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卷分析 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总分值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局部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异和根底教育的根本要求,试题比拟容易。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1小题开国大典最重要的意义是 答案选B,很多同学选C。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根底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选择题6小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稳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有 错误原因:此题没有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24,但是答案中没有。所有答
2、案都是误导。 3、选择题13小题以下不属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奉献的是 答案选择应为C,属于易选题,大局部同学答对了。 4、探究题中22题答复大局部同学都能答复正确,小局部同学答题不全面,根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21小题第一问大多能答复出来,第二问就答复的不够好,分析其原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意义认识缺乏,还有就是审题不清,较差。 21题有点难度,即综合课程内容有体现活学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题,既能看出对过去知识的考察,也能覆盖本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看出学生平时的功底。所以学生能答好该题说明学生会学习。我们学生有5%能很好的答复该题。 小题,大局部同学对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够
3、全面准确,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四、整改方法: 、加强根底知识的教学。不能因课改而丢弃根底知识的教学,没有根底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无视根底知识的教学,无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根底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根本理论、根底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根底知识的一些根底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根底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根底,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
4、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根底立意转向根底、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二 2023x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根底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5、2023x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那么。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3、以材料的多样性、客观性,思维过程的发散性、自主性以及答案的非唯一性,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比方第33题第2小题,题干为考生并行列举了三那么关于农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那么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
6、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试题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考查,检验了考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潜质,更加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 1、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 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史料教学法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方,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很多学生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史料,更不知道如何搜集、整理和使用史料。今年山东卷对史料的考查,必将对中学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试题突出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7、对2023x年山东卷进行评析,不得不提到第27题,作为分量最重的学科内综合题,它比拟全面、最为典型的反响了整个试卷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试题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试题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试题各个局部之间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沿着试题呈现的这一主线不断探究,使考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清楚,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命题者通过这一方式,构建起了进行史学研究最根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根本过程,学
8、科特点鲜明。 此外,比拟、判断、归纳、概括等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习方法,在试题中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 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但是对一些考生来说,有的科目有的试题是使其终身难忘的。因此,高考试卷绝不仅是一些堆砌的文字和符号,它也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四、体现导向性,试题实现了有利中学教学和有利高校选拔人才的和谐统一。 高考的本质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学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023x年山东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试题的区分度;同时,立足于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考查,密切联系中学实际,做
9、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1、注重根底性,考查主干知识 试题注重根底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比方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开展、近代的民族主义、近代工业的开展、改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启蒙思想、明清进步思想、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近代洋务企业、一五方案等。除了对根底知识的考查以外,试题还注重了对考生根本技能的考查。比方对史料的鉴别和运用、评价历史事物的根本方法等。它们不但是中学的主干知识和考生应该掌握的根本技能,也是考生升入大学后,学习历史所必需具备的根底。 2、试题所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
10、识 教材只是历史学习的工具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应该“以课标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第12题以陈独秀对义和团看法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的民族主义,就不是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生需要通过对五四运动及前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正确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开展的阶段特征和根本脉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是考生应该掌握的课程知识。 3、稳定中创新,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题不创新就会陷于模式化,从而失去生命力。作为学科内综合题的第27题,去年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因此,今年山东各地市模拟题中纷纷出
11、现了模仿第27题的现象,而且高度“仿真。如果命题者再以去年的模式命题,必然会加剧中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思维,使其陷于教条化和模式化,背离新课程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今年的第27题没有沿袭去年的形式,再次大胆进行了创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形式新颖,内容厚重,寓意丰富,更有了专业性和学术味。这不但能有效区分考生的层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对中学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正确对待“新材料,合理处理不同版本问题 在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同时,目前的教学和考试中,出现了为材料而材料的倾向,以追求材料的新、奇为目标,违背了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初衷。今年山东卷第33题大胆引用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
12、的材料,老材料考出了新意,这对于以后教学和考试中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同时,三那么材料虽然分别引自三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设问上对与使用不同版本的考生都是公平的。它透漏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命题坚持“以纲不依本的原那么,所考知识非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使用任何版本的考生都可以答题。 5、注重学科性,防止去学科化和学科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
13、响,也不利于考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继续学习。今年山东卷注重历史史料、历史方法,如第27题对史料的处理,就不是简单的进行史料解读,让考生去“概括段落大意,而是以“史料“史论“史观整合和统领整个试题,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 6、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防止历史学习的碎化。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考生要了解历史根底知识,认识历史开展的根本规律和根本特征,必须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今年的第27题或古今贯穿,或中外结合,或前后承接,使的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力争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史料“史论“史
14、观为线,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示了历史学习的根本认知过程,也是对历史思维的一种积极引领。 纵观2023x年的山东卷试题,既秉承了传统,又进行了积极创新,即完成了为高校选材的使命,也深刻的阐释了新课程的内涵。它在去年的根底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份让人满意的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三 一、 总体结构分析 本次试题,试卷平实,难度适中,题型常见,新意无多,重点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与回归教材的能力,相对来说选择题的难度要超越非选择题,学生只要根本功扎实,拿高分绝非难事。 二、 选择题分析 1、考察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的转型。 2、考察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察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技术水平
15、的进步。 4、考察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的核心价值观。 5、考察维新思想中谭嗣同鼓吹变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6、考察近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开展。 7、考察欧洲思想解放对宗教画的影响。 8、考察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对各阶层的整合。 9、考察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对调节阶级矛盾的影响。 10、考察建国之初,在反右之前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学术界的相对宽容气氛。 11、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三、非选择题 1、考察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此题以“古今贯穿,中外关联体例来整合教材资源,只要熟悉课本,答此题绝非难事。 2、此题是一道信息题。从去年高考开始,此种题型已经常态化,以绘画题材的切入,考察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 3、考察解放区土改,46、考察孙中山五权宪法,47、考察二战之前各国的开展态势,48、考察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这几道题材料虽然不源于课本,但是与课本观点相近,做来应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