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保障政策调研报告 农村人口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地理或空间上的转移。其实质是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转移,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加速开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按照“能快那么快、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的总要求,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为抓手,坚决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和农业现代化提升三大战略,“四化同步推进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从事二、三产业,加快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时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地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1农村人口向
2、城镇转移的战略意义1.1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现代化的突破口我市人口62在农村,城乡收入差距大,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开展,阻碍了我市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6370.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37.38元,城乡收入比为3.681。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的开展速度不可能很快,大批农民转移到城市,享受到城里的医疗、教育、卫生等根底设施,在城市就业,进而缩小收入差距。因此,加大农村人口转移,降低农村人口的比重,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1.2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3、目前,我市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8,与全国50%的水平相比相差更大,与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一方面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转移为工业化、城镇化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劳动力来源;另一方面对刺激全市经济开展有着重要作用。 1.3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经受我市喀斯特地形地貌的影响,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供电、供水、 与有线电视等根底设的架通,平均每户的本钱费用远高于城镇。2023年,我市农村拥有的通讯设施中,98%是移动 ,拥有量只占2.63%,接通自来水只有极少数村能做到,大局部都使用小水窖、小山塘等方式取水。农村的宅基道路占地面积
4、平均高于城镇居民,我市的山区地形,土地紧张,但农民习惯于住房宽敞,还有许多辅助用房,即使是独户村也要修一条进出道路,因而每户占地都在500乃至上千平方米,是城市家庭的数倍。如果将分散的农户迁往城镇或撤并,就能腾出许多土地,可以缓解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难题。 1.4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提高农民素质的良好渠道生活环境的改变是精神面貌改变的主要原因。城市生活有利于进城农民克服农村的一些不良习性;城市信息渠道的广泛、人员接触的广泛可以开阔进城农民的视野,启发心智;城市优越的教育条件、医疗保健条件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完善的根底设施,可以增长进城农民的知识水平,陶冶情操,改善进城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迁居
5、城镇,可以使农民更快地从传统社会人变为现代社会人。2xx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现状与特点目前,我市农村人口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离土不离乡,即城市扩建或就地办企业吸引农村人口进企业工作,这在城市边缘的XX县区比较明显;二是“离乡不离土,即外出打工或办企业搞经营,这在地处偏僻、二三产业不兴旺的乡镇特征明显。根据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转移规模大速度快20222023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开展较快的时期,在这十年中,许多重大工程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加速了经济社会开展,在土地的征用、房屋拆迁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和中心XX县区转移流动。从我市农村人口转移的总量、规模和趋势来分析,转移人口规
6、模逐年增大,速度呈现加速态势。2022年,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口15600人,十年来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总数达45.3万人,平均每年增速达23%,比2022年增长231.9。 2.2转移行业集中从农村人口转移的行业分布看,转移人口就业行业比较集中,市内转移主要集中在工业、商业、效劳业;市外转移主要集中在建筑、效劳业等,占转移人口的比例高达80,男性主要从事建筑、住房装修、水电安装,女性主要从事制鞋、餐饮、电子装备等工作。 2.3转移方向差异大由于经济开展的不均衡性,人口的数量、方式流向差异较大。人口转移的总体规律是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向经济兴旺地区转移。2022-2023年,全市共输出劳动力4
7、6.5万人,其中跨市输出约25.5万人,占输出劳动力人数的54.8%;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区域是云南、广东、浙江等省(市),其中转移到云南的约6万人。在市内转移的仅占45.2%。同时,从市外转移到我市的人口约4.3万人,其数量仅占外出人口的9.3%,人口出现了负向转移。 2.4转移的自发性我市人口转移目前仍以自发、自愿为主,许多经济较落后的镇乡和村往往是“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带动一片。工程建设整体移民、地质灾害村移民及其他有组织或强制性移民数量不多。我市的城镇化主要是集中搬迁、城市扩张和学生外地就学等,大多数的还是自发性的外出务工转移向城市。3我市农村人口转移的可行性分析3.1农业生产
8、力水平提高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现实可能随着农业良种化、产业化、专业化的推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充裕人口向城镇转移有了现实可能。据统计,我市农村充裕劳动力约41.5万左右,常年外出务工人数约30万,但这种外出务工大都是一种临时性的转移,是一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户口还在农村,家庭还在农村,不能真正调整解决农村生产关系。 3.2工业化、城镇化战略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需求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带动战略,经济开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效劳领域不断拓宽,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开展的空间不断延伸。2023年,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4.8%,二
