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调研报告 加强和改进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是基层党建的一项重要工作。XX县区名党员中,农村党员有人,占总数的.。近年来,我们着重对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也有一些思考和体会。 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就XX县区农村党员的分布而言,主要分在家党员和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两大类。同时,无论是在家党员还是流动党员,都因年龄层次、就业形式、能力特征的不同,类型特点十分多样。在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上,我们既对流动党员和在家党员采取了不同措施,也对流动党员和在家党员发挥个性特长进行了实践。 围绕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我们针对流动党员的三种类型采取了三种管理模式。
2、第一种,建立临时党支部进行管理。主要对在县外长期务工经商(六个月以上)且从业相对稳定,同一乡镇同一城市有名以上党员的,以乡镇为单位在同城建立临时党支部,并根据党员务工居住相近、集中方便原那么下设假设干党小组,灵活开展组织生活。第二种,实施“双向联系制度进行管理。对不适宜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员农闲短期外出的,实行“双向联系方法,乡镇、村建立流动党员联系登记台帐,由村党支部确定一名党员担任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络,要求流动党员持统一印制的联系卡按时与乡村党组织保持联系,及时报告思想和工作情况。第三种,实行外出报告和活动告知制度进行管理。对“离土不离乡,在县内及周边流动的党员,实行外出报告登记和村党组织活
3、动告知制度,党员外出前要向村党组织报告,村党组织要向外出党员告知和发放党内生活安排方案,如遇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开展党员以及研究重大村务等活动,要提前告知,使他们按时参加。通过三种管理模式,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由原来的静态变为动态,增强了教育管理的针对性。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全县各乡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形成了年初外出抓行前教育;年中加强联系,实行跟踪管理;春节等节假日返乡开展上门慰问,谈心谈话等工作方式。先进性教育期间,我们对农村流动党员实施了“党委牵头、双向联动、自我教育、全面覆盖的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央先进性教育简报专门进行了刊登介绍。结合农村外出流动党员能力特长的不同,我们在
4、流动党员中开展了“争六员、领先锋活动,要求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从效劳家乡开展出发,争当劳务输出的信息员、推介农产品的贩销员、联系来料加工的经纪员、引进投资和工程的招商员、方便家乡群众进城办事的联络员、帮扶困难群众的效劳员,使不同类型农村外出流动党员的能力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围绕农村在家党员的教育管理,我们通过完善党组织设置模式、开展党员“设岗定责、优化党员评议方法这三个环节,使在家党员教育管理更加系统化、标准化。第一个环节,完善党组织设置模式。根据农村产业化开展的实际,推广支部加协会,党小组与产业协会“组会合一的设置模式。对规模较大、产业开展水平较高、设党总支的村,要求下属党支部建在产业协会上;对
5、其它设党支部的村,根据条件鼓励将党小组建在产业协会上。党组织设置模式的完善,为农村不同类型党员的教育管理奠定了组织根底。第二个环节,开展党员“设岗定责。采取组织设岗、党员领岗、公示明岗、依责履岗、群众评岗等途径,解决了农村无职党员的作用发挥问题,又在工作中充分尊重了党员的个性特征,为不同类型的农村在家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实践平台。第三个环节,优化党员评议方法。主要是对年度“双评中评议党员的方法进行调整,以不同类型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为评议标准,采取党员自评、党内互评、群众参评和组织评定相结合的评议方法,为农村不同类型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 我们在抓农
6、村外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应该说起步比较早,从年开始就逐步推开,目前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体会。 第一,教育管理模式要从实际出发。就全国和全省、全市的范围而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以流入地为主是大方向,主要原因是外出流动人来说,力度还不够大。同时,对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入党工作中程序上要求的把关要更标准和严格,不能因要加大力度而成为党员开展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效劳家乡开展的渠道要进一步畅通。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不仅资金投入上有实力,而且思想观念比较进步,需要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等要明确相应的优惠政策,对流动党员
7、当好“六员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对农村在家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是我们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重点研究的课题,已在前段时间召开的全市先进性教育活动理论成果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应该说,以完善党组织设置模式、党员“设岗定责和用具体要求评议党员的方法,是推进农村在家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但在实践中也需要从实际出发。 首先,完善党组织设置模式要因地制宜。我们讲推广支部加协会,党小组与产业协会“组会合一的农村党组织设置模式,并不是要搞一刀切。应该说,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开展,这是一个大方向,符合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的根本原理。但在目前产业开展水平还不均衡的
8、条件下,应该坚持成熟一个开展一个,并提倡多种模式并存。因为农村党员的类型十分多样,不完全都是产业开展方面,还有其他行业,也有年龄层次的不同。同时,传统的以行政区域划分的组织设置模式的优势如何保持,产业协会党组织与原先“队为根底、三级所有的单一集体所有制形式的问题如何解决,都需要不断地深入探讨。 其次,农村党员“设岗定责要讲究实效。现在我们虽然已经全面推开了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在解决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正因为全面推开,追求全面覆盖,也不能否认有少数“设岗定责工作流于形式,作用发挥不明显。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既要加强管理考核,也要区别对待,应进一步加
9、强调研,给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明确一个标准,尽量从实际出发,按需设岗,自愿领岗,确保党员既有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也有履行岗位职责的热情。 第三,以具体要求为标准的党员评议方法要进一步优化。不同类型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是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大成果,也是实现党员分类管理的重要依据。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年度“双评工作的开展,做到标准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所谓标准性,就是党员评议的操作要标准,程序要到位;所谓灵活性,就是评议的标准要贴近实际,不同地方农村党员的具体要求有一定差异,在坚持共性标准、确保大方向一致的根底上,具体的评议标准要允许有一定的差异。 在农村党员的分类教育管理上,我们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有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结合实际,不断予以加强。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