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市城乡居民收入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近期市政府副市长徐德林带队,市发改委、统计局、调查队组成调研组,深入三区,采取听汇报、入户了实际情况等方式,就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根本情况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居民增收工作,全面制定和落实“惠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在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从近十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增速根本保持在两位数。从收入总量看,2022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19741元,同比增长12%,是2023年的1.9
2、7倍,是2022年的4.21倍;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到达9245元,同比增长12.4%,是2023年的1.99倍,是2022年的3.93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到达39837元,是2023年的2.55倍,是2022年的5.98倍。图1:2022-202223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图略)从收入增长速度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在2022年最低为8.73%,2023年最高为21.9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在2022年最低为5%,2022年最高为26.15%。十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波动较大,形成一条“低-高-低的形曲线,根本与我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曲
3、线拟合较好,这说明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根本随经济增长变化而变化,且多数年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图2:2022-202223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比照情况(图略) (二)收入总量排位靠前,增速相对靠后。从全区层面看,近五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位次稳定在第4位,低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但增速排到第5位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总量位次稳定在第1位,增速在47位之间,202223年列第4位。从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的20个地级市看,20222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列第2位,低于鄂尔多斯,增速列第9位;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列第1位,增速列18位。从统计的西部地区51个主
4、要城市看,20222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列第6位,增速列第29位;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列第1位,增速列23位。 (三)收入结构趋向优化,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农区居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主导地位。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22年的81.9%下降为202223年的72.8%,是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由2022年的3.9%提高为202223年的8.2%,且经营性收入的增速在70%的年份高于总收入的增速;转移性收入的总量大幅增长,202223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是2022年的6.2倍;财产性收入的增速波动较大,比重相对较低。图3:2022年与202223年城镇居民
5、家庭总收入结构比照图(略)农区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22年的87.9%下降为202223年的64.6%,且根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家庭经营收入增速受市场因素影响波动较大,个别年份呈负增长;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由2022年的9.4%上升为202223年的23.1%,且根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由2022年的1.9%上升为202223年的9.1%,且202223年转移性收入总量是2022年的14.2倍;财产性收入的增速波动较大,比重相对较低。图4:2022年与202223年农区居民家庭总收入结构比照图(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下降。从全社会总水
6、平看,全社会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由2022年的64.4%下降到202223年的32%,降低了32.4个百分点;202223年全社会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降至十年来最低为25.1%。从占全市常住人口近1/5的单位从业人员看,其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由2022年的15.2%下降到202223年的9.8%,降低了5.4个百分点。表3:2022-202223年全市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情况表(略)从gdp的收入法分析,我们认为在社会总财富中,因劳动报酬总额在gdp中比重下降所引起的居民收入相对减少的局部,转移为政府税收相对增加和企业利润的增加,而政府税收的增加主要用于根底设施建设和公
7、共效劳的投入,企业利润的增加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二是收入的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差距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绝对量,由2022年的2550元拉大为202223年的2023496元,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差距指数根本保持在22.2倍范围内,处于根本平安区域。表4:2022-20222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表(略)202223年我市采矿、金融、电力三个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位居各行业前三位,分别为41986元、39190元、3620237元,分别是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7倍、1.28倍和1.17倍;而最低的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两个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仅为
8、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8.2%和50.6%。同时,通过对xx区2023家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两个行业的商户调研了解到,绝大多数打工人员因工作流动性大,未参加任何保险,这局部人员的转移性收入很难提高。三是低收入群体增收困难。将城镇居民收入调查数据按从低到高排序分成九组,每组占全部调查户的2023%,其中,202223年最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991.73元,是最高收入组的五分之一;“十一五期间最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90.8%,低于平均增速6.2个百分点。低收入家庭不仅收入水平低,而且增长速度慢。此外,我市有低保户2.35万人,需要政府大力扶持;还有处于低保边缘群体(低保