9、三产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以钢铁、煤化工、电力、制造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在蓬勃开展,以效劳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开展潜力巨大。城市经济开展的广阔市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助推了城市效劳业的开展。 3.3户籍制度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在方案经济体制下,城乡界限经纬清楚,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界限严格,对农民进城作了非常严格的限制。近年来,户籍制度方面得到了重大改革,进城务工的子女同样享受跟城市户口子女一样的入学待遇,就近入学,农村户口同样可以在城市登记成为个体工商户、企业老板,成为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为农民进
10、城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在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都为农村充裕人口转移创造了现实条件。4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困境.农村劳动力素质低,观念落后,竞争优势缺乏一方面,我市农村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容易转移,尤其是老年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市有农业人口229万,劳动力人口为155万,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3.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4%,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17%。目前,约有22的劳动力人口实现了转移,沉淀在农村的人口,那么主要集中在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和劳动能力弱的劳动年龄人口、老年或学龄人口。另一方面,求稳怕变的思想依然存在。大多数农民不愿离
11、开熟悉的村庄和乡邻,到陌生的地方居住便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谋生。即使已在城里做小生意和打工为生,也不肯轻易把家搬离农村,认为后路不能断,一旦城里难于生存,可以“打道回府。总体上讲,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或城镇转移的能力和内在动力明显缺乏,尤其是地处高山和深山村的人口,转移难度更大。.政策体系不健全,成为城乡的“玻璃门尽管政府各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确保农村人口“进得来,然而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仍然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局部农村人口多依赖社会关系网络进城打工,而且大局部集中在煤矿、焦化厂、餐饮效劳业、建筑业等行业,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一方面农民工难以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他们难以融
12、入城市社会,一旦发生纠纷,农民工举目无亲,他们的诸多权益受到歧视甚至侵害。此外,由于办理进城户籍、用工行为不标准、劳动生活条件差以及拖欠工资等问题的困扰,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三难问题还没有解决,医疗、工伤、保险、计生等政策与城市存在差距,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开展。城市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导致农民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成为往返于城乡的“两栖农民。.城市化进程与农村人口转移速度的矛盾在新形势下,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城镇根底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招商引资成绩显著,我市每年新创办企业较多,但由于这些企业规模有限,又根本是资本密集型,因而就业
13、容量有限,就业空间仍然狭窄,岗位缺乏,或者就业岗位门槛较高,但农村人口进不去;商品房、出租房价格虚高,据了解,我市的商品房价格集中在每平方3800左右,城郊的商品房在3000左右,出租房的价格集中在每平方85元/年,每个月租房费差不多花去工资的一半还多,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压力巨大。另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不再渴望成为“城里人。.土地流转不畅制约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由于土地分散于各家各户,传统种植模式下,每亩地年均纯收益一般不超过500元,回报率低、收入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农业开展的出路,但由于受旧的思想观念、流转机制不健全、转移就业空间小和各种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影响,许多农民仍
14、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解放出来。土地流转不畅,严重制约着农民外出打工。 12 5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政策建议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城镇化率应到达50%以上。我市要逐步取消户籍城乡分置制度,建立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保证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合法的迁徙权,保证每年以平均2.9%的速度转移,每年转移农村人口9.28万,才能确保2023年城镇化率到达50%以上。 5.1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门槛,实行放宽迁移落户条件、投靠落户范围和户籍管理方法等“三个放宽政策。只要有合法稳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之一条件的,本人及其共
15、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均可在市中心XX县区落户。也可以自由、自愿迁移户口到城镇。取消大中专毕业生落户限制。只要是六盘水籍农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参军义务兵和士官都允许在城镇实际居住的合法稳定住所或县级人才效劳中心集体户落户,要吸引外市籍优秀农村人口到我市县落户。探索推行城镇人口“居住证制度。 5.2建立住房保障机制一是支持在城镇购置自有住房。进入城镇的“农转非人口,有用工单位的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可申请购置经济适用房。在城镇购置住房,在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方面给予优惠或减免。合理控制建设用地价格,并整合农村、城镇相关工程资金,统筹廉租房、公租房建设,调动农民进城镇购
16、房居住的积极性。二是改善在城镇的居住条件。鼓励用人单位利用空置房、空闲地,改造、建设主要用于解决“农转非人口居住问题的保障性住房,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有关税费减免政策。从而改善农转非人口在城镇的居住条件。三是实行保障房租售并举制度。按照“先租后售、自愿购置、有限产权、标准管理的原那么实行租售并举,在优先保证住房困难家庭承租权益的前提下,租赁期满两年后,承租家庭可自愿申请购置其承租的公共保障房。 5.3建立就业、创业扶持机制农业人口转户进城后,享受城镇居民同样的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其在城镇稳定就业创业。一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就业效劳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创业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继续推行创业有补助、就业有指导的政策,将创业就业打造成“一把手工程,为推进全民创业提供组织保障。二是深化政策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