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节水灌溉开展分析范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用占世界6%的可更新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对世界都是一个巨大奉献。但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局部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超过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地下水漏斗区扩大、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加快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是必然的选择。2023年,我国农业用水仍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1.9%,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7.5%,但同时每年约有1亿多亩有效灌溉面积主要由于缺水而未能灌溉,现状农业缺水约每年300亿立
2、方米。尽管中国农业缺水与用水效率不高并存,但是从兴旺国家灌溉水利用率到达70%以上的经验分析,农业节水仍然具有较大潜力,开展节水灌溉是必由之路。截止2023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到达3.52亿亩,其中,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约3.2亿亩左右,占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6.9%。在全部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中,渠道防渗工程控制面积15087万亩,占42.8%,低压管道输水工程控制面积8361万亩,占23.7%,喷灌、微灌面积5780万亩,占16.4%,其他节水灌溉工程面积6006万亩,占17.1%。总体上看,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技术灌溉面积所占的比重仅16.4%,且全国开展极不平衡。各种节水灌溉技术
3、都节约了灌溉用水,用水效率有较大提高,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局部地区扩大了灌溉面积;适应经济作物种植的灌溉要求,提高了品质和产量,增加了效益;减少了工程占用土地,节省了劳力、化肥等投入;南方地区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的面源污染,并且解决了季节性干旱的水资源配置问题。目前,我国农业正在加速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精准度要求更高,客观上要求大力开展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喷灌、微灌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先进灌水技术,投入产出都较高,但对设备制造、运行操作都有一定要求。如何让广阔农民能愿意采用、真正运用以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是一个现实问题。一、正确处理节水灌溉相关利益主体的事权与财权的关系开展节
4、水灌溉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各地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农民以及节水灌溉设备、材料生产企业等。节水灌溉工程既有增产、增效的直接经济效益,也有拉动内需、带动产业开展的间接经济效益,但更多的还是表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必须针对不同的主体面临不同的动力与利益冲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这项事业健康、持续开展。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业对GDP的奉献率在不断下降,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52年的约52%下降到2023年的约11%,在一些经济兴旺地区,这一比重降到约3%-5%;农业对GDP增长的奉献也只有5%-6%,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投入为农业效劳的节水灌溉的积极性。面对农民增收的巨
5、大压力,地方政府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增加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同时,受财力的影响,增加包括节水灌溉在内的农田水利地方投入,在大多数市县很难放在重要位置。但在一些水资源严重紧缺或者现代农业开展快速的地区,如新疆、山东等地,近年来地方政府投入节水灌溉开展的资金还是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近年来,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公益性支出得到了财政支持,绝大局部单位从事公益性工作的人员根本支出经费由财政支持,但工程维修养护费的财政补贴落实程度相对滞后。对于从事准公益性效劳的灌区管理单位而言,按照改革意见,其“两费的支持主体大多为粮食主产区的市县财政。粮食主产区水利工程相对也多,
6、但市县财政又困难,落实“两费困难较大。灌区公益性得不到补偿、工程维修跟不上,水费的缺口无法弥补,效劳能力难以提高,其内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尽管农业水费就像购置化肥、农药、良种一样,是农业生产的必需本钱,但农业水费仍被列为面向农民唯一合法的经营性收费。现状每年实收水费约50亿元,不到应收的60%,但农民始终认为别的都在补钱,水费是收钱,心理上有些“别扭。另外,由于目前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在一些地方,诸如民兵训练费、优抚对象补助、村组织日常开支等费用在水费中搭车收费,造成社会上把水费的正常收取误解为增加农民负担。农民要求政府补贴水费的要求强烈,社会上要求完善水价、水费管理的声音也不小。加上由于多种原因,过去很多灌区管理单位都被迫超编接受人员安排,而待遇低使高素质人才又不断外流,社会上误解灌区管理单位是“收费为了养人,养人为了收费,抵触情绪较大。灌区管理单位“夹缝式的生存空间,对农业水费有着很大的依赖性。但开展节水灌溉,在灌溉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实际上减少了水费收入;提高灌溉保证率,水管单位得不到来自土地的直接收入,因此至今依然没有实现良性开展。假设不考虑政治和社会因素,仅从其自身经济利益和能力上看,灌区管理单位对开展节水灌溉积极性不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