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五篇 第一篇: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矛盾。首当其冲的是公民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冷漠,“老人倒地无人扶、“小悦悦事件等报道屡见不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道德冷漠现象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1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分析 道德冷漠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的根底上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一种不作为的道德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对善的缺失,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道
2、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自身素质四个方面。 1.1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首先,群众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群众媒体理应肩负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播真、善、美。但是,现在很多群众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化、虚假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群众的价值观,负面信息接收多了,势必会导致群众对事物的认知偏差。其次,社会典范示范的缺失。上个世纪全社会都号召学习雷锋好典范。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已经淡化了对雷锋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很多对
3、雷锋同志的另类解读,雷锋典范形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典范都是一些明星或者商界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容易被他们光鲜的外表所吸引。但在道德领域,这些所谓的典范却经常曝出负面新闻,如吸毒、暴力等。由于传统道德典范的逐渐退场,人们无法从这些所谓的典范身上汲取强有力的道德力量。长期以往,便会造成群体道德冷漠,遇事旁观而不作为的悲哀现象。 1.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每个社会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及其观念成熟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道德出现问题,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很多家长无视孩子的道德教育。
4、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的成长就是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学校应当承担起教育孩子一切的重任。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身利益,对他人漠视甚至无视的人格。其次,一些家长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会给子女留下深刻印象。家长或者其他长辈的道德素质如果不高,就会给孩子树立错误的道德典范。再次,特殊家庭问题造就的道德冷漠,在社会中也越来越突出。 1.3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培养方面的缺少也是产生道德冷漠现
5、象的主因之一。 首先,学校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目前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知识和道德标准,并且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学生那么处于被动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对道德教育课程进行考试,用量化的方式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以此作为评奖和升学的依据。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实的生活是道德施行的场所,也是产生道德的源泉,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那么,也就无所谓道德了。 其次,功利主义的教育心理j。目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大有蔓延之势,中高考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
6、率也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德育便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点缀。受这种评价标准的驱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完全围绕在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的主题之下。学校、家长、学生完全被当前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所羁绊,失去了对学习的正确理解,并丧失了对真善美的独立判断能力,这必然使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4自身素质的因素 人对道德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让我们对道德认识到达了分清善恶、是非,但我们未必能够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人类虽然在生活条件、生活状态等方面脱离了动物界,但是本质上,人类仍然无法摆脱动物性。任何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人类也不例外。
7、因此,在遇到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或者损害的情况时,受本能驱使,很多人选择袖手旁观。其次,心理挫折的影响。这是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由于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尊重,积极性得不到保护导致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道德冷漠。再次,从众心理导致了“看客行为,造成道德冷漠。 2解决道德冷漠的对策 面对日益普遍的道德冷漠现象,我们要加以重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来重构社会道德体系。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全社会道德风气建设 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行为主体更容易感受到崇高德行的正能量,这样的环境气氛的构建对纠正道德冷漠显然十分重要。 首先,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重视媒体道德舆论建设。
8、媒体对于路人街头摔倒无人敢扶,救人反被讹等事件的报道,固然符合新闻价值的选择原那么,但也不能因此而无视了媒体宣扬社会主义正义的现实作用。事实上,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群众媒体应该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良好道德行为的宣传报道,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中高尚德行的正能量。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宣扬美好的现象而隐瞒忽略丑陋的失德行为。因此,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尤其要引导影视、播送、报刊等舆论传播媒体,使之充分发挥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从而为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其次,要树立道德典范,使其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社会应鼓励表扬道德模范,宣扬典范的力量,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气氛,
9、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为他人效劳的队伍中来,进而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j1。再次,国家要建立健全社会奖惩和保障机制,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加强道德监督、健全道德标准和制度是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想对人们的善恶标准进行重新构建,就必须对善恶进行区分与奖惩j。为此,政府机构必须对见义勇为、救死扶伤者给予奖励和保障,防止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畸形社会现象。同时,还要对社会当中发生的类似见义不为或者见义勇为者遭诬陷这样的道德冷漠行为进行惩罚。政府还应该广泛听取民众对于整治社会当中的道德沦丧行为的处理方法,从而逐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
10、 2.2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根底性场所,转变道德冷漠现象,家庭德育发挥着不可无视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一些父母在“重智轻德思想的指导下,认为只要子女学好了专业技术,就掌握了生存的本领,于是非常重视子女智力的开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德育,那么认为是子女成长中的小事,无视对子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只会培养出自私自利、道德冷漠的人。家长要树立人的“全面开展的理念,认识到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教育、全面标准,才能促进子女的全面开展。其次,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身为家长,在子女面前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从言行举止、
11、生活态度等各个方面全面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给孩子传递正能量,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再次,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长辈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本着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与挫折,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家庭矛盾不能够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而会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和谐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子女道德情感的养成,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助于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3完善学校道德教育 学校是集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完善学校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对于
12、扭转道德冷漠现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完善教学内容,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生活是伦理道德的源泉,也是道德得以存在的支柱,失去了生活,道德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教师除了在课堂讲授之外,还要多组织课外活动特别是社会效劳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并提高道德责任感。开展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道德原那么内化为道德信念,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促使他们在社会环境中迅速成长。其次,摆脱功利性教育思想,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气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者要逐渐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
13、生全面开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4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整个社会,而社会道德的沦丧也是由无数个道德水平低下的个体集合在一起共同造成的。所以,注重个体道德的培养对于改善整个社会道德冷漠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培养道德自律意识,努力创造自我。我们每一个个体要克己修德。这就要求人们在道德培养过程中努力追求高雅的精神境界,要有正确的理念、顽强的意志、持久的耐力。良好的道德行为就是要求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守德、倡德,努力成为道德典范,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坚决的信念,不要因为受到别人的质疑与嘲笑,就丧失积极性,也不要因为他人的自私冷漠,就盲
14、目从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严以律己,倡导德行,那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会有显着的提升。其次,增强个人道德责任意识。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自觉遵守社会道德标准,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构建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我们应当自觉践行的社会准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点滴做起,努力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敢于同不良道德现象作斗争,成为文明的践行者。 3结论 目前,道德冷漠现象已不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开展进程。和谐社会拒绝冷漠,当我们每个人把行为内化为道德信念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第二篇:道德
15、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姚蕴蕴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注入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社会空前活力。但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尤其是道德冷漠现象问题比较突出,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目前,道德冷漠已经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开展进程。本文在伦理学理论的根底上,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正文共分为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对“道德冷漠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解释。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它与一般的感情冷淡不同,在道德个体具备一定道德认识的根底上,在道德生活中表现一种麻木、疑心的心理,对道德行为漠不关心,甚至相互排斥。具体表现为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和受助者的道德冷漠。 第二局部。分析道德冷漠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生活因素、社会心理因素、道德主体因素、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转型期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造成了人们追求利益化而无视了道德责任和义务;其次,在见义勇为事件之后,一些救助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