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开展的调研报告 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复杂多变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全市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展这条主线,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以工程建设为抓手,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转型开展步伐加快。到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实现总值22023.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2亿元,年均增长5.79%;第二产业增加值20234.14亿元,年均增长9.66%;第三产业增加值82.96亿元,年均增长2023.47%。三次产业结构由2023年的5.575.818.7调整为2
2、023年的202350.139.9。 “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稳固和开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一)第一产业结构不断调优。坚持以开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一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完善。农业播种总面积119万亩,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66.233.8,优质油料、高原夏菜、玉米制种、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作物播种面积到达92%以上。二是养殖业迅速开展壮大。累计建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场)147个,畜禽总饲养量254.37万头(只),比2023年增加24.77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到达1.36万
3、吨、0.22万吨、2.9万吨,其中奶产量显著提高,比2023年增加1.3万吨。三是农业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展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全市共流转土地62.91万亩,流转率到达60.2%,比2023年提高31.6个百分点;累计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27家,比2023年增加1246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1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四是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到达全市农产品生产面积的60%以上,产地畜产品、蔬菜样品检测合格率达99.9%,国家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产品66个,获得甘肃名牌认证农产品20个。 (二)第二产业
4、主导地位明显。作为资源型工矿城市,第二产业“重化工特征明显,工业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循环产业链条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改造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持续积聚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一是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根底,加快开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循环、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三大重点产业,培育形成2023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有色金属就地加工转化率达60%,镍网生产能力占全国的40%,成为全国最大的镍网生产基地;建成全省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风光电并网规模到达228万千瓦。“十二五末,三大重点产业总产值占全部工
5、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由“十一五末的85.3%、5%、4%调整为72%、6%、4.6%;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023.9亿元,总产值125.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5.7%。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23年的38户增加到2023年90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多年保持在96%上。二是工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有色冶金行业生产能力到达80万吨/年以上,粉体材料、电池材料、印花镍网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品种类达190多种,其中28种工业产品获得省部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各类化工产品生产能力到达900万吨/年以上,生铁生产能力80万吨
6、/年以上,新型复合肥料、高端耐磨铸铁件等新产品不断拓宽市场领域。三是工业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烟气回收利用率到达96%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到达98%以上,工业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到达50%以上,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分别比2023年提高35%和21%。四是工业生产能耗持续降低。2023-202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积下降36.2%,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7%、30%、35.2%。 (三)第三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以补齐三次产业的结构性短板为目标,坚持传统效劳业和现代效劳业并举、生产性效劳业和生活性效劳业并举,推动效劳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第三产业呈现出扩规增量与提
7、质增效同步提高的态势。2023-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45.53亿元增加到82.96亿元,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8.7%提高到39.9%。一是文化旅游业快速开展。“紫金花城神秘骊靬大景区加快建设,培育了紫金赏花、骊靬揭秘、祁连揽胜、工矿探奇、乡村寻美、沙漠历险等六大特色旅游名片,骊靬古城、紫金花城、金水湖景区晋升为4a级景区,旅游综合收入17.8亿元,是2023年的近3倍,年均增长32%。二是商贸流通业加快开展。建成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和便民市场,电子商务效劳站点覆盖所有乡镇和60%以上的行政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为5.2%。三是消费结构明显升级。随着居民收入提高、消
8、费观念转变、消费环境改善,在刺激消费政策的引导下,旅游、汽车、家电、通讯信息、家居建材、文化教育、健康养生等领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有效拉动了全市消费市场。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92亿元,同比增长9.1%,比2023年提高62.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为13.7%,同比增长5.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为4.6%,同比增长6.8%。 二、存在的问题 (一)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仍然存在增长不稳、结构不优的问题,调结构、稳增长、促转型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产增长速度缓慢,近几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处于全省靠后位置。工业经济下滑形势严峻,2023-202
9、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从18%持续下降到5.8%,全部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由17.61%下降到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由20.3%下降到5.2%,规模以上工业中地方企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由18.5下降到-2.8%,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66.2%下降到0.27%,受工业经济影响,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三产占比不够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尽管从2023年的18%快速提高到2023年的39.9%,但仍然远低于全国51.6%、全省51.6%的水平,并且与同为工业城市的白银(45.7%)、嘉峪关(57.8%)有较大差距,与全面小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0%的目标要求也有较大
10、差距。 (二)从各产业内部来看,存在行业分化明显,产业链条不长,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在提高产业规模联动效应和产品附加值上仍需下功夫。一产方面,种养结构不够协调,种植业增加值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多年维持在76%以上,养殖业增加产值占比根本在20%以下,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较低,一二三产融合开展较慢。二产方面,工业经济重化工特征明显,以资源开发和投资拉动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不能很好适应新常态下的市场需求变化,受国家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环境保护政策约束日益趋紧等因素影响,有色、化工、冶金、建材、能源等行业开展持续低迷;传统产业比重大,有色金属冶炼及
11、加工业和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工业经济的7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只占工业经济的1.5%;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链上关联性配套效应发挥不够,循环经济产业链相互之间的耦合度欠缺,上下游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规模效应尚不突出,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开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工业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原字号“老字号的初级号产品多,高附加值的“新字号、“高精尖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三产方面,传统效劳业仍占主导,现代效劳业份额偏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及其他非营利性效劳业等传统效劳业仍然在
12、第三产业中占主导地位,2023年四大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6.7%,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及其他营利性效劳业等现代效劳业占42.4%,占比较小。 (三)从产业技术水平来看,存在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创新驱动在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中任重道远。受技术开发程度影响,各产业多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为主,在产业高端终端的产品较少,对产业结构升级带动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技术研发机构、创新型人才及团队绝大多数分布在金川集团公司等在中型国有企业,其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效劳体系不够健全,现有科技效劳
13、机构作用发挥不够。 三、对策建议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开展途径最终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继续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加速各类现代化要素的投入和积累,加快构建以传统优势产业为根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效劳业为支撑的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协调开展,努力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开展。 (一)加快开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走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四化共进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道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
14、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一要进一步优化种养业结构。按照特色明显、规模做大、品牌做强、效益提升的开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把开展高效节水生态农业、戈壁农业与调整农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扶持开展优质肉羊肉牛、无公害蔬菜、现代制种、食用菌、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大力实施舍饲养殖能力提升方案和百村万棚质量提升方案,加快建设以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规模养殖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要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按照基地型、集团化、链条式思路,通过积育龙头企业、建设田园综合体、开展智慧农
15、业等措施,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开展,切实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开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努力构建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三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三大经营主体,大力开展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流通市场和特色产业专业镇村“三大开展载体,切实强化结构调整、科技推广、质量平安“三大保障手段, 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开工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
16、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循环产业链条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三位一体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道路,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制造行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转变,产品向终端化延伸,着力提振工业经济。一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产品技术升级,推动传统冶金和铸造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采选业装备、新能源装备、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水平,扩大特种水泥、太阳能真空镀膜、无机纤维等产品规模,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开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开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等新材料,推动新材料拓展航空航天、船舶、军工等高端市场领域,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三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产业。进一步优化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现有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