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年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申请报告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指南 (一)根本框架 1、应急预案编制目的 指导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有效的应对因火灾、爆炸或其他意外的突发或非突发事件导致的危险废物或危险废物组分泄漏到空气、土壤或水体中而产生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2、单位根本情况及周围环境综述(1)单位根本情况 (2)危险废物及其贮存设施根本情况(3)周边环境状况3、启动应急预案的情形 明确启动应急预案的条件和标准。如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危险废物溢出、火灾、爆炸等事故时,应当启动应急预案。 4、应急组织机构 (1)应急组织机构、人员与职责 明确事故报警、响应、善后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及其职
2、责。要建立应急协调人制度。应急协调人必须常驻单位/厂区内或能够迅速到达单位/厂区应对紧急状态,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应急预案。 (2)外部应急/救援力量 明确发生事故时应请求支援的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名单及其可保障的支持方式和能力。 5、应急响应程序事故发现及报警(发现紧急状态时) 明确发现事故时,应当采取的措施及有关报警、求援、报告等程序、方式、时限要求、内容等。明确哪些状态下应当报告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并请求支援,哪些状态下应当向邻近单位及人员报警和通知。 (1)内部事故信息报警和通知 (2)向外部应急/救援力量报警和通知 6、应急响应程序事故控制(紧急状态控制阶段) 明
3、确发生事故后,各应急机构应当采取的具体行动措施。包括响应分级、警戒治安、应急监测、现场处置等。 (1)响应分级明确事故的响应级别。可根据事故的影响范围和可控性,分成完全紧急状态、有限的紧急状态和潜在的紧急状态等三级。 (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明确各事故类型的现场应急处置的工作方案。包括控制污染扩散和消除污染的紧急措施;预防和控制污染事故扩大或恶化的措施;污染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对措施等。 (3)应急响应终止程序 7、应急响应程序后续事项(紧急状态控制后阶段) 明确事故得到控制后的工作内容。如组织进行后期污染治理;确保不在被影响的区域进行任何与泄漏材料性质不相容的废物处理贮存或处置活动,确保所有应
4、急设备进行清洁处理并且恢复原有功能前方可恢复生产等平安措施。 8、人员平安救护 明确紧急状态下,对伤员现场急救、平安转送、人员撤离以及危害区域内人员防护等方案。撤离方案应明确什么状态下应当建议撤离。 9、应急装备 列明应急装备、设施和器材清单,包括种类、名称、数量、存放位置、规格、性能、用途和用法等信息。 2023、应急预防和保障措施11、事故报告 规定向政府部门或其他外部门报告事故的时限、程序、方式和内容等。一般应当在发生事故后立即以 或其他形式报告,在发生事故后515日以书面方式报告,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及时书面报告处理结果。 12、应急预案实施和生效时间 13、附件 (二)应急预案保证措施
5、应急预案是在紧急状态期间的行动方案,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当采取措施,确保紧急状态期间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包括: 1、对全体员工,特别是对应急工作组进行培训和演练。一般应当针对事故易发环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预案演练。应急响应一般程序是:(1)评估紧急状态;(2)隔离并防止人员进入受影响的现场,撤离有关人员或进入避难场所;(3)必要时,提供紧急医疗救助;(4)通知响应机构和设施响应人员;(5)如果可行,控制事故(如控制泄漏等),但要注意平安,工作人员要受过训练并使用适宜的装备;(6)为公共机构响应人员提供支持;(7)清理和处理现场,结束;(8)后续事项:报告,评估。 2、建立应急队伍。大中型危险废物
6、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专业的应急队伍(如火灾小组、爆炸小组等);小型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兼职的应急队伍。 3、安排应急专项资金,用于隐患排查整改、危险源监控、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设备购置、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4、与周围社区和临近企业、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促进相互配合。 5、将应急预案依法报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备案。 6、在事故应急期间,按照地方政府的统一要求,做好各项应急措施的衔接和配合。 (三)编制步骤 1、成立应急预案制定小组 小组应当由熟悉单位自身情况的人员和各方面(如平安、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组织管理、医疗急救等)的专业人员或专家组成。必要时,可邀请危险废物产
7、生单位人员参加或利用专家系统。 2、制定工作方案 制定详细周密方案,确保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收集资料和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1)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2)单位平安与环保记录、生产事故及环境污染事故情况;(3)国内外同类单位环境污染事故资料;(4)地理、环境、气象资料;(5)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外部相关单位的应急预案;等。 4、分析评估 分析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2)环境污染事故后果;(3)环境污染事故的有效预防措施;(4)环境污染事故案例及可借鉴的经验;(5)环境污染事故可能影响区域;(6)应急组织机构的模式、职责、权力和义务、相关工作程序
