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生态补偿税收制度分析.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712911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生态补偿税收制度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生态补偿税收制度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生态补偿税收制度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生态补偿税收制度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年生态补偿税收制度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3年生态补偿税收制度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生态补偿税收制度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生态资源破坏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补偿成为经济开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生态补偿财税政策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局部。从财税视角考察生态补偿的路径,应进一步完善生态税收制度;构建多层次的生态补偿财政分担体系;建立财政补贴、财政投资有机融合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财税政策的配套措施;建立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开展。 关键词生态补偿;财税政策;路径分析 生态补偿最早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生态补偿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经济手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并逐步成为环境政策的一个重要领

2、域,其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外部本钱内部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效劳功能,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以内化相关活动产生的外部本钱为原那么的一种具有经济鼓励特征的制度。 财税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涵义更加广泛,其政策涵义是一种以保护生态效劳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财税政策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局部,因此从财税视角下考察生态补偿路径,有助于拓宽生态补偿的理论思路和操作渠道。 一、生态补偿与生态税收政策 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是多方面的,但生态税收收入是其中重

3、要的来源。借鉴国外先进的生态税收建设经验,完善生态税收政策,建立与生态补偿机制相适应的生态税收体系,是税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开展的需要。 (一)完善资源税1拓宽资源课税范围。(1)应扩大资源课税的课征范围,征税范围除包括自然资源中矿产资源(非金属矿原矿、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盐之外,应开征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2)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防止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3)将稀缺性的可再生资源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4)扩大土地征税范围,将在农村占有土地用于非农业生产纳入土地使用税征税范围之中,对于农民居住用地给予税收优惠,平衡城

4、乡之间土地使用税的税收负担。 2建立多层次的资源课税体系。完善的资源课税体系应该涵盖开采者开发资源、生产者消耗资源、消费者消费以资源为原材料而生产的产品及对其产生的废弃物处置的整个过程。可在各个环节,根据各自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税种,形成协调统一、目标一致的资源税体系。(1)在开采阶段,可以设置资源税。引导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制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发生“采富弃贫的现象。(2)在生产阶段,设置生态税。首先在生产过程中限制使用稀缺资源以及不可再生资源,对以稀缺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进行生产的行为征税;对生产过程中使用替代品行为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其次根据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限制生产行为对自然环境产生的

5、污染,防止走西方兴旺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走的“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3)对产品的消费行为,可以通过科学地设置消费税税目,对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进行限制或鼓励,通过引导消费行为,诱导消费方向,间接影响资源品在生产中的运用和资源的开发。这种间接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果更好。(4)对废弃物的处置征收环境保护税,使企业产生的外部本钱通过税金的形式集中起来,为国家治理环境提供资金保证。通过上述各环节的协调统一,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3合理设计资源课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对资源课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的合理配置可以考虑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以开采量为计税依据,设计合理的定额税率,在这一层次主要解决对绝对

6、地租的分配问题。即所有权垄断应取得的收益;然后,再按销售价格为计税依据,设计合理的比例税率,在这一层面上解决相对地租,即经营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将资源课税的计税依据从销售数量改为开采量,使企业积压的资源产品也负担税收,增加了企业的本钱,使企业从关心本企业微观效益角度合理安排资源的开发,引导企业珍惜与节约国家资源,防止过度开采。以销售价格为计税依据,使资源课税的税额随着资源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价格杠杆和税收杠杆相互协调,发挥调节作用。 (二)调整消费税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筹措生态补偿资金,应对现行的消费税进行改革。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将天然气、液化气、煤炭等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能源类产品

7、作为应税消费品;把一些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产品(如电池、杀虫剂、一次性塑料用品等)纳入征税范围,到达以较低的本钱刺激厂商或个人减少污染。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推动汽车燃油元铅化进程。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适用差异税率的根底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 (三)开征环境税在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各国都在努力寻求经济开展、环境保护和税制建设的最正确结合点,环境税收政策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各国政府的生态环境税大致可分有以下几种:1对污染排放物进行课

8、税。征收此类税的目的是利用税收政策限制或禁止某些经济活动。主要税种有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固体废物税、垃圾税等。 2对有污染环境后果和资源消耗较大的产品征税。征收此类税的目的在于通过课税促进企业最大效率地利用能源、燃料和原料,并能回收循环使用,减少废物的遗弃与排放,减轻环保压力,并能节约能源。主要税种有润滑油税、旧轮胎税、饮料容器税等。 3对造成其他社会公害的行为征税。如为了控制噪音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危害,针对飞机和工业交通所产生的噪音,根据噪声水平和噪声特征征收噪音税;为减少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市区环境开征拥挤税。 随着科学开展观的全面落实,在我国开征环境税已经非常必要。目前,我国环

