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中专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城市转型技术人才,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近日,我和我的同学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到局部区、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对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开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市共有市属职业学院3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2023万人。全市有技工学校9所,乡镇(街)职成教中心59所,各类培训机构300余家,年实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40万多人次。 (一)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力转
2、移。我市职业教育共开设66个专业,特别是结合地方产业开展设置的数控机床、煤化工、机械加工、旅游等专业,为转方式、调结构培养了大量实用技术人才。每年职业学校培养输出的毕业生达3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近95%,有99%以上的人员实现了城镇就业。另外,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每年转移城乡劳动力近4万人。目前,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渠道。XX市还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 (二)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显著提升,有力地拉动了社会就业。职业教育以质量为核心,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订单培养、冠名培训等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和就业岗位的零对接,提高了育人质量和就业率。近三
3、年来,在我市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有大约200名分别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五年来,全市累计有7000多名中职毕业生被录取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在市内外推荐就业近15万人,毕业生推介就业率达98%以上,有些重点专业学生就业率高达20230%。 (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化、特色化取得新突破。通过“挂靠、联合、撤销、转型等方式进行整合、调整,先后调减中等职业学校30多所,校均规模由以前的500人扩大到现在的4500人。XX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办学规模到达15000人。职业教育集团化开展跃上新台阶。 (四)职业教育的根底建设不断增强,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重点职
4、业院校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全市职业院校累计投入9亿多元,新征土地1600多亩,新建校舍40多万平方米。安徽新华学院、万博科技职业学院、三联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飞速开展。目前,全市有4所学校被确定为全省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二是实训基地建设明显加快。市、区职业技术学校先后通过国家拨款、财政帮扶、地方配套、世行“农民工培训与旅游业贷款等方式,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共建成实训厂房8万平方米、实训中心60多个。三是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壮大。近年来,共组织选派近2022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类专业进修和培训,提升了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从企业
5、单位选聘兼职教师等方式,切实壮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业教育资源缺乏,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开展。一是职业教育投入严重缺乏。职业教育法和省出台的关于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的经费投入和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落实不完全到位,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要求,有的地方还没到达。因资金缺乏,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设备购置受到制约,难以保证学生的实训需要。二是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困难。由于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比较严重,再加上我市初中毕业生每年不同程度的自然减少,以及学校间的剧烈竞争等因素,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出现困难。三是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按规定“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
6、量中的比例到达70%左右,目前,我市专业技术老师仅占41%,因受学历、身份等报考条件的限制,一些专业技术老师进不了职业学校。专业技术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结构性缺乏,使实训操作和开发课程受到很大影响。 (二)校企合作渠道不畅,办学方式单一。国务院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目前,因缺乏引导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再加上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战略,不愿做人才战略储藏等因素,职业技术教育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方面,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够高。目前,在校学生绝大局部是在学校实习,缺少进入企业实训的渠道和时机,有些单位虽然勉
7、强接收了,但也收取了较高的实习费用。 (三)办学体制不完善,统筹开展力度不够。我市职业教育有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也有技工学校和短期技能培训学校,分别由教育、人保等部门管理,同一区域、同一层次,既有省属学校,也有市属学校,还有区(市)属学校;体制各异,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各学校培养目标、投入、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毕业生待遇等不能协调统一,以致造成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省里安排的技能扶贫招生工作因渠道单一,也不能很好地组织实施。 (四)企业用工不标准,影响了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市内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劳动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量招收没有经过职业教
8、育和培训的员工,致使一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能在本市内实现顺利就业,有60%的学生毕业后流向了外地。另外,一些企业在实际用工中,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一样待遇,表达不出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有的不按规定要求兑现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上职业技术学校的积极性。 三、开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充裕劳动转移就业培训。近几年来,国务院、省、市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开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市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城市转型成果已经显现,一大批转型工程相继建设运行,
9、经济开展保持着高速强劲态势。据测算,今后五年,我市每年需要产业技术工人约8000人,农村每年需要转移劳动力约2023万人。下一步,应把开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开展的根底性、先导性工程,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强引导,加大投入。 (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科学有序开展。将全市现有的职业学校、技术培训、阳光工程等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一校多牌,集中办学,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师资、实训基地等职教资源的共享。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优势,错位开展,强化品牌,重点培养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业技术品牌,同时,应统筹规划好实训基地建设,做到资源共享,防止重复投资造成浪费。加强对社会办
10、学的指导和监管,对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合理整合,突出质量,减少数量。理顺高中、中职、技校招生管理体制,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整体教育方案,实行中考一体化管理,促进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平衡开展。新闻媒体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引导,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开展的社会观念和舆论环境。 (二)完善机制,提高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一是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开展的鼓励机制。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财政可制定出台相应的专项补贴政策,也可利用减税政策,鼓励其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二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启动“双
11、师型教师培训工程,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方案地安排教师到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轮训,到骨干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定期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出国深造。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或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三是建立社会联动支持机制。切实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规划指导。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的检查督导,把督导情况与考核挂钩,制定切实的职业教育评估方法,对办学成绩突出的应予以大力表彰、扶持。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在开发新产品、对外承接实习加工产品、出据对外加工票据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税费
12、减免,并提供便利条件。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环境。世界银行统计资料说明,职业教育是同级普通教育本钱的2.53倍。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相关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学生人数拨款给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列入方案,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设施。企业单位要严格按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的比例标准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自身没有能力或不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由政府统筹该项经费,职业中专统一组织培训。二是争取工程和资金。抢抓目前我市被列入资源枯竭试点城市和国家重视支持开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国家
13、和省争取职业教育根底设施建设、设备投入、实训场地等方面的工程和资金。三是建立完善多元的经费投入机制。应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由政府、学习者、企事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切实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财政性经费和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四)加强指导,严格准入,畅通职业教育“出口渠道。一是加强技术人才供需平台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内外技术人才需求状况,通过供需信息平台,引导职业教育合理设置专业,明确学生培养方向,实现人才需求与职业培养的科学对接。二是严格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应严格按照“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要求,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可拿出适宜岗位和一定比例,用于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三是加强劳动用工执法督察。人保以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和劳动就业市场的监督检查,标准职业介绍和劳动用工行为,催促落实技能人才技术补贴政策,严格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审批和发放。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