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员分类管理模式调研报告 ad680_1;为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xx县围绕党员如何分类,各类别的管理要求、岗位职责、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提高党员管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着力解决党员有名无责、有位无为等问题,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模式,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根底。 (一)科学划分类别,实施分类管理 一是掌握党员信息,科学划分类别。在全面掌握全县党员有关情况的根底上,将党员划分为在职党员、无职党员、离退休党员
2、、困难党员和流动党员等五大类型。二是分类管理要求,增强可操作性。在对党员的根本权利方面实行统一要求的根底上,针对不同党员的特征,分类提出要求。三是创新组织设置,优化党员组合。将党员的个人意愿与组织安排有机结合,在党支部中分别设立无职党员、困难党员、流动党员党小组,把党员编入相应的党小组,构建基层党委党支部各类党小组组织网络,夯实分类管理的组织根底。四是加强人员培训,提供人力支撑。举办党员分类管理培训班,进一步深化广阔党务干部对分类管理的认识,为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提供人力支撑。 (二)明确岗位职责,创新管理模式 一是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针对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居住在社区的实际,由社区与单位党组织
3、共同管理,强化在职党员考核监督。二是无职党员实行岗位管理。针对无职党员表达先进无手段、发挥作用无平台的实际,按照分类指导、因事设岗、因人定责的原那么,实施量体式定岗管理,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三是困难党员实行关爱管理。使困难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开展致富能手与困难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四是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针对流动党员人员组织难、活动难开展的实际,实施跟踪式动态管理,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效劳投入机制,完善流出地劳务输出培训、流入地联系帮扶等方法,推进流动党员两地双重管理。五是离退休党员实行职级管理。探索将全县离退休党员根据职级分类,县处级离退休党员由县委老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科级及以
4、下离退休党员由所在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三)完善保障措施,增强管理实效 各级党组织严格遵循分类积分、量化考核,标杆引导、底线管理,奖优罚劣、鼓励奉献三项原那么,以周期内累计得分作为考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管理制度,使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一是以量化考核分域实施为抓手,明晰积分内容。以积分形式进行量化,分根底分、任务分、奖励分三大板块对党员进行百分制考核。二是以确保科学可操作性为根底,标准运行环节。在党员积分评定过程中按照制定积分细那么确定记录员党员申请考核登记支委会初评党员大会评定公示登记上报备案年底评议评定格次积分核查11步流程进行操作,年终时根据考评结果评定
5、党员格次。三是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保障,完善奖惩标准。根据党组织开展活动内容和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合理制定每项工作活动的分值。健全奖惩鼓励机制,对评为优秀的收录到英模库优先提拔使用,不合格的取消一切参加评先树优资格。四是以激发党员内在活力为目的,整合活动载体。以积分量化党员考核,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气氛,大力激发党员内在活力,形成以党员积分制管理为抓手,各类活动载体为平台,党员自觉效劳群众为根底的党员分类管理新格局。 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县城建设快速推进,雍州名城换新颜,广阔党员的思想认识、行为标准、生活状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党员分类管理和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造成重要影响与
6、挑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职责落实难度大 随着xx县劳动力在全国各地区和产业间的转移,党员流动日益频繁广泛,给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局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流动党员的认识有偏差,重视程度不高,以致疏于管理,流入、流出无登记,导致了流动党员所在单位管不到,所到单位管不了情况出现,使流动党员成为边缘人,缺乏归属感。由于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身份难确认,党组织很难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局部党员自由散漫,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打报告,外出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节假日期间来去匆匆,无法参加所在党支部活动,也不参加从业所在地党支部过组织生活,成为隐身党员。有的流动党员还处于预备考察期,外出工
7、作不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不按期提交转正申请书,以致于预备期难以继续教育考察,转正手续无法办理。此外,外出党员难以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导致流动党员监督管理不到位,成为党员分类管理的真空地带。 (二)党性观念淡薄化,监管难度加大 由于高校多要求毕业生党员离校前及时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很多毕业大学生怕麻烦,直接将组织关系落在户籍所在地,大量组织关系滞留在村的毕业生党员产生,增加了组织生活开展、党员教育、党费交纳等工作的难度。对于毕业生党员管理没有落实到实处,局部组织关系保存在村的毕业生党员,由于和工作单位距离较远,不按要求回村参加组织生活,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使得毕业生党员管理存在一定盲区。根据
