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春运期间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方案.doc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55945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春运期间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3年春运期间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3年春运期间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3年春运期间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3年春运期间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3年春运期间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方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春运期间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方案 全力做好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平安卫生应急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或出现后,采取相应的监测、预测、预警、储藏等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置等措施,及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因素进行预防和对已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同时,对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实施紧急的医疗卫生救援,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群众生命平安的危害。 我国卫生应急工作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卫生应急工作的首要目标是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尽可能地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初期。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后,卫生应急机制应能及时发动相关资源和技术力量,将突发公共

2、卫生事件迅速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减少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做好日常的卫生应急准备工作,如建立完善预案体系、组建训练有素的综合性卫生应急队伍、建立灵敏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强化日常卫生应急准备、提高预测预警和快速有效处置能力、促进现场流行病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能力提高等。 (2)卫生应急工作必须符合我国的根本卫生国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调动相关卫生资源、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动全社会参与,及时有效地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同时,卫生应急工作也必须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充分借鉴国外卫生应急的理论和实践。做好我国的卫生应急工作是国际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要一局部。在2022

3、年底,发生印度洋地震海啸后,我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派遣卫生应急队伍到受灾国家,帮助开展救灾防病工作,并提供相关的药品等应急物资援助灾区,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卫生应急机制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3)卫生应急机制和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要加强监测信息网络、实验室检测、根底建设等硬件建设;另一方面,更要依靠科学,以人为本,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卫生应急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4)依法开展卫生应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卫生应急机制的建设和卫生应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依靠科学、依靠专业队伍、依

4、靠全社会和群众 开展卫生应急。 卫生应急工作的原那么: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要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公共事件对健康造成影响的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藏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并需要卫生应急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对公众健康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卫生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根据职责和预案规定,做好物资技术储藏、人员培训演

5、练、监测预警等工作,快速有序的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反响。 (3)全面响应、保障健康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要目标是为了防止或减少公众在事件中受到的伤害。突发公共事件,涉及人数众多,常常遇到的不单是某一类疾病,而是疾病和心理因素复合危害,而且还有迅速蔓延的特点,所以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中,疾病控制、医疗救治等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在其他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协同开展工作。其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事件带来的直接伤亡和对公众健康的其他影响。 (4)依法标准、措施果断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立系统、标准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

6、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需要开展卫生应急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作出快速反响,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5)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和卫生应急处理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理提供先进、完备的科技保障。地方和军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包括卫生、科技、教育等各行业和机构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的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要组织、发动公众广泛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工作是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为迅速、有效地开 展我市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医疗救治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健

7、康与生命平安,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医院应认真做好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预案,切实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处理工作。 一、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各类应急工作预案 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迅速实行分级管理,医院成立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负责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如遇全市性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服从市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医院成立以医院一把手为组长的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和相关工作小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认真做好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工作。 接到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报告后,根据需要迅速作出决定,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必要时请求上级医院专家参与医疗救治工作。 二

8、、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治水平 按照“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那么,大力加强医疗救治人才资源储藏,积极培养结构合理、训练有素、德才兼备的各类医疗救治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经验、高素质的高级医疗救治人才,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复合型高素质现场应急医疗救治人才的培养。各救治基地确保救治相关疾病的人员配备、专业培训、病种管理及设备到位。培养有擅长应对危机管理和心理干预专门人才。人才的选拔、培训做到了程序化、制度化。 医院组建并健全的应急救治医疗队,是由中级以上职称的医、药、护专业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组成。医疗队成员选择其家庭住址离医院较近的人员,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接到通知后2

9、0分钟内能赶到医院。同时加强了医院应急重点部门和科室建设,重点部门人员配备符合要求,并能熟练掌握应急工作流程,确保应急通道畅通。 三、加强人员培训,有方案地开展应急演练 面对卫生应急工作,医院积极组织开展应对突发事件专项知识培训工作,并定期开展医疗急救模拟实战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确保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演练内容包括:疫情报告、应急指挥、现场处置、医疗救治、个人防护等,不断提高各医疗单位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的总体应急能力和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医务人员对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能力,重点提高icu医护 人员的数量和业务水平。建立适应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需要的医疗救护队伍,建立随时待命的

10、机动队。迅速采取有效的医疗救治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平安,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四、科学处置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处理效能 遇到突发事件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那么落实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和防控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救治防控的组织机制。二是要科学处置,落实措施,进一步细化应急预案,立足全员参与。三是积极应对,强化培训,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救治引导机制,在最短时间完成医疗队人员、物资筹备等工作。四是要应急值守,协调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救治的直报机制,认真实行日报告制度,做到不漏报、不误报。并做好台帐登记,准确完整保存各类信息材料。 五、强化宣教,全

11、力维护平安稳定大局 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市属医院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一方面要求市属医院要全力抓好应急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包括提前做好接受伤病员的救治预案;另一方面全力抓好日常医疗质量与平安管理,加强各级队伍素质教育,加强各类制度完善、管理和督查,特别是加强值班管理、工作流程管理、通讯管理、外出请假管理等,防止忙中出错、忙中出乱,为维护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应有奉献。 六、加强引导、实时报送医疗救治信息 医院接到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信息和任务后,在半小时内向市卫生局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具体报告突发事件的性质及原因,发生时间、地点及范围,人员的发病、伤亡情况,初步处理情况等。市卫生局突发事件医疗救做好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接到报告并经核实后按相关规定分别向市政府和省卫生厅及相关部门和机构报告,必要时及时、准确、全面、公开、透明地向社会发布有关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信息。 滨江院区综合办颜晓强 内容总结(1)春运期间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方案 全力做好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平安卫生应急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或出现后,采取相应的监测、预测、预警、储藏等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置等措施,及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因素进行预防和对已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2)卫生应急工作的原那么: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民生 > 工作方案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