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工作方案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方案研究 张登利XX省社会科学院城经所 建设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对于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平安屏障、打造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探索山地特色城镇化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依托国家对贵州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长期制约贵州城镇化推进的限制性因素逐步消除,城镇化开展的根底进一步夯实,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平台建设进一步坚实,贵州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开展阶段,为建设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自然地理条件,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属近海近江近边的浅内陆地区,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2、;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山地和丘陵占92.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呈现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特点。二是经济社会条件,2023年全省gdp达9251亿元,增速2023.4%,排名全国第二,人均gdp为26393元,进入工业化开展的中期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0233亿元。依靠经济总量的增加和投资规模扩大,城镇化开展的经济社会根底进一步夯实。三是历史文化条件,贵州历史文化悠久多彩,夜郎文化深远神秘、屯堡文化独枝绚丽、土司文化特色淳朴、“三线文化厚重鲜明、长征文化荣耀夺目、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城镇化开展的文明形态进一步丰富。四是城镇化空间格局条件,黔中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贵安XX
3、县区获批国家级XX县区,全省城镇化空间初步形成以黔中城市群为主体、XX市和贵安XX县区为极核、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为中心、小城市和城镇为节点、小城镇为根底的空间开展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初步实现协调开展,城镇化开展空间分布进一步均衡。五是区域根底设施条件,2023年,贵州铁路通车里程2490余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79个县通高速。推进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建设等级以上航道2402公里。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进 出港游客增速全国第一。黔中水利枢纽一期主体工程、滋黔一期工程根本完成,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开工骨干水源工程40座。电力根底设施不断完善,“缅气入黔工程实施,贵州
4、迈入管道天然气时代。路、水、电、气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根底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城镇化开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六是已有开展平台,“5个20230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方案成效明显,“33668扶贫工程、教育“9+3方案稳步推进,“7+n朵云工程推动大数据产业落地,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获得国家批准,开展要素进一步聚集,开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开展的平台建设进一步坚实。 主要实现路径如下: 尊重山地文化。围绕贵州山地特点,规划编制突出利用山地资源,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契合碎片化土地的集约利用,表达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布局特点;鼓励城镇用地功能适度混合,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动节
5、约用地;注重对地方文化元素的提炼和运用,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强化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和城乡一样化。推进“多规融合创新,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城乡规划由扩张型规划逐步向精明增长型规划转变。 建设山地城镇。优先划定田园、水系、湿地、林地等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红线,限定城镇开发边界,引导城镇、村庄向坝子边缘、山地开展,向山要地、向天要地,提高山地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规划建设省域绿道系统,绿道建设与山水环境、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山地体育等有机结合。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创立以“生态、怀旧、文化旅游为特征的“国际慢城。建设生态型多梯度运动训练基地,开展新型生态体育城镇。 建设人文城镇。支持安
6、顺屯堡黄果树、仁怀茅台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支持安顺、黎平等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立一批文化产业基地。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建设。实施“城镇脸谱方案,各县(市、区)规定有地方特色或历史文化记忆的地区,创立城市标识“脸谱。加强17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研究,提炼应用地方文化元素符号,增加建筑的阅读性和可识别性。 实施202300个传统村落保护,构建城镇村多层次的人文城镇体系。 建设海绵城市。积极应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建设城镇人工湿地、下凹式绿地、植草场、可渗透路面、透水性广场等可透水工程,构建城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提高城镇蓄水、滞水和渗
7、水能力,减少对城镇地形地貌和水系的破坏。大力推进贵安XX县区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建设,建成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考核一体化、建设前后径流量不增加、城市开发径流管理排放管理和收费制度配套的国家级示范区。到2023年,争取新增13个海绵城市国家试点;积极开展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到2023年全省设市城市海绵城市试点全覆盖。 推动城市XX县区与XX县区衔接协调差异开展。科学定位城市XX县区,合理确定与环境容量相匹配的开展规模,注重与XX县区的衔接协调、差异开展。在产业培育上,借助开放平台,以教育和科研支撑,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在景观形态上,坚持“保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万亩良田就是特色景观的理念,实现产业
8、、XX县区与自然“浑然一体;在规划建设上,以品质和文化为核心,统筹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彰显山地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政策措施上,深化城市与XX县区统分结合的政策体系,以“多规融合统筹资源要素,以投融资体制改革集聚资金,以行政事权并轨为政策鼓励。 创新城镇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城郊环境治理。积极开展城郊产业,配套城镇根底设施,均衡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效劳资源,促进XX县区农村人口有序转化。加强城镇交通治理。按照组团布局特点,综合功能配套,强化组团功能复合,促进职住平衡,减少钟摆式交通。大力打造公共交通,推行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组合,提高公共出行比例,引导绿色出行。加大城镇停车设施建