8、调查发现,只有不到20%的毕业生党员回村过组织生活,有的村甚至不到5%。由于局部毕业生党员工作岗位变动频繁、组织关系长期挂靠在村党支部,长期未参加党组织生活亦未交纳党费或承担党分配的工作,有的甚至超出六个月期限,造成事实上脱党,成为空中党员。局部毕业生在校期间已开具组织关系介绍信,但由于不了解组织关系接转程序,沦为口袋党员,毕业生流动党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管理难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三)党员管理粗放式,活动经费较紧张 目前,xx农村党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学历较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等情况。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开展党员工作不均衡,党员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另外,xx大局部村地域较
9、广、居住分散等特点,进一步增加了农村党员的管理难度。存在局部党员不能按时按次参加党组织各项活动,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等难题。基层党组织经济根底薄弱,难以正常开展工作。在村级组织中,经济开展滞后,经费比较紧张,村集体没有积累,组织活动经费没处解决。有的基层党组织也想开展一些活动,但是却苦于没有经费,如救济贫困党员、帮助党员开展经济、设立党员活动室等;一些党员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党务工作者没有精力、财力、时间,与他们联系。以至出现了这些党员与组织两不找的现象,党员不过组织生活,生活、工作中有困难无人过问,村里或单位有事党员也不闻不问、不关心,这一现象在困难企业及后进村存在。 三、意见建
10、议 (一)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提高流动党员整体素质 一是建立双方共管制度,架起沟通桥梁。对流动党员实施跟踪式动态管理,推进流动党员两地双重管理的同时,加强流入和流出地的交流沟通,与xx县外出党员相对集中的西安、宝鸡等地党组织之间保持密切联系,重大事情随时沟通,一般意见定期交换,认真登记流入、流出情况。二是建立全程监督制度,明确各自职责。专门成立流动党员支部,并有相应的阵地、制度、专人指导。党员流动前主动与党支部签订责任书,党员外出过程中党支部管理不力或党员违约的,取消支部负责人及外出党员的评奖评优资格。此外,简化组织关系接转程序,流动党员只需携带流动党员证和支部证明材料,就可在流入地党组织办
11、理登记。三是强化流动党员培训,发挥积极作用。在党员外出前,党组织对其进行党风党纪、法律法规、党的理论等教育,并建立qq、微信号等网络社交平台,要求流动党员在外期间主动与党组织联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期缴纳党费。同时,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将在外所掌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信息,为xx建设实力强县出谋划策。 (二)加强高校党员日常管理,做好高校党员组织接转 针对毕业生党员长期未参加党组织生活、管理难的问题,一是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对于未就业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导致其无法正常参加组织活动,建议由公共就业和人才效劳机构在对其进行登记时统一发放流动党员资格证,党员凭借资格证参加居住地或临时工作单位党支部组织活动,主
12、动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履行除缴纳党费以外的党员、享受除表决权以外的党员权利,并由党组织为其开具个人表现情况鉴定意见,确保党员在组织的统一管理之下,正常履行义务、享受正当权利,真正让该局部党员随时随地生活在党组织的怀抱之下。二是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在党员落实工作单位后,主动前往公共就业和人才效劳机构缴清党费,凭借相关党组织开具的表现情况鉴定意见将组织关系及时转移到所在单位党支部,待党组织关系落实后领取并转接党员档案资料。通过剥离组织关系落实和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两个重要环节,保证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有落脚点,教育管理能跟上,真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落到实处。 (三)细化农村党员管理类别,
13、壮大村党支部集体经济 一是调查摸底再分类。各村党支部根据本村实际和现有党员的根本情况,对全村的党员进行调查分类,为科学设置党员类别和党小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建议可以根据农村党员年龄、工作、流动情况等实际,分为在职党员、无职党员和流动党员三种类型,实行分类管理制度,以此为抓手消除农村党员管理的空白点。二是建章立制更完善。按党员个人志愿与组织分配相结合的方法,由党员提出申请,汇总后经支部讨论研究分设到各类党员中去。新设置好的三类党员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党小组组长,确定工作目标,制定活动方案和规章制度。各村党支部根据党员分类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三会一课、党员联系户、民主评议党员等相关制度。通过完善党员管理制度,解决农村党员党组织活动参加少,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难题。三是开展经济多举措。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积极壮大集体经济,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合理利用好集体资金,为党员过政治生日,走访慰问困难党员,拓展关心资金的帮扶领域,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献爱心、送温暖,密切党群关系,给农村党员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农村党员恋家爱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