8、;(7)报警方式、方法;(8)有效通讯方式;(9)自身能力和具备的资源;(2023)可用的外部援助资源及联系方式;等。 (四)文本格式要求1、文本格式(1)封面 标题、单位名称、预案编号、实施日期(修订日期)、签发人(签字)、公章。(2)目录(3)引言、概况(4)预案内容(5)附录(6)附加说明2、文本要求 (1)使用a4白色胶版纸。 (2)正文采用仿宋4号字, 1.25倍行间距,两端对齐。 应急预案根本框架说明 (一)单位根本情况及周围环境综述1、单位根本情况 (1)单位根本情况概述。包括本单位及危险废物贮存场所的地址/地理位置、经济性质、主要原副材料、主要产品、从业人数、隶属关系等内容。
9、(2)单位的空间格局。包括本单位及危险废物贮存场所的厂区布置、主要道路、疏散通道、紧急集合区等(可附图)。 (3)单位人员。包括本单位及危险废物贮存场所人员的构成、数量和在生产区域的分布情况等。在介绍单位人员情况时,可以按照与危险废物接触的紧密程度来划分单位人员类别,以便于管理和应急沟通。 2、危险废物及其贮存设施根本情况 (1)所贮存的主要危险废物情况。包括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形态、特性、主要危害等,可列表。 (2)贮存、利用危险废物的相关设施情况。说明各设施在厂区内的位置,各个生产环节的装置设备及其运行状态,生产工艺和能力等。 对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有必要说明其建设标准、配套装置、贮存能力
10、及区域环境等情况。(3)利用危险废物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及最终物质。 (4)危险区域。根据(1)、(2)、(3)的情况,说明单位危险区域的分布情况。 3、周边环境状况 说明周围的主要危险源(即周边可能对本单位产生不利影响或危及本单位平安状态的危险源)情况。 (二)启动应急预案的情形 明确启动应急预案的条件和标准。如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以下事故时,应当启动应急预案: 1、危险废物溢出。如危险废物溢出导致易燃液体或气体泄漏,可能造成火灾或气体爆炸;危险废物溢出导致有毒液体或气体泄漏;危险废物的溢出不能控制在厂区内,导致厂区外土壤污染或者水体污染。 2、火灾。如火灾导致有毒烟气产生或泄漏;火灾蔓延,可能导
11、致其他区域材料起火或导致热引发的爆炸;火灾蔓延至厂区外;使用水或化学灭火剂可能产生被污染的水流。 3、爆炸。如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并可能因产生爆炸碎片或冲击波导致平安风险;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并可能引燃厂区内其他危险废物;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并可能导致有毒材料泄漏;已经发生爆炸。 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贮存、利用危险废物的各个环节可能引发的火灾、爆炸、泄漏等事故进行不利情况下的辨识和分析,识别出发生概率大、危害后果严重的事故和发生环节,作为应急预案关注的重点。 引发事故的诱因有人为错误,设备老化,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周边事故,社会风险(如停电),以及危险废物自身的理化特性(如爆炸性、反响性等)等
12、。 (三)应急组织机构 1、应急组织机构、人员与职责 以事故应急响应为主线,明确事故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及其职责;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应急日常管理部门及其职责;要表达应急联动机制要求。如建立: (1)应急领导机构。在日常工作中,负责制订和管理应急预案,配置应急人员、应急装备,对外签订相关应急支援协议等;在事故发生时,负责应急指挥、调度、协调等工作,包括就是否需要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做出决策。 应急领导机构通常由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内部主要职能部门领导组成。 要建立应急协调人制度。首要应急协调人负责应急领导机构的全面工作,首要应急协调人可以是单位的主要负
13、责人,或得到单位的充分授权。 (2)应急保障机构。在日常工作中,负责应急准备工作,如应急所需物资、设施、装备、器材的准备及其维护等;在事故发生时,负责提供物资、动力、能源、交通运输等事故应急的保障工作。 (3)信息管理和联络机构。在事故发生时,负责对内对外信息报送和传达等任务。(4)应急响应机构。主要是在发生事故时,负责警戒治安、应急监测、事故处置、人员平安救护等工作。 各应急组织机构应建立a、b角制度,即明确第一负责人及其各配角,规定有关负责人缺位时的各配角的补位顺序。重要的应急岗位(如消防岗位)应当有后备人员。 应急预案应列出所有参与应急指挥、协调活动的负责人员的姓名、所处部门、职务和联系
14、 ,并定期更新。各级联系列表均应当将首要联系人列在首位,并按照联系的先后次序排列所有联系人。 2、外部应急/救援力量 明确发生事故时应请求支援的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名单及其可保障的支持方式和支持能力,装备水平、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抵达时限等,并定期更新。联系列表应当将第一联系单位列在首位,并按照联系的先后次序排列所有联系对象。 外部应急/救援力量主要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公安、消防、环保、医疗卫生等主管部门,专业应急组织及其他应急咨询或支持机构等。 (四)应急响应程序事故发现及报警(发现紧急状态时)1、内部事故信息报警和通知 规定单位内部发现紧急状态时,应当采取的措施及有关报警、求援、报告等程序、方式、时限要求、内容等。 如,发现紧急状态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第一发现事故的员工应当初步评估并确认事故发生,立即警告暴露于危险的第一人群(如操作人员),立即通知应急协调人,必要时(如事故明显威胁人身平安时),立即启动撤离信号报警装置等等应急警报。其次,如果可行,那么应控制事故源以防止事故恶化。应急协调人接到报警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做出初始评估(如事故性质,准确的事故源,数量和材料泄漏的程度,事故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通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