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农村土地政策分析.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623520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农村土地政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3年农村土地政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3年农村土地政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3年农村土地政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3年农村土地政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3年农村土地政策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农村土地政策分析 农村土地政策分析 关键词。土地承包制度、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实行承包经营制度,其根本含义,“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由集体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艺家庭使用,并长期稳定、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1。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演变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逐渐形成的,了解整个过程,有助于理解土地承包中各种问题的来龙去脉。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中国农村土地实行私有制

2、,土地占有极不平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体制到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50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做到了耕者有其田,相对平均了地权。土地改革后开始了合作运动,到1956年全面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土地等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改变为集体所有。1958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为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彻底消灭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制,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根底的土地所有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在198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印发农村经济政策的基于问题的通知后,全国农村由此普遍推行了包干到户。到1983年底,98左

3、右的根本核算单位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别离。为稳定农村的土地政策,1984年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又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的,再延长30年不变2。 最近特别是2023年起,全国出现了农村土地流转即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势头。截止到2023年底,全国农用地发生流转和集中的在5-6左右。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这一比例只有1。这次流转势头迅猛,形式多样,为农业的开展带来了活力,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虽几经变迁,但政策目标始终在于维持集体所有,均地承包、家庭经营和允许在农民自愿的

4、前提下进行土地流转的大格局。后期的政策的制定以纠正前期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为起因,是这一时期政策的最大特点。政策的重点,在于延长土地承包期,稳定土地承包格局,限制发包方随意调整土地承包关系。 2023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并决定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正如该法第一条所指出的其主要目的是:“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根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开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部法律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中比较成熟的做法固定下

5、来,为以后农户能够以法律维护自身的土地权益提供了武器,将对促进中国农村的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温铁军指出,法律是稳定的制度形态,政策是不断调整的过程,关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的几个方面内容都写进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权成为目前为止农民享有的最广泛的权益。这标志着中国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这部法律强化了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但对现存的一些棘手的问题并没有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今后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程度,将取决于现有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将结合该法,着重谈一谈影响土地承包制度稳定的几个主要因素。在进一步展开论述之前,有必要澄

6、清几个问题,以有利于接下来的分析。 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现代化 我国实践说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确实是一种有鼓励、有效率的制度。国家赋予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的土地权利,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体制,把农民的努力程度与所获报酬联系起来,把农民的生产投入与经济收益联系起来,使农民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和剩余索取权,因而提高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和投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农业集体经营的低鼓励机制和高管理本钱,克服了集体共同使用土地产生的外部性,降低了监督本钱。那么,农业家庭经营制作为现代农业典型的组织形式,是否会成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障碍呢。从世界范围看,无论是兴旺国家还

7、是开展中国家,无论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还是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家庭经营制已成为各国农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经营主体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只是在规模上有所差异。小规模经营的日本农业和大规模经营的美国农业,都已经完成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因此,认为农户经营制度阻碍农业现代化开展是没农村土地政策分析第2页 有充分证据的。比较正确的说法是,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太小对农业现代化开展存在着不利影响,但两者之间也不是一个有前提必有其结论的直接因果关系;土地规模小是影响农业现代化开展的多种不利因素之一,但是这个不利影响是能够被其他因素代替的,如果资本供给充足的话,土地规模小的不利因素就能被替代,日本就是一例。小农经营

8、同样能够接收很多现代农业技术,走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技术为主的现代农业的道路。因此,开展我国的现代农业应当走节省资本和土地,而多用劳力的技术路线。我国的小农经营在采用提高土地的产出率的技术,比方说良种和多熟制,有充分的主动性。因此,家庭经营制对于农业生产这一类特殊而复杂的生产活动,是一种有鼓励、有效率的制度,各国的实践说明,对于农业生产经营,解决鼓励问题比实现规模经济更为重要。 其实农地规模经营的效益并不明显,所以指望通过“土改来集中土地从而实现“规模经济的“理想恐难实现。我国学者万广华、程恩江的分析那么说明。我国的谷物生产几平没有规模效益,他们根据抽样调查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农业的规模效益是有限的

9、,至少它不如工业的规模效益那样明显。而且有关规模经营的研究证明,在我国目前能到达的小型机械装备水平和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家庭适度经营规模(都以产粮为主),南方水田地区的适度规模是20-30亩,北方旱作区为60-70亩,大约为现在的家庭经营规模的4-5倍,如要搞规模经营,这4-5倍的数据也较好地说明了土地的集中度,而要使得规模化的土地能保持稳产高产,根底设施的投资平均每亩需800-202300元,这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底条件。能够有上述条件的地方,在我国农村只是一局部地区,即东部沿海省市区中的局部经济兴旺地区和大城市的XX县区。一项对江、浙、鲁3省5县(市、区)83户农业经营大户的调查资料

