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范文.doc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684361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年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范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年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范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3年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范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3年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范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财政局民生机制调查报告 财政支出的总量和结构安排,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涉及到广阔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开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有利于促进科学开展和社会和谐。 近些年来财政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要进展 在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时期,国家财政支出范围根本覆盖了政府、企业和家庭等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政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集中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加强根底设施和根底产业,为经济开展奠定了坚实根底。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2、根底性作用的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和公共财政要求,财政保障范围也相应进行了调整,逐步退出对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着重保障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等职能。重点加大“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效劳领域的投入。 党的十六大以来,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开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继续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公共效劳领域的投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开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着力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2023年202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累计到达1.6万亿元,年均增长17.8,地方各级财政也相

3、应加大了投入,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2023年2023年,全国财政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支出累计分别到达2.43万亿元、1.95万亿元、6311亿元和3111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8.6、14.9、24.4和16.5,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1.41倍、1.27倍和1.3倍。2023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支出合计到达1.82万亿元,占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的36.6。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4、全面推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根本建立等,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国家财政进一步加强了对民生等重点支出的保障。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到达5955.5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7.9,主要用于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加快开展农村社会事业。全国财政安排教育支出9081.95亿元,增长27.5,保障教育优先开展;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684.33亿元,增长22.7,重点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等;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499.06亿元,增长25.6,

5、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公益性特征日益明显。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财政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我国社会事业开展相对滞后,根底比拟薄弱,社会保障总体上覆盖范围较窄、标准较低,且农村人口所占比例高,地区间、城乡间根本公共效劳水平差距较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需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建设需继续加快。行政本钱较高,一般性开支控制不够严格,影响财政对民生的保障力度。财政资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刚刚起步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壮大财政实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

6、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财政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开展。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根底、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财政部门支持社会建设既责无旁贷,又大有可为,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一是促进经济开展与推进社会建设的关系。经济开展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和根底,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是经济开展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开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要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开展,在此根底上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为推进以改善

7、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财力保证。同时,财政要更加注重推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抓紧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为经济开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财政要协调促进经济开展和推进社会建设,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开展。 二是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我们是一个开展中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经济开展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开展很不平衡,社会事业开展相对滞后,财政承受能力也有限。财政既要统筹兼顾,全面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开展,又要突出重点,从我国具体国情和开展阶段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财政承受能力,适当集中财力,着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8、,优先保障根本公共效劳需要,并随着经济开展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开展和民生保障水平。 三是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既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也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社会公平正义。要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不断增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效劳的财政保障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同时必须认识到,广阔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财政直接提供。同时,公益性事业开展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各异

9、,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对能够通过市场满足的社会需求,要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是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加快开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既要增加财政投入,更要加强制度建设。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就不能加快开展。而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增加的投入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要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针对体制机制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开展观的问题,着力支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民生保障的长效机制,确保取得长远效果,更好地促进社会事业开展。 总之,财政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在经济开展的根底上,按照“广覆盖、

10、保根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那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推进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开展为了人民、开展依靠人民、开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财政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措施 增加公共效劳领域投入,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紧紧围绕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增加对公共效劳领域的投入。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与货币、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加大教育、社

11、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并根据社会事业开展规律和公共效劳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优先开展教育投入机制。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农村中小学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实现全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助学金、奖学金等形式给予资助。逐步探索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特困学生资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本钱分担机制,逐步建立新型高等教育拨款制度,探索建立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建

12、设和促进就业支持机制。增加财政投入,扩大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建立应对体制转轨和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支持机制。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城市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完善企业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合理确定社会保障待遇和缴费水平,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管机制。认真落实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 医疗卫生事业保障机制。完善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全

13、面实行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补助、集体扶持和农民个人缴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主要对农民住院及大病医疗费用给予补偿。扩大城镇居民根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覆盖范围。支持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并加强与相关制度衔接。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效劳的补助从主要补助供方向主要补助需方转变,对供方的补助要由“养人办事向“办事养人转变,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有序竞争和效劳质量改善。灵活运用各种财税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卫生事业,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效劳市场。 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积极支持住房制度改革,并根据住房保障规划

14、和年度方案,严格按照规定渠道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要确保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切实按照规定用于廉租住房保障。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合理控制行政本钱。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制订完善一般性开支标准,推进效劳型、节约型政府建设。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保障力度,支持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逐步走向市场。严格控制行政本钱增长幅度,尤其是公务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等经费的增长,以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机关节能减排工作。超编人员不得纳入工资统发范围,擅自增设的机构不得纳入预算保障范围。中央和省级单位要全面推广应用公务卡。牢记“两个务必,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财力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 财政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发挥财政资金作用的过程。财政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效果。在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的同时,要努力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通过推行支出绩效评估、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民生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