9、境税课征对象可暂定为排放的各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于一些高污染产品,可以以环境附加税的形式合并到消费税中。在开征环境税的初期,为易于推行,税目划分不宜过细,税率结构也不宜太复杂。可考虑将现行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废弃物、噪音等收费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发挥税收对环保工作的促进作用。 (四)完善排污收费制度 逐步扩大排污收费的范围,将各种污染源纳入收费范围内,制定严格的征收标准,加大收缴力度。按照“污染者付费原那么,将环境要素本钱量化纳入企业生产本钱,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那么,建立公平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优化生态补偿财政投入政策 地区之间的经济开展

10、不平衡,生态补偿资金丰腴程度不同,补偿能力差异较大,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生态补偿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容易实施的手段。 (一)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几个相关问题 1转移支付规模。在安排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时,首先应合理确定转移支付规模,一方面在总量上要有足够的数量保证,解决生态补偿公共支出责任的纵向不平衡和缓解地区间财力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实现各地的根本生态补偿公共支出的均衡;另一方面,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应有上限,如果转移支付规模太大,超出了合理范围,会在资金分配过程中造成交易本钱无谓增加和效率损失。财政转移支付的额度应使财政收支的纵

11、向不平衡到达既能保持上级政府的控制力,又使损失的效率最小化。 2转移支付对象。中央的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应在全国范围内根据需要确定重要支持对象。西部和三江上游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全国的生态平安至关重要,应成为国家财政进行生态补偿的重点地区。各级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经济开展和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在本级预算范围内确定辖区内的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对象。 3转移支付结构。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和环境污染情况的加剧,在加大财政调控力度的同时,应优化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以科学开展为主线,注重加强政策引导,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开展方式转变。 (二)构建多层次的生态补

12、偿财政分担体系 1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在安排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时,主要针对全局性的补偿问题,将全国作为一盘棋,通盘考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益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改进转移支付方法,突出对生态地区的转移支付,设立重点生态区的专项资金和西部生态补偿与生态建设基金。对欠发XX县区实行税收增量返还和鼓励性转移支付方法,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开展。 2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省级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应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向、规模,明确投资重点、分配使用原那么和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等内容。重点是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支持,关注本省欠兴旺地区的生态补偿的落实。设立环境整治与保护专项

13、资金,整合现有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助资金。在资金安排使用过程中,市级各部门明确倾斜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结合年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安排工程。根据当地排污总量和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污染物治理本钱测算,安排补偿资金的额度,原那么上应按上年度辖区内环境污染治理本钱的一定比例安排补偿资金。各省、市等地方政府可以就本地区生态环境工程设立地方补偿资金,并可在补偿方案上单列出对物权受限人的补偿。设立这种多层次的补偿资金可以对地方环境保护起到刺激作用,同时形成上下多层的互动机制。 3建立乡镇财政保障制度。首先,针对由于分税制改革带来地方乡镇财政收入减少的现状,县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补足乡镇生态补偿

14、资金缺口。其次,针对局部乡镇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所做的牺牲,县财政应将增加生态保护补偿预算资金,列入每年度财政预算。 财政投人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局部,财政应根据不同的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要求,以不同的形式,制定不同的财政补偿投入政策,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大对环境保护建设的投入力度,补偿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公共资金。 (三)建立财政补贴、财政投资有机融合的财政补偿机制 对于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财政投资应采用直接投资方式进行,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对于收益率较低的生态保护工程,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有限,应采取财政补贴

15、方式,使这些工程的收益率能够有利于调动投资者参与生态保护工程的积极性。财政补贴的方式可以直接的补贴方式支付给投资于生态保护和生态维护的工程或投资者,也可以隐蔽的财政贴息的方式提供补贴,或者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提供补贴,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三、建立生态补偿财税政策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生态补偿的各种法律规定散见于一些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之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生态补偿的根本法律或行政法规,以对生态补偿的根本原那么、根本制度、主体、对象、范围、标准、方式、资金来源等作出总体性规定,而且,现行的生态补偿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生态补偿政策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政策与法律相比缺乏安定性、连续性与强制性。 要解决生态效劳提供者与受益者之间在环境资源利益分配上的不公平问题,应该尽早实现在生态补偿领域国家层面的立法,明确补偿主体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创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其主要内容就是从法律制度上确立由生态效劳功能的受益者支付生态效益的相应费用,解决无偿享有生态效劳或环境效益的问题,并弥补生态环境保护者的损失。同时,在法律上进一步完善由生态环境的破坏者承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负外部性或将外部性本钱内部化,并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重罚,提高违法本钱。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法律制度作为必不可少的“硬约束,在生态补偿方面将发挥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民生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