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对策东风镇中心小学小学 吕旭辉 我从教已二十年,到过好几个乡镇,工作过十多个学校,我深深地感觉到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松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逃学、懒学并想辍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就连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也对学习失去兴趣。那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得不再爱学习了呢?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在积极思考、调查、分析、探索这个问题时,找到孩子“厌学的一些原因和对策。 我认为,孩子厌学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
2、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 (1) 家长观念模糊,认识缺乏,推卸责任,不关心孩子,听之任之。随着网点布局调整的逐步实施,寄宿生愈来愈多,国家营养方案进一步落实,使大多数孩子大量时间都在学校,许多家长认为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催促也不检查。同时,落实减负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的切实措施,许多家长信奉所谓“树大自然直的道理,以为既然减负了,课余时间就应该由孩子支配。由于孩子的自制力差,禁不住游戏厅、网吧等外部事物的诱惑,无心恋学。(2) 有些家长的要求不切合实际,过低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孩子的实力。过低就会使给孩子无信心、无动力,不作更
3、大的努力。过高就会使孩子有一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丧失上进心,对学习厌烦甚至产生恐惧。随着单身子女的日益增多,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 3问题家庭对孩子干扰严重。 家庭中夫妻感情不够和睦,冷战、吵架、打架、摔东西及家长酗酒等家庭问题会使孩子丧失安全感的同时,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单亲家庭甚至孤儿来说,缺少父爱或母爱,不
4、能及时教育,不能安心学习,时间长了,会使其远离学校,远离课堂。 4家庭文化气氛缺乏。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典范。有的家长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流露和显现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有厌学症的学生,大多主诉父母不爱学习。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学生是否爱学习的关键因素。厌学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学校生活。在学校因素中,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有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等等
5、。 1、教育观念落后。我们的课程改革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年,素质教育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但我们必须成认重应试,轻素质的办学思想仍然存在。还有一局部教师仍然没有转变观念,教学思想观念仍旧比拟落后。局部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得高分,才会得到领导和家长的认可。可是,教师没有去思考怎样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是把解问题得方法放在了作业上。于是,几个学科的作业向幼小的学生铺天盖地而来,学生经常被老师们“追债。学生被分数、作业压得抬不起头来。同时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评价体系,可是我们局部学校和教师仍然把考试成绩视为唯一标准。许多学生在其他方面都很有造诣,或者可以说有些天赋,但是学校和教师的兴奋点总是停留在考试成绩上
6、。学生的长处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自己的弱项经常又成为老师的“靶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厌学心理也就随之产生了。 2、教育教学方法不当。现在不仅是学习困难生厌学,相当一局部学生对学习亦不感兴趣,不少学生期盼双休日和寒暑假早日来临,想摆脱在校学习沉重的负担。枯燥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不可排除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漠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 3、师生关系不和谐。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
7、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干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甚至厌学。还有个别教师没有掌握育人的艺术,学生成绩不好,只会批评、责骂、冷嘲热讽,不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及时地辅导、诚心地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这些行为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极大反感,于是,开始孤立他们,冷落他们,不把他们当作集体的一员,不给予帮助,不跟他们交往。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这种态度深深地伤害了厌学学生,严重地挫伤了厌学学生的自尊,使他们陷于无法自拔的状态。 三、社
8、会因素 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还不具备区分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而沉溺于低劣的影视节目及游戏机、网络文化的欣赏之中,特别是的诱惑。由于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像在家里和学校里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家长和老师是拔也拔不出来。 2最近几年来政府倡导的劳务输出及“打工热的兴起使一些人认为“与其花钱读书,不如打工赚钱,一些打工者确实也赚了点钱,使许多不明事理的人和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更加确信读书无用,所以这种“去打工的思想在许多人的头脑里占据了相当的地位,而且这种思
9、想逐渐影响到了学生,使学生也开始不想读书了。 可见,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才能找出厌学心理的对策。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家校联间的沟通和联系 。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齐抓共管,给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气氛。学校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发放校报、填写家校交流记录表、 联系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开展特点,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大力宣传优秀家长身教言教并重,身教重于言教,自己如何热爱学
10、习的事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使之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二、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进行课改,减负增效,缓解学生压力。 社会、学校及家庭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开展的人才观。尤其学校要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通过适当降低理论要求、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频度,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要使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能从减轻学生负担入手,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开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
11、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上好心理课 ,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与疏导。 厌学学生大多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学习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上好心理课,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与疏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 ,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不断获取新事物的享受。因此,学校、老师、家长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和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
12、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开展广阔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们当中不乏热衷于文娱、体育等活动的人才。如果能组织他们参加这类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满腔热情关心学生。 知识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乏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
13、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5.倾注爱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老师和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厌学,不要过分着急和焦虑,这样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用处,家长能做的就是营造宽松温暖的学习气氛,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去弄清问题的原因,与孩子一道去解决,不要一味地批评与指责,这种批评与指责正是培养孩子厌学的一种途径,老师和家长越是逼迫孩子拼命学习,反作用越大,问题愈加严重。我们应该主动体贴,抚慰孩子,克服孩子心理上的挫折,面对现实地多给孩子支持、疏导和鼓励,还可以送孩子去心理咨询。 此外,还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休息、娱乐和活动的时间。不要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也不能让孩子无休止地看电视、玩。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