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市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658570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市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市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市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市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市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年市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市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市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开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开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开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特别是局部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使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阔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开展,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2、,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开展观,进一步改善广阔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村整体面貌,我们深入农村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摸底,重点是对农村环境保护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1、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污染 xx市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202223年数据,xx市耕地面积221万亩,全部为旱地;保护地面积27256亩;园地面积381692亩。全市化肥施用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全年折纯用量分别为3495万公斤、1698万公斤、1599万公斤,共计6792万公斤,吸收率在

3、35%左右,流失量为4415万公斤;全市农药折纯使用量9.7万公斤,作物吸收率40%左右,流失量为5.8万公斤。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农民使用的农药中70是杀虫剂,污染物大量残留,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平安和农业可持续开展构成威胁。 随着设施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202223年,xx市农膜施用量为3827吨,回收3520吨,回收率为92%,虽然回收率较高,但年丢弃量仍有32023吨。农用地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非但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

4、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同时大量的农膜在土壤中积累恶化土壤理化性状,导致作物减产,并污染水体。同时农田废弃物处理和利用不当,同样产生巨大的环境压力。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划、根底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人居环境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根底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局部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无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开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那么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开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那么因

5、为根底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根底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开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 3、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

6、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兴旺地区蓬勃开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xx市畜禽养殖业包括规模养殖场234个,养殖小区6个,养殖专业户3584个,合计3824个。粪便产生量为72.73万吨。这些畜禽粪便如果缺乏妥当的处理手段,对农村环境甚至整个xx市都将会

7、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载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 (二)xx市农业环境污染的本质和成因 1.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局部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开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二是相当一局部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在利益驱使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三是由于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总体还不够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

8、束。 2.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难以根治。 3.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无视。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xx市环境管理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农业环保政策、机构、人员以及环保根底设施均供给缺乏,这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背景。落后的根底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加上

9、缺乏有力的扶持措施,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治理模式不适,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三)xx市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开展,是落实科学开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因此,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开展。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对症下药。 1、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根本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因此,应从环境立法的角度入手,制订

10、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等方面的环境标准,规定各级政府和环保、农业等相关部门的环境法律责任;其次,要对农村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提供政策扶持,在征地、用地、税收等各方面给予优惠,建立有效的公共效劳投入与收费机制;第三,要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环境法律制度应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以加强预防性环境管理,强化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 2、突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先导作用 将农村环境保护表达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方案和规划中。在地方规划中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开展。县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应是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控制性规划,有条件

11、的应编制县域环境容量规划。通过编制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和畜牧园区规划,逐步实现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别离。按照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开展的原那么,注重区域环境规划和经济社会开展规划的协调。 3、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首先,要大力倡导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合理、高效、协同、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开展生态农业调整优化农业增长方式,防止农药、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到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其次,要加强绿色农业栽培等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农村推广

12、体系的重建,在农药、化肥禁止使用方面加强国家的强制性。 4、加强农村污染治理的集中化和市场化导向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人居环境根底设施建设要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条件,一般聚居点的人数要到达500人以上,因此,一方面要在规划引导人口适当集中的根底上,相应引导乡镇工业、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园区集中,使人居生活环境污染和工业、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集中治理变为可行。 5、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实行政策倾斜 首先,要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建设,县一级环保工作重点应实施面向农村的战略转移,增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控能力,乡一级政府的公共效劳职能应强化环保内容;其次,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全面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政策,推行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筹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使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聚居点的污染治理根底设施建设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同时,应加大排污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比例,以表达对受害者的补偿。 第7页 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民生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