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人大关于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慢行系统的规划和建设,7月29日,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任组长,局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资工委委员及市人大代表参加的调研组,对我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召开了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现场听取了工作汇报。 一、我市慢行系统规划及开展现状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近2023多年来,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多以车为主、以车为重,群众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出行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无视,城市慢行系统空间受到侵蚀、干扰甚至破坏。为增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倡导绿色交通出行,让城市交通重回人本主义,
2、打造畅达生态、慢行友好、城湖相拥的人性化品质都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从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慢行系统规划编制、设施建设到管理维护,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2023年编制了xx市中心XX县区慢行系统规划,从系统层面对中心XX县区步行系统提出改善策略和方案。在同年编制的xx市域1331综合交通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慢行友好的品质都市,将大力开展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作为一XX县区战略,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机动车的开展思路,着手构建以人为本、平安舒适、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交通。目前,累计建设自行车道已超过1500公里(全市道路长度到达2140.29公里),人行道面积到达1254.31万平方米,其中二环内自行车道
3、长度到达393.35公里(自行车专用道超过251公里)。 然而,根据调查,我市居民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在逐年下降。慢行系统存在空间供给缺乏,经常被占用,以及设施布局不合理、品质较低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市民的选择意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慢行系统规划滞后,缺乏城市功能的整体性考虑 社会各界普遍存在重视机动车交通,无视非机动车交通的倾向。对步行系统更多关注局部的点和线,如步行街、人行天桥等,缺乏慢行交通的系统规划。另一方面,步行空间往往注重了交通联系的功能,而无视步行空间与周边的公共建筑、居住空间互相依存的关系,缺乏城市功能的整体性考虑。 (二)道路断面设置不合理,未能表达人性关心 由于机动车
4、的开展及道路资源的紧张,非机动车道路空间被日益压缩,局部路段宽度仅1-2米,不能满足平安、顺畅通行的要求。超过1/3的路段采取人非共用的方式,即非机动车搬上人行道,更带来了人非混行的平安隐患。另一方面,人行道等步行系统只是作为通过性的交通空间,狭窄、单调、绿化稀疏,缺乏休憩空间及设施,一些无障碍通道形同虚设,未能表达人性关心。 (三)过街设施缺乏精细化 局部交叉路口人行过街信号和路段上人行过街横道设置不合理,有的道口行人无法一次过街,绕行或乱穿马路现象较多。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设置较少,局部地段布点不合理,利用率低。一些交叉路口存在过街人流与右转机动车的冲突,机动车抢道现象严重,不仅存在平安隐患
5、也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效率。 (四)停车设施缺乏和管理混乱,导致占道现象严重 停车设施建设远跟不上机动车的开展,不仅居住和工作地点的停车问题未能妥善解决,许多购物、娱乐等公共场所也未设专用停车场地。许多道路的非机动车道被划为路边停车场,导致骑行者被迫驶上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不利于交通平安。 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到位,乱停车或流动商贩占用人行道空间的现象较为严重,既干扰了行人通行,也大大降低了步行空间的活力。 三、几点建议 (一)城市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涉及部门众多,面对情况复杂,实施难度较大。因此,既要抓好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又要强化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同。要明确推进这项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明确目
6、标责任,明确投入主体和投资渠道,同时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XX县区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尽快将科学规划变为合理现实。 (二)以人为本是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平安性、便捷性、实用性和舒适度,增加相应设施的投入,如设计自行车停放点并考虑停放点的平安防盗问题,从而调动和激发市民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健康出行的意愿和热情。 (三)城市慢行系统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局部,是市民出行的方式之一。因此,城市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要与其他类型的交通方式形成有机组合,注意与商业网点、城市景观布局相吻合,实现科学衔接、合理转换。要根据不同区域确定相应的慢行系统的功能定位,注以满足市民休闲、健身、通勤、购物、观光、旅游等不同的需要。 (四)城市慢行系统是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局部。因此,城市慢行系统在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与其它城市建设工程的组合、整合,如地下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公交都市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等,形成相互照应的有机整体,防止各行其是、相互影响、前后抵触,从而造成投资浪费。 (五)城市慢行系统建设难度大,管理、维护的难度更大。因此,要在搞好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管理、维护工作,保证城市慢行系统的完好率、使用率和连续性、可靠性。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