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少年道德建设障碍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的到来,使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等全新的生活价值观念迅速涌入中国并且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教育。对于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养成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因为青春期本身开展所固有的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因此,对新时期下应如何进行青少年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行的青少年道德建设体系很多方面都主要是学校教育,不能全方位地应对新的形势与当代的青少年。所以就迫切希望教育者能够研究新的生活实际,思索新教育途径,为学校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新的理论结构并实现新的实践时机。 一、当代学校中青少年道德建设面临的障碍 德育环境是指关于人
2、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产生、开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环境因素的总和。道德建设环境就是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局部,学校的物质环境等许多方面都在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开展,1青少年的主要学习内容仍然是在学校进行。因此为了实现青少年的道德建设目标,首先必须抓好学校方面的德育工作。学校中影响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的主要任务仍旧没有到达育德和育才的平衡。在当代的各个学校,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把德智体美全面开展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考量,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仍然有相当多的一局部学校忽略了除学习外的其他因素。其中,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就是这其中的一局部。首先,学校过分重视升学率
3、,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品质的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本末倒置。其次,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工作在一些教师的心目中还不够重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社会和学校方面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影响,很多教师在心里一直没有好好地重视道德建设工作,认为这是可有可无,“面子工程。这是从心底不重视道德建设工作的表现,必须从内心开始克服。最后,道德建设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脑海深处。对于道德建设工作,由于学校的不重视,教师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消极态度。这个系统结构上行下效,上部的不重视导致了集体的不重视。最终形成了青少年道德建设成为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花瓶式教育。2 (二)在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认识同道德情感互
4、相别离。在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认识同道德情感互相别离,道德建设难以真正走进青少年的思想内部。简而言之,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将道德教育同智育教育看作是相同的工作,把道德建设工作也作为一种知识进行灌输,可以说这是不妥当的。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道德,所从事的道德建设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同其他任何一门科学一样。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美好的品德,但是在生活中并没有实际地去操作。当他们离开课堂,就褪下了道德这个华美的外衣。那些空洞的语言建设传授不了学生们真正的道德。正如弗洛姆所说的,课堂上的道德思想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丰盈他们的思想也无从谈起,甚至在学生心中激不起一丝水花。 (三)在道德建设
5、过程中,道德认识与道德应用互相别离。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认识同道德应用互相别离,40青少年所获得的道德建设和道德知识,主要是从课堂上获得。但是很遗憾他们之中很少会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无法产生道德涤荡人心的效果。3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关于自我品质的塑造的方面,最为主要的,就在于付诸于实践。当前的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理论培育和道德能力的实践,如果没有与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际相联系,更不要说培养他们能够自律的道德品质。4认识与行为的脱节,还容易造成青少年“双重人格。比方孩子明知拾金不昧、舍己为人是一项优良美德,却因为涉及到了自身的利益而很少有人去做。归根究底就是在进行道德建设时,老
6、师和学校会标准好每一个道德,这其中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5青少年学生只要牢记这些标准答案,选出即可获得总分值。可这违背了道德建设的初衷,道德建设德育工作并非如此浅薄,它是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学会自律。 二、学校摆脱道德建设困境的对策 (一)明确以人为本的道德建设观念。传统道德建设观念强调社会总体的道德建设观念、不重视个体的道德建设观念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个人是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6所有的道德建设都要从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最终使整体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对于道德建设也有着很科学的要求,他就提倡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道德教育,让所有
7、人都能沐浴在道德的阳光之下。 (二)明确学校道德建设的内容问题。由于以往的一切传统道德建设都是比拟空洞且缺乏说服力,因此首先要做好底线伦理的教育。什么是底线伦理呢。底线伦理就是每一个人应遵守的最低程度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说,底线伦理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最根本的道德,他是最根本的道德。就像一切高级最初都是由低级演化而来,我们也会走这样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这就需要从最低端开始,因为他的实行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最后整个道德建设系统的成败。因此,学校的青少年道德建设应包含有以下方面的内容:第一,生活道德教育。所谓生活道德教育,就是在道德教育这个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品质的形成。生活是教育的最初原
8、点,回归实践去又是教育的最终理想目标。我们的道德教育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应当具有人本性和生活性,因此,必须注重生活和道德的联系7。二者并不是互相别离的,生活与道德是息息相关的,道德建设并不仅仅是是客观精神的要求,道德建设无论从其起源还是开展的源头来看,都是源自于生活,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从生活中找寻道德的意义。第二,面对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现在还没有广泛开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不太乐意接受死亡教育。当然也有现实很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作为新的事务它的开展还不够充分和完善。由此看来,我国在进行死亡教育时,完全可以借鉴外国这方面的经验,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真谛。死亡
