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分析 。202223年之后世界经济一直处于复苏乏力的态势,我国的经济开展受其影响也进入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常态期。加工贸易作为曾经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国际分工地位偏低、比较优势逐渐削弱以及核心技术缺乏的问题。以产品内分工理论为依据,通过进一步细化分工,可以增强加工贸易企业对国际分工的参与程度,培育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间关联程度,并借助政府协调加强物流、现代效劳等商业配套效劳,实现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产品内分工;加工贸易;产业关联 202223年美国金融危机致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状态。中国经济受此影响也结束了过去三十多年来每年2023%
2、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到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可持续开展的经济新常态阶段。从出口和国际收支来看,在这一时期,如何做好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国际贸易研究最为紧要的任务。加工贸易是我国重要的贸易方式之一,对我国培育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分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到来,加工贸易也需要顺应形势,转型升级。本文以产品内分工理论为根底分析探讨新形势下加工贸易如何实现技术突破,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借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实现转型升级,并能够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开展。 一、产品内分工的概述及相关文献综述 国际分工源自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差异。基于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使得国际贸易发
3、生在产业间层面。随着技术革新和管理理论的提升,生产过程的可分割性使得一个行业的分工从国内分工演进到国际分工,兴旺国家之间的贸易也由产业间贸易变为产业内贸易。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基于生产网络的全球化,国际贸易产生了一种新的分工形式产品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的本质是传统产业内分工的延伸,在坚持比较优势的根底上,将原有的以产业为目标的贸易细化到产业内部,细化到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具有产品内分工的特定,能够清楚地界定中间品和最终品。产品内分工大量发生在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之间。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的要素禀赋状况的差异而获得比较优势,承担该价值链上某一个或几个环
4、节的生产,与其他国家构成产品内分工。从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层面上,蒲华林、张婕(202223)研究了中美贸易顺差之后提出产品内分工是中美贸易顺差存在的长期协整关系,美国及东亚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我国参加产品内分工。唐海燕、张会清(20222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提升价值链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人力资本、效劳质量和制度环境是实现这一提升的关键前提条件。张晓娜、刘希宋、王发银(202223)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提出应加大政策引导,把握转型方向,有针对性地对加工贸易进行转型升级。将产品内分工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相结合,高越(2023)分析了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模式差异,指出我国的
5、加工贸易应该追求动态比较利益,提升分工层次,并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黄飞娜、金余会(202223)提出加工贸易应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产品内分工的国际分工框架下不断提高分工层次。叶颖、孙德涓(2023)那么指出加工贸易企业应延长产品价值链,参与尽可能多的产品内分工环节并完善配套产业,提高中间产品的国内采购率。从以上的文献梳理中可以看出,202223年危机之前,对产品内分工与我国加工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助产品内分工培植加工贸易新的比较优势。危机之后,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开展阶段后,对加工贸易的升级要求更加迫切,借助产品内分工理论如何提升加工贸易在产品价值链的分工地位以及如
6、何借助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共同开展成为新的研究重点,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我国加工贸易开展现状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近况。加工贸易(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是我国主要的贸易模式之一,对我国的经济贸易开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奉献。随着我国经济的开展,加工贸易在整体贸易中的地位逐渐被一般贸易赶超。由于加工贸易几乎一直以来都停留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阶段,在我国不断提升工业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改善贸易条件的经济开展要求下,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和贸易的促进作用逐步下滑。继202223年全球陷入经济衰退,我国由此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近两年的整体贸易情况如图1所示。进出口贸易增值仍然保
7、持了增长的态势,但增长比较平缓,也会出现短期的负增长。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波动要超过加工贸易的波动程度。加工贸易相对而言最为平稳,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对我国进出口的支撑作用仍然存在。在与图1同一时期,加工贸易的两种不同方式(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月度同期增比却存在很大的波动。如图2所示。在超过半数的考察月份中,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月度同期增比都为负值,即加工贸易的增长出现停滞或倒退。尤其对来料加工来说,在经历了2023年年初的大幅增长后,来料加工就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2023年12月同比增长跌至-20.3%。加工贸易通过承接海外订单进行生产,对海外市场的需求变动的依赖性较大,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极大的弱
8、势。进料加工相对开展更为平稳,整体的开展态势要优过来料加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也在积极地对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二)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加工贸易产品内分工的公式是:vs=(出口额/产出)进口中间品。根据这个公式进行指标测量,见表1。其中2023年的数据是第一季度的数据,参考意义相对较弱。从表1可以看出,排除2023年第一季度的数据,20232023年我国产品内分工呈现稳定但个别年份向下调整的状态,既可以说明我国加工贸易所提供的产值在出口产品生产价值链中的比重的下滑,也反映了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奉献能力在下降,在世界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在
