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计管理研究调研报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审计活动日益复杂,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向审计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因此加强审计管理就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加强审计管理,对于审计工作适应新形势、加快审计事业开展、推动审计工作现代化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等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现代审计管理的核心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近年来,质量概念在审计机关已经深入人心。为了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各级审计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要想科学地实施审计质量管理,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审计质量控制的长效机制,需要我们对审计质量管理
2、的理念和质量控制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一、概论 (一)构建审计管理(质量控制)体系的背景分析 1、社会背景 我国审计机关成立已有二十五年,审计机构逐步壮大。20xx年,国家审计署审计长xx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审计工作报告,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审计风暴;这以后每年审计长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对中央部门及部门所属单位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都向社会作了如实披露,提交了一份让人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20xx年9月5日中国审计署又在其官网上发布公告,公布x个部门单位20xx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此外还同时公布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原中国人保控股公司
3、、原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20xx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随着“审计风暴的不断掀起,“审计在公众中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审计重要性被世人逐渐认识和熟知,同时审计内部所蕴涵着的审计风险也在逐渐地增大,尤其审计管理与某些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因此,审计质量管理成了当今审计工作开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建立并完善审计工程质量控制体系成了各级审计机关当前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2、实践背景 审计机关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审计工作逐步标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形成,审计机关作为综合经济监督部门的作用和威力已经和正在不断发挥。尽管如此,审计质量管理水平仍然滞后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4、从某种角度讲,也影响到了审计机关审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目前的审计体制,审计法规和审计队伍的建设问题,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的落后问题,等等。但作为审计机关自身而言,缺乏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审计机关长期以来虽十分重视审计质量管理,并为此而采取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措施,广阔理论工作者也对审计质量管理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审计理论和实务界对质量管理的开展阶段和不同阶段的差异的认识还是缺乏的。为此,围绕着建立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如何标准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课题研究正在蓬勃展开。 (二)审计质量根本内涵及其衡量标准
5、1、审计质量的根本涵义 质量的概念来源于工程管理和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目前被各领域广泛使用的质量概念来源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8402:1994对质量的定义是“反映产品或效劳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最新公布的亚洲最高国家审计组织也采用了这一概念(asosai:auditqualitymanagementguidelines,2022)。而将质量的概念引入审计领域,必须与审计的特点联系起来。 审计质量的概念国内理论界根本上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以审计结果为导向,即审计产品质量,“审计质量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的质量上,因而审计质量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二是以审计程序为导向,即审计工作质量,“
6、审计是包括了审计方案、取证、判断和报告的一个系统过程,因而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活动过程的优劣程度。这两种观点均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此近年来相当局部的审计专业教材、专著中采用了折中的概念,如上海财大博士生导师汤云为教授为主编著的现代审计管理将之表述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表达为审计成果,即审计报告的审计质量。又如冯均科所著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表述为“审计质量是指依据专业性的和社会性的标准所确定的审计工作以及其产品的优劣程度。简而言之,审计质量是审计行为和审计信息满足审计标准和社会标准的程度。 2、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衡量审计质量的
7、优劣必须要有一个标准,近年来,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已逐步统一为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或者审计责任的履行程度。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要到达的预定结果,而审计责任与审计目标紧紧相联,审计责任是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所应尽的义务及职责,以及未尽职责实现审计目标所应承担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在同一时期,有什么样的审计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审计责任。 一个时期的审计目标总能概括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需求以及审计本身所掌控资源蕴涵的审计能力。审计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社会公众需求的变化及审计能力变化会提出调整审计目标的要求,进而引起审计实践的变革。审计目标演变的历史,就是审计界为满足社会需求,
