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论探讨 福建中医药 2023 年 1 月 第 54 卷 第 1 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January 2023,54(1)基于 水热穴论 从肾谈水液代谢李永志,丘余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摘要:通过对 素问 水热穴论 篇中水液代谢相关论述的解析,探讨肾与水液代谢间的关系:结合历代医家对于“肾为胃之关”的认识及相关病机的探讨,论述肾阴亏虚所致水热互结、聚水成肿的病理过程;通过象隐喻思维,解析肾之气化蒸腾功能,理解肾与水液生成之间的密切关系;从生理、病理、经脉方面解析“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皆积水也”这一病理过程。关键词:水肿;水液代谢
2、;肾;胃;肺素问水热穴论 主要论述水肿病以及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其对应的治疗穴位,篇中多处论述水液代谢与肾的密切关系。故本文旨在通过对原文相关论述的解读,探讨肾与水液代谢之间的关系及水肿病的相关病因病机,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1肾为胃关,关门不利,聚水而肿1.1各医家解读 素问水热穴论 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1这是关于胃、肾与水液代谢障碍的论述,亦是水肿病病因病机之一,各医家对其涵义有不同解读。如唐王冰在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提到:“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认为肾是胃通降排泄的掌管者2。肾的气化功能与前后二阴的通利息息相
3、关,若肾气失司,二阴闭塞则令胃气无法通降,导致水液排泄出现障碍。梁媛和王小平3结合“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的水液代谢过程,认为胃、肾分别对应水液生成的“上源”和“下源”,肾为胃之“关闸”,上源补充下源,下源作为闸口以保留精微物质于体内。若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则启闭不利,就会导致水液输泄异常,出现水液蓄积以及水肿等情况。对于“肾为胃之关”,部分医家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清陈士铎认为“肾为胃之关”是“胃为肾之关”的传抄错误,其在 辨证奇闻 中云:“盖痰之生,本于肾气之寒;痰之多,由于胃气之弱。胃为肾之关门,非肾为胃之关也。”4认为 黄帝内经 年久讹写误传,世人错认肾为胃之关矣。近代医家崔伯瑛5认
4、为胃是“谓”的假借,其从诸多古文献书论述中举证“胃”之通于“谓”,与“胃”腑没有必然联系,如 五十二病方“是胃内复”;胎产书“是胃始减”“是胃变奏筋”“是胃密腠理”。历代医家根据其临床经验,结合其临床认知,对“肾为胃之关”有着不同的见解。尽管观点不一,但是肾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是众多医家所认同的,故应在联系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各家的观点,进行解读,方能尽量理解其涵义,不至于断章取义,牵强附会。1.2肾阴不足,饮水自救,聚水成肿肾为胃的关口,肾这一关门不利,导致聚水而肿。如何理解肾之关门不利?笔者认为,肾阴亏虚导致水肿或是对此条原文的贴切解读:肾阴亏虚,阴虚内热,饮水自救,饮不解渴,水热互结,导
5、致阴虚水停。肾之阴阳为五脏阴阳之本,在生理上,肾之精气阴阳与他脏之精气阴阳存在相关资助、相互为用的动态关系;在病理上,各脏腑之精气阴阳必然会累及到肾。正如张景岳所言:“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6故而肾阴亏虚为临床常见慢性转归证候。肾阴不足,虚热内扰,人便会产生“欲得饮水”的渴感。此时,肾阴亏虚,需要水液的补充,肾便打开胃这一水液入口,“虚故饮水自救”。若仅是临时的津液亏虚,如伤寒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7大汗后造成津液亏虚,可通过减少饮水的方式纠正治疗,然而,肾之真阴亏虚往往由于长期慢性损伤造成。如 灵枢本神言:“阴
6、虚则无气”8,阳气是水液代谢的动力,阳气化生以阴精为基础,阴虚则阳亦化生不足。各脏腑生理功能不足,对于饮入之水无法运化成可濡养人体的津液,饮不解渴,则阴液仍亏,虚火续扰,水饮与虚热相结,如清尤怡 金匮要略心典 曰:“热渴饮水,水入不能已其热,而热亦不能消其水,于是水与热结。而热浮于外,故小便不利,而微热消渴也。”9虚火内扰,则使胃关常开,欲得饮水,所入之收稿日期:2021-11-01基金项目:阮诗玮福建省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闽卫中医 2018216 号);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号(国中医药人教函 2022 1)通信作者:丘余良,E-mail:DOI:10.13260/ki.jfj