9、标准360元以上,最低工资标准900元以下)3.36万人,这一群体收入少且来源不稳定,得到政府的救助相对有限。四是就业工作仍需加强。202223年全市需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约8000人,而可提供就业岗位约3500个,缺口很大,且这局部失业人员大多是“4050就业困难群体。创业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创业带动就业成效不明显,就业实训基地缺乏且设备简陋。就业、农牧、扶贫、住建、工会、妇联等部门均有涉及就业培训的资金,目前仍然分散独立使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五是局部样本户存在收入工程漏统现象。漏统的工程主要集中在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三、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一)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夯实城乡居民
10、增收根底1.切实加强就业效劳工作。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效劳体系,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完善的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及职业培训,定期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各类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身就业意向。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效劳平台要了解、掌握就业需求,收集、发布就业信息,积极发动组织辖区内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协助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其实现就业。 2.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切实落实xx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乌海政发(202223)71号)和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市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实施细那么的通知(乌海政办
11、发(202223)44号)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人员积极创业,设立创业基金,完善创业信用担保体系。优先、重点引导和扶持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棚户区搬迁、农区失地居民、高校毕业生、方案生育家庭、“两后生(高中后、初中后)等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市区两级政府为其提供信用担保资金和贴息资金。对创业人员初创企业,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并自其在工商部门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十二五期间,确保城镇每年新增就业9000人,力争突破2023000人,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数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
12、比重到达20%以上。 3.切实抓好就业援助和就业培训。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每年最低保持在202300个,公益性岗位主要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其工资标准不低于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公益性岗位的运转资金要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的就业招聘活动中,安排就业困难对象专场招聘会。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困难户结对帮扶方式要逐步由钱物扶持向就业技能、致富工程扶持转变。推行市场需求为主导,就业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协会和企业参与的就业联合培训模式,行业主管部门、协会要对培训后就业对象给予就业推介,保证就业对象培训后就业率到达90%。着力整合就业、农牧、扶贫、住建、工会、妇联等部门的专项培训资金,切实提
13、高各类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效率。依据就业对象培训后与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平均年限的长短,给予培训机构差异化的财政补贴,对培训后创业带动能力强的受训人员和培训机构予以一定奖励。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每年一次免费就业培训,如其参加国家规定实行准入制度的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其参加鉴定的种类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4.着力提升效劳业吸纳就业能力。用于引导和扶持效劳业开展的专项资金每年增长2023%以上。优先开展物流、住宿、餐饮、旅游、商贸、房地产等就业容量大的效劳业,制定出台并落实鼓励物流业开展的优惠政策。实施好效劳业重点工程,全力推动通用时代广场、维多利财富广场
14、、金裕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综合性工程尽早建成并投入运营。合理调整并逐步形成有利于效劳业开展的用地结构,优先满足效劳业开展用地需求。到2023年确保效劳业从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到达60%以上,力争到达70%。 5.保持工业就业规模随工业经济的增长稳步扩大。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开展,确保传统工业就业规模稳定在9-2023万人之间。在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开展过程中,注重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确保城镇工业从业人员突破2023万人,力争到达11万人。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多渠道促进农区居民增收6.稳步提高农区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出台鼓励蔬菜种植的优惠政策,到“十二五末蔬菜种植面积3万亩。在
15、人口较为聚集的区域规划建设假设干农产品零售市场,促进农区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变现,提高资金周转率。推行大型超市面向农户直购农产品试点。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2023个集农产品种植、采摘、品尝、生态观光、农家乐设施及加工为一体的综合试点工程,开辟农区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新途径。农牧业经济组织覆盖农户率达20230%。稳步推进农区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善金融效劳,积极开展村镇银行,扩大农区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引导和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7.着力提高农区居民工资性收入。加快促进农区居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制定鼓励企业优先雇佣农区转移劳动力的优惠政策和农牧业龙头企业优先雇佣农区居民的优
16、惠政策,确保农区转移劳动力20230%实现城镇就业。将进城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农区转移劳动力纳入公共就业效劳范围,享受免费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效劳,给予小额贷款担保等政策扶持。 8.努力提高农区居民转移性收入。在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各项惠农政策的根底上,由财政支持逐年提高补贴标准,使各项补贴标准高于国家和自治区水平。优先将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的农区转移劳动力纳入工伤保险,实现农区居民生育保险全覆盖。农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标准保持高于国家和自治区平均水平。对农区居民子女优先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全免费。 9.加快提高农区居民财产性收入。鼓励和标准土地流转,继续完善农区土地合作经营、农区土地转包经营、农区土地折价入股等多种流转模式,确保农区居民获得可靠的财产性收入。鼓励农区居民购置各类动产和不动产用于增加财产性收入。 (三)完善城镇居民收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