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加强流动人口效劳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当前,我市流动人口已达百万之巨,占全市人口比重正加速上升,对我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这个群体以农民工为主体,既是我市现代产业基地和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构建“平安合肥、“和谐合肥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话语权相对缺失的弱势群体,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渴望享有者。在促进我市开展转型、协调区域开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格局中,加强流动人口的效劳与管理,推动实现社会融合,共享改革开展成果,是事关我市改革开展稳定大局的重大战略性课题。7月中旬,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由倪建华副主席带队,就我市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在深入
2、分析总结的根底上,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本报告中流动人口是指户籍不在xx市的外来人口。现汇报如下: 一、我市流动人口的现状和效劳与管理工作的根本情况截至2023年7月底,我市共登记流动人口120.63万,相当于户籍人口的24,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9.4%,考虑到有局部流动人口没有登记或者不愿登记,实际流动人口应大于120万。以202223年我市流动人口70万计,近3年净增约50万,年均增长约23.8。流动人口主要租房居住,以包河和瑶海两区居多,约占全市流动人口42.58,也有局部居住在企业内部和建筑工地等。主要集中于二、三产业,从事建筑业、制造业、餐饮效劳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劳动密集型行业。4
3、0岁以下青壮年约占80左右,适应能力较强,能适应苦、累、脏、险等工种。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占51左右,高中及中专约占28,大学(含大专)以上约占21%。近年来,我市结合工作实际,主动顺应开展要求,及时转变工作理念,认真探索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式,202223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流动人口效劳管理工作试点市,为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打下了根底。 1、逐步廓清了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的新思路、新观念将流动人口视为促进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中的积极作用,而不是片面被动地当作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人群、治安防控的
4、主要对象,这一工作思路,正逐步确立为共识。202223年,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流动人口“18效劳保障体系,现已拓展为“116效劳保障体系。今年初,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就业水平强化企业用工效劳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市几乎每年都出台新的政策,逐步完善有关流动人口工作制度,这些政策涉及到计生、就业、居住、教育、权益保护、社保等方面,促进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2、初步形成了“纵横联动的组织管理体系截至7月底,我市初步形成了由市、县区、街镇、村(居)组成的四级效劳与管理网络,创立了“党政领导、综治牵头、部门分工、条块
5、结合、属地为主的效劳与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了由公安、人社、教育、财政等32个部门参与的流动人口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逐步开展横向的工作平台,加强彼此间的协作。街镇建立了20233个流动人口效劳管理中心,成立了880个社区(村)流动人口效劳站,并配备了645名流动人口专管员队伍,推动了流动人口的效劳与管理工作。 3、着力共建广覆盖的流动人口公共效劳体系一是积极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采取“定点学校接受,相对就近入学的方法,解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就学问题。二是加强劳动就业效劳,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劳务协作,畅通维权渠道,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为流动人口创造良好的务工环境。三是推行流动
6、人口方案生育均等化效劳,优化效劳流程,强化日常监管,提升流动人口计生综合效劳水平。四是实现流动人口警务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加强公安流动人口管理系统、旅馆业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五是推进公共租赁房建设,集中改善局部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 4、不断探索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的举措和方法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和基层社区更新理念,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形成特色,坚持“公平对待、效劳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不断探索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机制,取得了积极进展。市建委扎实推进实名登记管理制度,市教育体育局在全省率先提出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享受同城待遇,高XX县区大力开展流动人口“新居民方案
7、,经开区积极探索出租屋“旅业式管理新模式,xx区迴龙桥社区创立城市生活e站等。以上有关经验做法均具有总结提高和推广的价值。 二、我市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合肥是我省经济社会开展龙头,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开展重镇,居于合肥经济圈核心地位,对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十二五期间,伴随着合肥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加速崛起,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1、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挑战随着我市全面建设泛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目标迈进,流动人口向我市集聚的规模和强度会逐渐增加,流动更加频繁,局部流动人口的流入形式也将逐渐由暂住转为定居,这对于我市的综合
8、承载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拓展开展空间承载能力;如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公共效劳承载能力;如何进一步加快根底设施建设,提升根底承载能力;如何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提升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综合承载能力等,需要积极探索,深入实践,走出一条有合肥特色、开放兼容、宜居宜业、可持续开展的城市道路。 2、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我市将继续深入推进工业立市战略,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为目标,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开展繁荣现代效劳业,可以预见,必然会使一些产业得到重点开展,而另一些产业逐步退出产业主体结构,从而对我市行业景气状况的预