9、不过是一种自然的形式,万事万物有荣有枯,顺其自然规律死亡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恐惧的。死亡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很正常,只是一种必经的过程。青少年可以领会生命的可贵并懂得珍惜,从而更加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第三,责任心教育。如何使青少年学生形成责任心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8这对于当前我国来讲意义尤为重要。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深受父母长辈关注,也备受社会和学校的瞩目。所以要让这些孩子学会责任,将来才能够成为国家的人才。 (三)确立多方面的道德评价机制。道德评价是道德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指通过对某种道德行为的善恶的判定,从而使人民对善行进行表扬和对恶行进行批判,让人能够自觉地扬善去恶
10、。道德评价是调节道德规那么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对于发挥道德活动的成效、调节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品质的形成、社会风俗的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的道德评价方式是以社会作为出发点,这种评价模式忽略了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很难培养出整体的主流道德标准模式,只是创造出了理想中的“完美的人。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道德实施的有效性,就应该改变传统的道德评价模式,创造一种新的道德评价模式。这种新的评价模式必须是全方位的动静态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道德评价机制,从而加快学校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工作,贯彻青少年的道德建设理想。9 (四)建立良好的双向的道德教育模式。无论是哪一种教育模式,都离不开教育的主体
11、,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道德教育过程中也是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是平等且能够平等互动的双向关系。在师生进行互动的道德建设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体验。学生始终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教育专家认为,人自身的体验对于人的生命的认识、人的生命的深度的提升,以及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23亲身体验至关重要,它能够使外在的道德标准要求通过传授和亲身经历内化为人内心深处自己的珍贵财富。这些我们称之为的就是所谓的“间接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让学生去进行直接的体验。模拟工作及相关经历,会让他们的感情认知更加深刻。“直接体验就是让青少年面对自己
12、实现想不到的困难并且勇于挑战,从直接面对它的过程中获得自我的一个提升。这是内部的心智操作活动,主要表达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克服困难,对一些实际生活的体验与反思,对一些心理问题的处理等。11所以体验式德育重在坚持把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且加以利用。 (五)师德建设。德育的关键所在。教师是学校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主要引导者。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行业,这个行业所拥有的是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创造力。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键时期。一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其影响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1.教师品德是影响学生开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精神的教育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表达者。一直以来我国社会都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
13、比拟苛刻的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还需要有着良好的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对教师的要求有增无减,更加要求教师能够品质优秀。 2.加强师德建设重在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升。事实说明,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教师的职业与教师人格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在一次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了几点希望:要求广阔教师能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发奋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是对新形势下师德精神的全新阐述,同时也是新阶段培养教师队伍的前进方向。12教师一定要
14、时刻认真牢记自己身上的神圣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师德建设应当重在提升教师个体素养,培养道德情感.加强自律意识。总之,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是一项长久且艰巨的任务,道德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民族素质的上下。学校等教育部门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想方设法来充分调动一切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所有有利条件把德育工作做好,遵循德育教育的规律,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王忠德:初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23(9). 2王勤武:浅谈中学生德育工作常规管理j.中学教学参考,2023(15). 3罗上焕:细水润心田
15、微小显真情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3(5). 4陈瑞雪:抓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做法j.甘肃教育,2023(11). 5肖凤翔,薛栋: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的历程及其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4). 6刘济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2022(2). 7李令清:有关“灌输的一些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2(2). 8李晓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西南大学,202223. 9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2023程亮:道德教育:在标准与德性之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5). 11檀传宝: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 12徐旭如: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的分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2.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