9、设力度,引导开展多层机械式停车场,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探索建立城市中心区拥堵区域积分管理制度,加强赌点治理。全面推行数字城镇管理。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推行数字城镇管理,促进“三网融合,城镇管理过程控制现实全天候、无缝隙。 依托产业聚集增加就业。以园区聚集产业增加就业。将产业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范围实施统一管理,以产业集聚吸引人口集聚。推动现有产业园区粗放开展向集约开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强产业园区物质装备和设施建设,扩大园区就业容量。 依托现代效劳业扩大就业。大力开展现代物流业,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着力提升金融业,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撑;紧紧围绕资源深加工、特
10、色优势工业等开展研发设计、会展广告等生产性效劳业,建设生产性效劳业功能集聚区,有效增大城镇就业容量。紧紧围绕城镇效劳需求,重点开展教育培训、创业就业培训、城市商贸等商务效劳,以及家政效劳、养老效劳、社区效劳、医患陪护、家庭用品配送维修等生活性效劳业,加强城镇商业网点建设,提供有效就业。 依托新兴产业拓宽就业。大力培育开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物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开展生物技术、节能环保个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际山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努力拓展新
11、的就业岗位。 依托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增加就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优质白酒、烟草、民族制药、特色食品、茶叶等“五张名片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轻工业基地,拉动就业。 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城镇化建设。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大城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确保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20230%。大力整治重点流域水污染,实施八大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实施草海综合环境治理工程。到2023年全省重要江湖功能水区水质达标率85%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 加强大气环境
12、治理。实施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改造升级工程,整治石化、外表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煤炭清洁利用。积极开展清洁能源,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到2023年全省13个设市城市和所有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到达85%以上、全年环境空气质量到达二级。 协同推进精准扶贫与新型城镇化开展。通过扶贫生态移民减少农业人口数量。采取资源补偿、资源交易、用地保障等措施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不适宜人居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的贫困人口,依托县城、乡镇、园区等适度规模集中安置,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到2023年,通过扶贫生态移民减少农业贫困人口2
13、00万人左右。 通过产业扶贫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将贵州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旅游扶贫实验区打造,设立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加大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开发力度,集中培育农家乐、渔家乐、精品采摘园、开心农场等,加快乡村效劳业开展,降低农民对农业的依赖。争取国家支持,将我省规划非耕地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202300元左右。推动贫困地区农业规模化开展,探索合作、公司化、园区化等经营路子,培育壮大山地特色农业企业,推动贫困地区农民转化为现代农业工人。 通过教育扶贫提升城镇化人口素质。深入实施教育“9+3方案,大力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职教脱贫工程,加大职业院校建设力度,采取贴息贷款或
14、生活补助等方式,对农村家庭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免费中职、高职教育,培育新一代产业工人。推动对口帮扶城市在帮扶地区助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全额补助在校期间学费、根本生活费,推动农村贫困学生毕业后在城镇就业、定居;在每个市(州)各助建一个农民工培训基地,对外出务工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为贫困地区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创造条件。每年选送一批贫困家庭学生赴兴旺地区和省内大城市接受免费职业教育。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发行地方债券支持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推动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省级财政共同出资设立城镇开展基金。降低政府融资门槛,放宽信贷、发债等限制条件。探索一般债券
15、与专项债 券相结合的举债融资模式。 推进金融主体建设。大力推动私募基金开展,加大“引金入黔工作力度。组建贵商银行,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开展农民资金互动组织试点。 加大城镇化信贷供给。积极争取运用差异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贵州的信贷投入。地方性商业银行要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加大对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通过开展城镇化产业基金托管业务等,探索以信托理财和设立资金池的方式。引导保险资金、养老基金、pe基金以及其他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城镇化金融专项业务经营风险偏好,设定风险容忍度,加大城镇化金融的信贷支持。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以市政根底设施、棚户区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石漠化治理等领域为突破口,推出民间资本投资工程。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置效劳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经营性城市根底设施工程,给予各类投资主体在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方面的同等对待。 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试点。对消费者付费的城市根底设施建设,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试点。积极培育ppp工程国家试点和省级试点,建立ppp工程库,实行ppp企业名单制和合同文本管理,制定ppp模式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争取开发性金融机构给予ppp工程差异化信贷支持。成立省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