8、弥合期望差而努力的历史。 具体来说,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最低衡量标准-法规制度,现实衡量标准-职业标准,最高衡量标准-社会期望。 二、当前审计环境的主要特点及其趋势 (一)审计环境的根本内涵及对审计的影响 所谓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开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审计环境既是审计产生、存在和开展的前提和根底,同时也是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审计环境可分为二个方面:审计外环境和审计内环境,审计内外环境密切相关,内环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程序和方法;外环境决定着审计动因,进而决定审计目标,或有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或因不利于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对目标进行修订;继而决
9、定审计责任,包括受内环境影响的审计职业责任和受外环境影响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最后决定审计风险,因审计组织或人员受环境影响未能履行职责,达成审计目标,必然会引发审计风险。相对应审计对环境的适应,也会采用多种形式,一般有:遵从、协调、趋同。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区分和认识审计工作与环境的融合度与摩擦,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使二者相互作用到达和谐状态,是国家审计必须面临的课题。 (二)当前审计外环境的主要特点及其带来的审计风险 审计如果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及其需求,就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开展和进步,从而丧失其生存空间。当今审计环境的新变化,以信息化、法治化、透明化尤为突出。 1、审计环境的信息化
10、和信息化风险 当前审计外环境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经济的快速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开展是现代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和管理的开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快速变革的信息时代。这一环境的本质变化正在逐步促进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过渡。 作为被审计对象,由于处于经济开展的第一线率先开始了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改变了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方式和控制方式,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关键控制点,也改变了形式,显然,以传统的查阅账簿为主的手工审计方式以及相关审计技术与方法已逐渐失去作用,必然会被信息化的审计环境所淘汰,xx审计长说过“不懂计算机将会失去审计资格。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国家审计就
11、开始了艰苦的审计信息化进程,目前初步完成了以财务数据为中心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即“审计电算化。然而财务数据只是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面对被审计单位呈指数增长的电子数据,光光进行财务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也已是力不从心了。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及信息资源的无形化、隐性化,审计人员理解加工信息的能力局限、审计信息技术本身的不成熟性等等都给我们审计带来风险,制约着审计质量的提高。因而现代审计必须尽快根据这种变化,对现行审计技术与审计程序、相关审计工程组织管理以及审计质量控制等作出相应调整,以期与信息化时代相融合。 2、审计环境的法治化及法律风险 审计行为在一定的法律环境中产生和开展,必然会受到所处
12、法律环境的制约。随着国家法律法规制度逐步完善,依法行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政府行政执法机关的国家审计部门,其法定职责是按照审计法所规定的审计权限、审计程序去实现监督评价“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目标,其工作必然是在越来越严格的法律框架内开展,防止审计监督不受约束而背离法治的轨道,满足法律环境对审计行为提出的约束或制约性要求。 审计的法律风险主要有两种: -外源性风险,即审计人员法律风险。表现为一是程序风险,指审计组织、审计人员未按照法定程序开展审计工作,不履行法定职责或不当履行法定职责。二是定性风险,如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法规政策之间的互相矛盾和抵触,面对被审计单位由于执行上级行政指令
13、所产生的违法违纪问题等等,这导致了审计评价、审计结论、审计处理处分在一定限度上的随意性,隐含了极大的审计风险。 -内生性风险,即审计人员行为风险。审计系统内部的各种行为标准是逐步完善和开展的,至目前止,审计署公布实施的仅有十五个通用具体审计准那么,一个质量控制方法。三个操作指南,具体的审计程序、技术和方法等都尚未出台,远未到达完善的程度,这就造成了审计人员一是在法定的权限和程度范围内按标准开展审计,仍然未能完全到达审计目标,带来审计失败风险。二是在尚没有标准的领域内开展审计,由其审计行为所带来的审计结果,含有风险是必然的。 在我国行政法律日益健全完善,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日渐增强的情况
14、下,审计机关和人员将会面对来自更多的关于“公正性、“合法性、“合理性的质疑,这就对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审计流程与程序的标准化、提出审计各项根底工作的标准化,通过公正的审计程序来实现公正的审计结果,是最终实现审计公允性,防范审计风险的必由之路。 3、审计环境的透明化及舆论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开展,依法行政进程的逐步深入,纳税人对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日益关心,对审计机关审计信息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大。在这一环境下,审计结果公开、审计工作的透明化应当是近年来审计外部环境变化的最大亮点之一。而审计程序、审计结果一旦公开透明,审计机关的
15、工作质量和审计人员的执法水平一方面要接受被审计单位、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评判和监督,另一方面也会面对审计系统内部的监督评议。在此情况下,不经仔细斟酌的审计信息都可能给审计事业带来巨大负面影响。xx审计长曾指出,审计结果公开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但宣传审计,增强透明度,扩大审计影响,保障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还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审计结果公开也必将推进审计系统内部的建设,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入美国质量管理学家克劳斯比的质量管理哲学,建立“零缺陷的质量控制理念,“零缺陷管理的核心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它包含了三个层次: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和第一次做正确。这就要求我们将质量控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到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上,通过对审计产品质量和审计工作质量标准的标准,设计、调整和优化审计过程,第一次就将事情做对。审计机关的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其最终目的就是运用一系列的程序、措施来实现审计管理系统最大的有效产出。 三、建立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必由性 (一)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 审计质量管理又称审计质量控制,就是审计组织为使一定的审计过程到达职业质量标准的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建立组织控制体系、行为标准标准、约束鼓励机制的资源配置活动。一个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完备的审前质量控制、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