9、减少。这既源于世界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更多地那么来自我国近几年来调整出口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开展战略的调整。加工贸易应尽快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要求,转型升级,重新定位,充分发挥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开展的促进作用。 三、经济新常态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生产附加值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纺织品、机电等行业,完成一项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局部的生产和加工。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局限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技术含量有限,附加值增值过少。赢利能力限制导致加工贸易企业无法有效地积累资金,扩大生产,并且缺乏足够
10、的资金从事相应的技术引进与研发。这种不利的分工地位导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始终无法突破低附加值劳动密集生产,无法获得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难以适应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经济提质增效的开展要求。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面对全球经济开展缓慢与外需缺乏的压力,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内外交困。表1中vs/总出口额的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二)劳动力与土地红利逐渐消失,原有的比较优势日益弱化。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我国廉价劳动力供给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构成了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使得我国大量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既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
11、我国廉价的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相仿,也发挥着类似的作用。这两方面构成我国加工贸易的国际比较优势,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开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土地本钱逐年提高。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我国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增速放缓。土地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由此形成的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也日益弱化,迫切需要寻找的新的比较优势保证我国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开展。 (三)加工贸易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经济依赖性较大。我国加工贸易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主要从事重复的简单加工环节的生产,这种“两头在外订单式生产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缺乏一定的技术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始终受制于外方企业,对国际经济的依
12、赖性极大,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202223年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造成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量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订单流失、开工缺乏,工人失业,返乡热潮加剧,充分反映了这些地区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以及自身的脆弱性。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加工贸易一直未能及时地进行技术研发,提升其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缺乏技术的简单重复加工造成依赖性和脆弱性。 (四)国际分工日益细化,国际产品价值链体系相对固化。产品内分工的提出使得国家间的分工进一步细化。这不仅使得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加,也使得国家间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更加明确,各国在国际产品价值链中的分工相对稳定。这一情况造
13、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开展中国家希望提升本国加工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变得越来越困难。开展中国家只能借助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从事一项产品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局部,产生的后果是当该国失去劳动力禀赋优势时它也就失去了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地位。现有的由生产的不同工序确立的国家间的分工无法为开展中国家提供不断转型升级的通道,反而将开展中国家紧紧约束在了国际分工的低端。 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下,一国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产品的国际出口竞争力不仅受到自身要素禀赋情况、自主创新能力、制度质量等传统要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进口怎样的中间产品以及以怎样的效率进口中间产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产品内分工的角
14、度,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 (一)细化生产工序,提升技术水平,获取规模经济优势。产品内分工的根底是对产品生产工序的划分。国际分工的细化,本质就是产品生产工序不断细化的结果。产品内分工将产品的生产划分成假设干个生产工序,在一国内部或全球层面进行分工配合。这种生产方式能够打破一国资源、技术等限制,最大程度的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对我国加工贸易而言,尝试对目前承接的来进料加工的工序进一步细分,一方面可以增加生产效率,获得产品价值链中更多的分工时机,利用经济外溢性开展地区产业集群,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工序的细化更有利于增加技术提升的可能性,逐步提升我国加
15、工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培植我国加工贸易的核心技术,增加技术因素在加工贸易中引领的附加值增值的比重。 (二)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提高产业关联度与转厂深加工。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加工贸易的产品内分工比例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这与加工贸易在我国整体贸易中比重下降有关。因此在保证我国出口逐年递增的同时,应重视加工贸易进口数量的绝对值增长,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的进口数量。进料加工这一加工贸易形式是在自有设计的根底上,利用在国际市场上购置的原材料、元器件等进行加工装配再向海外市场出口。这种贸易方式可以在设计、生产、装配的过程中加大对国内相关配件的采购数量,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推动国内相关产业
16、开展。通过转厂深加工,可以为新技术提供检验的时机,提升自身技术开展,构建自有的核心技术。 (三)借助政府力量,平衡地区间贸易开展,为加工贸易提供商务配套效劳。充分发挥政府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政府统筹安排,平衡地区间经济开展,实现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这一开展战略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开展,进一步推动我国“一带一路经济开展战略向欧亚腹地延伸,尽可能利用加工贸易为我国的经济开展继续发挥促进作用。同时又切实解决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借助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加工贸易的经济外溢作用,在与加工贸易相关的产业集群、物流分拨中转、现代效劳等商务配套方面进行充分开展,尽可能降低加工贸易的经营本钱,借助开放式的优势辐射以及开放型的经济效劳增加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