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2课时课时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七年级上册古诗词(二二)目录目录 当堂检测当堂检测 0202 0101 作品梳理作品梳理 0101 作品梳理作品梳理 第第5 5首首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第第6 6首首 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 第第7 7首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第第8 8首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 第5首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唐唐 李白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影入平羌江水流。江水流。夜发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重重点注释点注释 半轮秋:半边秋月。半轮秋:半边秋月。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平羌:即青衣江
2、,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位于峨眉山东北。发:出发。渝州:今重庆一带。发:出发。渝州:今重庆一带。背景知识背景知识 李白将蜀地作为故园,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李白将蜀地作为故园,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在登船离开蜀地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在今在登船离开蜀地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重重点点赏析赏析(1)炼字炼字“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描绘出月影映“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描绘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画面。不仅写出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画面。不仅写出月映清江月映清江的美景,的美景,又点明又
3、点明秋夜行船之事秋夜行船之事。“秋”字点明远游时令,又形容。“秋”字点明远游时令,又形容月色之美。“半轮”使诗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月色之美。“半轮”使诗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全诗寓情于景。全诗寓情于景寓情于景,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多的抒情。衬托。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衬托。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3)情感情感 后两句写夜间
4、乘船出发,离开清溪去往三峡,表达诗人后两句写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去往三峡,表达诗人依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可谓语短情长。(4)语言特点语言特点 五个地名连用,构思精巧,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五个地名连用,构思精巧,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感觉到行船速度之快行船速度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5)意象意象“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明月可亲而不“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
5、友之情的象征。作品主旨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远游,抒发了内心的憧这首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远游,抒发了内心的憧憬、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憬、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半边秋月高高地悬挂在峨眉山头,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半边秋月高高地悬挂在峨眉山头,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经渝州去往三峡。很想念你,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经渝州去往三峡。很想念你,却看不到你了。却看不到你了。第6首 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 唐唐 杜甫杜甫 岐王岐王宅里寻常宅里寻常见,崔九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正是江南
6、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重点注释重点注释 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寻常:经常。寻常:经常。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背景知识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指湖南一带指湖南一带),大历五年,大历五年(770),到达潭州,到达潭州(今湖南长沙今湖南长沙),和李龟年重逢。李龟年是唐,和李龟年重逢。李龟年是唐玄宗时著名的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玄宗时著名的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重点赏析重点赏析(1)炼字炼字
7、“落花”,一语双关,既有个人身世之悲,又有对一个繁“落花”,一语双关,既有个人身世之悲,又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华时代落幕的慨叹。(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对比。“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的今昔对比表现了对比。“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的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悲哀和感慨。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诗人深沉的悲哀和感慨。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江南”的重“逢”,“闻”歌,到“落花时节”“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几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闻”“逢”之间,联结着几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对比强烈对比强烈。反衬。后两句反衬。后两句用江南好风景
8、反衬繁华落幕,诗人和李龟年用江南好风景反衬繁华落幕,诗人和李龟年暮年生活颠沛流离暮年生活颠沛流离,“正是”寄寓无限感慨。“岐王宅,“正是”寄寓无限感慨。“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诗人追忆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诗人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的却是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同时为下文做铺垫。同时为下文做铺垫。(3)情感情感 表现了表现了诗人对彼此现状的悲叹和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感慨诗人对彼此现状的悲叹和
9、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感慨。作品主旨作品主旨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追忆诗人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及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追忆诗人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及如今与李龟年的重逢,流露出对繁华落幕、个人颠沛流离的如今与李龟年的重逢,流露出对繁华落幕、个人颠沛流离的悲叹与感慨。悲叹与感慨。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唱。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唱。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我在这落花时节再次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我在这落花时节再次遇见了你。遇见了你。第7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唐 岑参岑参 强
10、欲登高去,无人送酒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来。遥怜故园菊,应傍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战场开。重点注释重点注释 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而归。傍:靠近。傍:靠近。背景知识背景知识 本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本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重阳节,当时正是安史之重阳节,当时正是安史之乱期间。天宝十五年乱期间。天宝十五年(756),长安被攻陷。第二年二月唐肃宗,长安被攻陷。第二年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在
11、重阳节写下这首诗。岑参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在重阳节写下这首诗。岑参是边塞诗人,“九日”是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边塞诗人,“九日”是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重点赏析重点赏析(1)炼字炼字“强”即勉强。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强”即勉强。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今被乱军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而今被乱军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赏景了,所以说“强”。一个“强”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赏景了,所以说“强”。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心态的体现,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心态的体现,表现了诗人表现了诗人在战
12、乱中的凄清景况和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和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遥”字,“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深切的思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深切的思乡之情乡之情。(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想象。“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是想象,诗人在行想象。“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是想象,诗人在行军途中想象长安的情形,表现了对长安和国家命运的关切。军途中想象长安的情形,表现了对长安和国家命运的关切。(3)意象意象 诗人借助菊花这一意象表情达意。菊花扣住了重阳节的特诗人借助菊花这一意象表情达意。菊花扣住了重阳节的特征,重阳佳节,无菊可赏,暗寓标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征,重阳佳节,
13、无菊可赏,暗寓标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作者又通过想象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境。作者又通过想象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以“故园菊”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4)情感情感 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5)典故典故“送酒”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送酒”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虽然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联想到饮酒、赏菊。虽然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写出了
14、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写出了行军旅途中的凄凉萧瑟。行军旅途中的凄凉萧瑟。作品主旨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强欲登高”而无人送酒,又联想到故园这首诗写诗人“强欲登高”而无人送酒,又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慨叹故园已成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寄托的菊花,慨叹故园已成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渴望。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样的人把酒送来。想念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15、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断壁残想念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断壁残垣间盛开。垣间盛开。第8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 (2020年与年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对比形式考查以对比形式考查)唐唐 李益李益 回乐烽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一夜征人尽望乡。尽望乡。重点注释重点注释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今宁夏灵武西南)。芦管:笛子。芦管:笛子。征人:指出征
16、或戍边的军人。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背景知识背景知识 李益,字君虞,唐代诗人,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李益,字君虞,唐代诗人,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受降城是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尤其是七言绝句。受降城是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李益早年曾漫游燕赵,对边塞生活有较深体验,这灵武西南。李益早年曾漫游燕赵,对边塞生活有较深体验,这对其创作边塞诗影响很大。本诗即写于漫游受降城之时。对其创作边塞诗影响很大。本诗即写于漫游受降城之时。重点赏析重点赏析(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沙似雪”“月如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边“沙似雪”“月如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边塞环境寒冷凄清的特点,渲染凄凉的心境。塞环境寒冷凄清的特点,渲染凄凉的心境。(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以景写情。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景色,寓情于景,以景写情。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音,末句写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第三句写的是声音,末句写情。前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