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制约因素调研报告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xx大继续号召,要统筹城乡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xx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开展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难保证,人才难解决,环境难保护,陈规陋习难铲除。因此,调查研究并设法解决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意义重大。xx年2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xx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时机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
2、委班子成员就xx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xx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根底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局部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xx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xx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3、 (二)社会效劳体系不到位。一是根底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缺乏,导致贫困山区根底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根底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xx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xx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播送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xx村现状的真实写照
4、。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方案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xx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xx村全村共2
5、023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2023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局部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开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xx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
6、农民收入。但由于xx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xx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23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xx年到达2300元,但开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23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xx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五)抓根底,改善生产
7、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阔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那么,进行分类建设。一是国家要结合贫困山区财力困难的实际,改革农民投工投劳方法,加大国家对贫困山区根底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 困山区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平安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切实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对局部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农民,要痛下决心,加大力度,一次投入,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群众摆脱其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