10、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规模经营仍然是以家庭农场为主。罗必良经过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即使大农比小农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但可以肯定大农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要比小农低,而且,“大农倾向于吸纳资本、排斥劳动,而“小农倾向于吸纳劳动、排斥资本;劳动力过剩而资本缺乏正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矛盾之一,所以,“大农和“小农这种资源配置行为上的差异,使得家庭经营的存在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宏观经济意义3。就对全国大局部地区来说,是创造条件开展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问题。对中国而言,这种转移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开展过程,农地集中经营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要为农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寻找一个替代物,很显然,这个问

11、题也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单纯是为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是没有意义的。 家庭承包经营与农村社会保障 长期稳定农村土地的承包关系,是由土地在中国现阶段的功能所决定的。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土地具有不可移动的。要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只能设法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对土地进行投资。这种投资,不仅数量大而且回收期长。如果土地的承包期短了,农民就缺乏意愿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农业生产条件就不可能得到改善。中国人多地少的根本国情是不可能改变的,只有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合理使用土地,才能逐步提高土地产出率,以满足人口增加、经济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12、土地还是农民的根本生活保障。目前,在广阔的中国农村,几乎还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想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以个人付费为根底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除了土地之外还没有其他稳定的生活保障手段。因此,保证农民有一份稳定的承包地,对于保障农民的根本生活、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有大量的农民离开家乡在外就业,但他们的就业还是不稳定的,真正能够在城镇定居下来、不再回乡的还是少数。多数在外流动就业的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外面找不到其他就业时机,农民有可能成为新的雇农或沦为无业游民,危及整个社会稳定。因此,在可以替代土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的手段产生之前,农户的承包

13、地就必须长期保持稳定。 影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中的几个主要要素 国家一直强调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稳定,为什么这个政策却总在变动。现在国家通过了法律,试图减少政策的自由度,并通过司法的强制力量把政策稳定下来,这个目的能不能到达。要答复这些问题,必须找到影响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稳定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土地承包格局变化的最终结果,是土地收益分配格局的变化,主要是农民之间、农民与集体之间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某些情况下,国家(政府)也会通过重点农村土地的方式,参加到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竞争队伍中来,由此导致了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频繁变化,而现行的制度又为这此变化提供了空间,正面将就此作一些分

14、析。 农村人口变化与土地承包政策稳定的关系 中国实行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XX县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既然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又未规定集体所有的方式,就可以理解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应该人人有份,而且应该是均等的。实际上,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土地承包原那么就包括“按照规定统一组织承包时,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 人口与土地是一对矛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家庭数或人口数是变动的。变动的人口对应根本不变的土地资源总量,其分配格局变化是自然的。当人口增减

15、到一定程度时,农民必然提出调整承包地的要求,以保证平等地占有集体所有的土地。法律原那么上禁止调整承包关系,但毕竟还是可以进行“小调整。在实践中,有些地方的做法是新增人口按照先后次序排队候地,到调整期时“以生顶死,在个别农户之间进行抽补,将死亡或者户口迁出的农民的土地调整给新增人口,调整期一般为5-2023年。但小调整与稳定家庭承包制度仍然是有矛盾的。因为承包期内家庭局部成员死亡或迁移的,由于农户还存在,集体经济组织不应以此为由调整承包地。 从另一方面讲,农民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有其经济上的理由和合理性的。对中国绝大多数农民来说,经营土地是他们主要甚至是惟一的来源。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土地承包费并不

16、是土地的全部租金,而是比正常租金少。更多的土地承包权意味着更多的地租差额、更充分的就业和更多的投资时机。这对于非农就业时机不多、人均耕地很少且投资能力较低的农民来说,是有很大的经济意义的。 “中国目前以均分土地为特征的平均主义农地制度在为农村人口提供社会保障方面,不失为对现金型社会保障的一种有效替代4。在一定程度上,它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损失,因为平均主义原那么要求间歇性地调整农户间的土地分配,引起土地占有的不稳定性,从而降低农户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的动力。但是,这种平均主义的农地制度具有一种内在的社会保障机制。土地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平均分配土地确保每个农民工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一旦丢掉了城市里的工作,他仍可以选择返乡务农。与没有土地的农民相比,这种选择的存在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