7、tcm.2023.0100829福建中医药第 54 卷水无法正常气化形成滋养人体的津液,补充阴津,从而饮不解渴,导致过多的水液进入人体,聚水成肿。2地气上者,上属于肾,而生水液“地气上者属肾,而生水液也”是 素问水热穴论 对于水液生成与肾脏之间关系的论述,这一概念较难以从字面含义理解。李海峰10认为阴气含舍水气,水气随地气进入人体,化为人体之水液;王洪图和贺娟11解释为:“人身由下部上升的水气,都是由肾气的蒸腾而化生的。”任应秋教授则认为肾是阴脏,地也属阴,地气上升,从阴引阴,则发生水液病。人体之水代谢与自然之水代谢有相似之处:自然降雨对应饮水,下渗对应吸收,土壤对应胃,地表及附着物对应脾,天
8、空对应肺,湖泊河流对应膀胱12。那么整个过程中,自然水代谢的推动力,即太阳的蒸腾作用则对应肾的气化作用,作为推动人体以及自然水代谢的动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亦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1认为云、雨皆为水之所化,水为浊阴,出于地气。综上所述,可知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讲述的是肾的气化功能,为水液代谢的源动力,推动人体的水液代谢,而产生可供人体使用的水液,正如自然界的太阳蒸腾水汽推动自然界的水循环。3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3.1肾之气化失司,肺失宣肃,积水循经犯肺肾者主水,肾气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对于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肾中真阳
9、可助肺气,推动津液输布,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肾气通调,则肾之气化功能发挥其升清降浊的作用,其清者向上蒸腾为津,为人体所用;其浊者则下降,协同人体之代谢废物,下排而为尿液。肾气不化则水津不行,浊水不降,积水成肿,泛溢于周身而为病,故其本在肾。因肾之气化功能失常导致水无所主,形成积水,肾之积水不化,即向上妄行泛溢于肺。生理状态下,足三阴经循行方向从足至胸腹,灵枢 经脉云:“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8,足少阴肾经之脉,由下向上,贯肝膈而入肺。肾为蒸腾气化的动力,肺对应天空之象,由阳光(肾)蒸腾气化之水液升于天空(肺),结合其经络循行,可知水液运行有一由肾及肺的经络通路。而在病理状
10、态下,肾之气化功能失常,肾之积水(未经气化的“死水”)上泛,循此通路入肺,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肃,失去通调水道的功能,出现积水于肺,故曰其末在肺。故可知“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矣”是根据肺肾两脏的生理关系,讲述其功能失常时出现的水液代谢异常。对于肾虚水无所主,循经妄行,素问水热穴论 中关于五十七穴及水肿症状的论述,进一步解释肾与水液代谢之间的关系,为水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3.2积阴所聚,水所出入,标本俱病“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1。肾俞五十七穴与水液代谢及运行关系密切。其中,督脉及两侧膀胱经共 5 条经脉,每条经脉 5 个穴位,共 25 个穴位;腹部夹脐两侧
11、胃、肾经共4条经脉,共20个穴位;足内踝上一行 6个穴位,两侧共 12个穴位。这57个穴位,是五脏阴络所经过的地方,也是针灸治疗水肿病的效穴。五十七穴所分布位置在于足踝、腹部以及腰骶部,与督脉、膀胱、胃、肾等经脉相关。在循行经脉上:足少阴肾经与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脉在腹部并行,两经共二十穴,是肾气通行的通道“此肾之街也”,进一步印证上文所述肾胃之间的密切关系。五十七穴为水液出入的地方,亦能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症。肾经、膀胱经以及督脉,共有45个穴位,占肾俞五十七穴的75%以上13,皆为多气少血之经,其脏腑经络功能皆与水液气化息息相关,与上文所述肾主水液气化相合。在分布位置上:五十七穴分布位置与临床