9、测、劳动力市场要素的调控配置能力以及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生产知识普及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同时出现流动人口对某些产业的“拥挤与某些产业的“用工荒现象,需要未雨绸缪,加强对策,防止此类现象对我市经济开展产生大的负面影响。 3、区域协调开展的挑战以合肥为核心的合肥经济圈,直接与周边的南京都市圈、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形成劳动力的竞争型需求,即使在合肥经济圈内,大多城市也提出了一些同质性的产业开展规划,迫切要求我市流动人口的效劳与管理工作更具前瞻性,特别是要在与国家政策相一致、其他主要城市政策相协调的前提下,突出自身制度和政策的创新性,通过具有竞争
10、力的用工和保障政策来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同时,也必须酌情考虑我市财政、保障政策的承受能力,力求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科学有序扎实推进。 4、和谐社会构建的挑战当前,流动人口占据了全市人口的较大比重,与本地居民工作、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成为城市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局部。紧紧抓住当前影响我市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状态的融合,促进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自我身份等方面的社会认同,增强流动人口的抗风险能力、权益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平安感、责任感,逐步实现根本公共效劳由户籍人口向流动人口覆盖,对于消除社会隔膜,推动社会融合,促进改革成果共享
11、,优化和谐社会的共建机制意义尤其重大。 三、我市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1、重管理轻效劳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传统的流动人口管理思维模式尽管正逐步弱化,但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重管理、轻效劳的现象,有的片面沿袭“谁主管、谁负责;谁聘用、谁负责;谁容留、谁负责的防范管理模式,对流动人口需求主动了解、主动效劳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流动人口对城市开展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相关政策滞后我市流动人口暂住证适用效力较低,社会功能较少,仅适用办理驾驶证、营业执照和子女上学等,在就业、医疗、社保等诸多方面享受不到相应的效劳保障。xx市暂住人口管理规定为上个世纪90年代出台,已经无法适应形势
12、开展的需要。 3、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体系亟待完善全市统一的效劳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缺乏权威的协调机构,相关职能分散在几十个部门,由于定位不清,职责交错,相互之间协作较少,信息交流不畅,既易造成工作盲点,也难以形成工作的合力,导致效劳本钱增加,管理效率降低。 4、流动人口信息平台未能统一目前全市有以公安、计生、各县区为主建立的三类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尚未做到一口采集、多口使用,相关信息不能实现互通共享,存在统计口径不一、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现象,明显影响了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和效劳的公平合理性。 5、劳动力市场自主调控有待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调控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适应状态,缺乏强有力的预警和引导机制
13、,尚难以做到从我市经济社会开展的客观需求出发,对产业“拥挤进行合理分流,对产业“用工荒提前预警,进行市场自主调控。 6、基层社区功能不够基层社区的参与是做好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但相关管理权限大多滞留于市、县区两级职能部门,基层社区受到人力、财力等多方制约,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效劳管理不堪重负,客观上造成信息传递失效和效劳获得的低效。 7、相关公共效劳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入由于政策设计、与流入地保障机制脱节、局部流动人口只重视眼前利益、企业追求降低用工本钱等多方面原因,我市流动人口的社保覆盖率较低。流动人口技能培训未能完全紧扣劳动力市场需求,加之培训机制尚未理顺,社会参与培训工
14、作力度不够。局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定点学校办学条件、教育设施没有及时完善,师资力量缺乏,存在学前教育无证办学现象等。 四、加强我市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对策与建议加强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的具体表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思想观念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坚持制定政策与完善机制相结合,坚持根底建设与效劳管理相结合,不断加强流动人口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建设,逐步推进流动人口享受同城待遇,坚持不懈推动实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要将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开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
15、事日程,全面部署,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切实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制度办事、有责任办事、有效率办事,切实增强流动人口市民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不断提升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水平,积极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开展。 1、优化现有组织架构,完善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体制(1)提升流动人口工作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能力。认真梳理各成员单位流动人口效劳管理业务流程,对于业务交叉涉及的协调问题,强化对“领导小组的授权。进一步充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赋予其常规性事务协调方面的权力,及时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评估参考意见。增设市政府相关秘书长为“领导小组成员,便于常设机构的运转及协调工作。(2)
16、强化“领导小组核心指导作用。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开展目标,制定流动人口行业导向意见。结合我市经济景气状况,及时发布流动人口就业预警信息和指导信息。对流动人口素质教育、标准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作出指导性安排。催促落实流动人口的待遇保障措施,为流动人口相关政策设计提供指导意见。(3)突破现有组织框架。适时组建功能健全的“流动人口效劳管理委员会,给予必要的编制和职数,直接向市委、市政府负责,统筹安排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4)出台我市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相关文件。结合目前的工作实际,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就业保障、优化公共效劳、维护合法权益、强化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考核方法。并可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予以固定,使流动人口效劳与管理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此外,修改后的xx市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