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717699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继续号召,要统筹城乡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开展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难保证,人才难解决,环境难保护,陈规陋习难铲除。因此,调查研究并设法解决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意义重大。 2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时机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委班子

2、成员就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根底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局部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效劳体系

3、不到位。一是根底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缺乏,导致贫困山区根底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根底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播送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

4、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方案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23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

5、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2023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局部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开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

6、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调研报告第2页 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着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鼓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开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

7、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根本相同,经济开展根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开展规划,对开展定位、村庄布局、根底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效劳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开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开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效劳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表达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

8、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根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平安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平安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工程,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

9、设气氛,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鼓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根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开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根本的文化教育。

10、(四)抓开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是开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手段,强化过硬措施,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展特色农业,使山区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贫困山区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 (五)抓根底,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

11、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阔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那么,进行分类建设。一是国家要结合贫困山区财力困难的实际,改革农民投工投劳方法,加大国家对贫困山区根底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平安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切实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对局部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农民,要痛下决心,加大力度,一次投入,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群众摆脱其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调研报告 第7页 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民生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