12、上水肿病发病亦有密切关系。肾俞五十七穴所分布之踝、腹部、腰骶为水肿的好发部位,尤其是肾脏病所致水肿,常始发于足踝部,严重者从双下肢肿及腰骶部,更有甚者出现腹部、胸腔积液,症见腹大,胸闷气喘。这与 素问 水热穴论 所述:“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标本俱病”的症状如出一辙。临床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其水肿多起始下(足踝部),随病情发展,水肿部位逐渐向上(腰骶-胸肺),这一水肿发病特点,犹如洪流水灾、水漫金山之象,其根本在于肾所主水液代谢失常,泛溢之水逐渐向上漫及肺,出现“喘呼,不得卧”的标症。肾通过其气化功能发挥“主水”的功能,是水液代谢过程的根本及源动力。在生理情况下,肾气推动水液气
13、化运行,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五十七穴为水液出入的地方,肺肾之间亦有一水液运行的通道,水液正常运行而濡养人体;而当肾气功能异常,无法气化水液,则形成积水、留水,积水无法正常运行输布,由下至上,循经上泛,沿五十七穴分布位置,由踝至腰骶,再至胸肺,出现“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的标本俱病表现。30福建中医药 2023 年 1 月 第 54 卷 第 1 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January 2023,54(1)越鞠丸方名考证卢雪晴,罗宝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摘要:从语言文字、方剂命名规律、医理等多角度考证分析朱丹溪立“越鞠丸”方名之意,
14、认为朱丹溪以“越鞠丸”命名的本意为提示方剂发越郁结的功效,而同方异名之“芎术丸”提示此方中川芎、苍术的重要性。期望可以通过对方名的分析研究,完善对越鞠丸功效和组方的认识,加深对方剂的理解,深化方剂命名与方剂学的联系。关键词:越鞠丸;方名;考证越鞠丸是朱丹溪所创制的方剂,首见于 丹溪心法 卷三:“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1此方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5味药组成,常运用于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相关病症的治疗,临床运用广泛。现通常认为香附为君,治气郁;川芎、苍术、栀子、神曲为臣佐之品,分解血、湿、火、食之郁2。对于“越鞠丸”的方名释义,历代以来主要有按组成药物命名和按方剂功效命名 2
15、 种看法。一种认为“越鞠丸”方名取自栀子的别称“越桃”与川芎的别称“山鞠穷”,如 本草纲目 曰:“丹溪朱氏治六郁越鞠丸中用越桃、鞠穷,故以命名。”3另一种认为“越鞠丸”方名与其功效有关,如吴昆 医方考 载:“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4;张璐也在 张氏医通 言:“越鞠者。若人鞠躬郁伏。忽尔其气发越也。”5此类观点认为“越鞠”意为发越郁结之气,是在阐明越鞠丸的功效。笔者通过文字考证、方剂命名规律佐证、医理论证等方法推求丹溪创此方之本意,认为越鞠丸之方名应是对其发越郁结功效的概括,同时,应注意到越鞠丸之同方异名“芎术丸”提示了川芎、苍术在方中的重要性。1“越鞠丸”不应为以方中药物命名栀子,原名卮,首
16、载于 神农本草经:“卮子,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一名木丹。生川谷”6 76,其异名越桃首见于 名医别录“栀子一名越桃”7。川芎,原名芎穷,首载于 神农本草经“芎穷。味辛温无毒。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生川谷”6 24。本草纲目 载有不同产地芎穷之异名:“以胡戎者为佳,故曰胡芎。古人因其根节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后世因其状如雀脑,收稿日期:2022-10-1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6YJA770008);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扩展)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中心课题项目(CTWX2201)通信作者:罗宝珍,E-mail:DOI:10.13260/ki.jfjtcm.2023.010094总结肾者主水,肾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在 素问水热穴论 中得到充分体现。临床上常见肾气不足所致水肿,然肾阴不足所致关门不利、水热互结、聚水成肿的病理过程亦十分常见;而对于肾与水液生成的关系,可基于象隐喻思维,类比太阳的蒸腾气化过程,进一步理解肾气对于水液代谢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水气循经上泛,由下至上,发为水肿喘满的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