇 2016 “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科教文汇(下旬刊)第 2 期。姜艳艳、李登桥 2016 多模态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把”字句的教学为例,教学研究第 4 期。姜艳艳、刘 宾 2020 对外汉语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分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1 期。沈晓梅 2018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微课教学模式应用探析,教育现代化第 17 期。郑小军 2019 信息化教学微课专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5 期。陈 新 2020 基于多模态理论框架的汉语视听
16、说教学模式设计与研究,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1 期。崔希亮 2020 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 3 期。郭红伟、杨雪燕 2020 多模态视阈下教师元话语与手势语的符际关系研究,外语教学第 4 期。郁蕊聪 2021 汉国教专业硕士汉语微课教学和制作能力研究以首届唐风汉语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蕙颐 2022 汉语成语微课设计与制作,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 琳 2022 屏幕录像场域教学模态的缺失及其代偿途径以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为例,世界汉语教学第 2 期。史维国、布占奎、王玉生 2022 等级标准框架下词汇教学微课数字资源库建设,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 4 期。刘 利、刘晓海 2022 关于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的几点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5 期。李 瑞 2022 互动视频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冰冰 2022 教师表情对学龄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汉字文化第 16 期。周 朵 2022 对外汉语线上教学研究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汉字文化第 18 期。(通信地址:102488 北京理工大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