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739734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 xx村位于XX县区城东北20公里处,全村126户、522人,总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过去的xx村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粮食广种薄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xx人独创“三三制开展模式,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辉煌成果而蜚声全国。进入新世纪后,xx根据生产力开展要求,主动把“三三制创新为“一二三模式,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上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开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路子。党的xx届xx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给xx的开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拉开了xx跨越式大开展、大建设的序幕。现在xx的新农村建设已具雏形,给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珍贵

2、的经验和启示。 xx村走过的辉煌历程,是xx人坚持和谐理念,不断解决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土地贫瘠与农民增收之间矛盾的过程,从“三三制到“一二三,xx人创造出了一套独特而又成功的模式 (一)“三三制是黄土地上的伟大创举,表达了xx人不断探索,不畏曲折,艰苦奋斗,尊重科学的精神。 xx人为了彻底摘掉山穷水恶、贫穷落后的帽子,在村支部的带着下,从本村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摸索,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把过去一个荒芜贫瘠的穷山沟建成全国水土保持和大寨式的农业典型,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创造了农、林、牧“三三制的开展模式。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xx人就开始征山治水,改造家园。在经

3、历了最初的东沟打坝、北梁修地、南山造林的“四季忙治理、一朝洪水毁的失败教训后,他们认识到:在治理上,如果不能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配套实施,是无法到达标本兼治的目的,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广种薄收、薄收广种恶性圈子的。于是,从xx年开始,xx就逐步确立了“因地制宜,合理用地,宜粮那么粮,宜林那么林,宜牧那么牧的原那么,制定了“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高山远山森林山,近村阳坡建果园,荒坡陡洼种牧草,塌崖烂畔种柠条的科学规划,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治理,实行农、林、牧各占三分之一的经营模式。 从60年代开始,xx村组织全村20230余名青壮劳力,披星戴月,挑灯夜战,凭着满腔热血和一双双铁手

4、,对全村40架山,21条沟进行了综合治理。在治理过程中xx人充分利用沟道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无水的沟道打坝、修堰窝,在有水的沟道建池修渠,开展水地,同时在山顶缓坡建台地,修宽幅梯田。xx的这种治理模式在当时不仅名列XX省治山治水榜首,而且引起全国关注。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山区农业的生命线,介绍了xx水土保持的经验,同时发表社论赞扬xx人民改造山河,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xx年xx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大寨式的典型,被中国西北局授予农业红旗称号,誉为“陕北高原的明星。 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地治理,xx人在生态建设中创造了人间奇迹。全村建成水库1座,新打淤地坝7座,蓄水窑2孔,可蓄水5

5、0多万立方米,箍地下涵洞800多米,建高抽站2处,修“三田900亩。在没有国家任何补贴的情况下,先后退耕1930亩,造林种草2250亩。到1978年,xx已有粮田120230亩,林地1250亩,草地202300亩,大家畜80多头,猪300多头,羊600多只,农、林、牧各占三分之一,根本形成了土地利用的“三三制。“三三制的实行,给xx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经济开展带来质的飞跃和变革:一是农业收入相对增加,单产提高。不管天旱雨涝,xx年粮食总产都在40万斤以上,比以前增长了3.5倍,亩产增长了8倍;二是解决了当时“要多打粮食,肥料缺乏;要养牲畜,饲料缺乏;要开展生产,资金缺乏的矛盾,实现了农林牧的优化组

6、合,协调开展;三是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建于xx沟道中的大、中、小型淤地坝每淤一亩坝地,那么平均可拦泥6367吨,这些大大小小的淤地坝和层层梯田,将洪水处处拦截,就地消化,根本实现了泥不出沟,水不下山。1979年,xx村创造的“三三制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并在省委、省政府号召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二)“一二三是xx人的时代创新,是调整产业,开展生产,保护生态,人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典范。 “三三制的形成和开展铸就了xx昔日的辉煌。在西部大开发时期,xx作为农业战线的老典型,更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抢抓机遇,推陈出新。在产业结构中,努力创新开

7、展模式,把“三三制开展成为“自然生态型林业,主导经济型牧业,补充自给型农业的经济结构形式。全村现有根本农田777亩,草地1500亩,林地2253亩(其中经济林593亩),形成了田、草、林分别为一、二、三的新模式。从“三三制到“一二三,不仅是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而且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科学优化组合模式,也成为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标本和样板。 “一二三中,根本农田是xx农民生产生活的根底和保障。在xx现有高标准根本农田中,有380亩为人造小平原和梯田,397亩为可以节节拦截、层层分解水流量、每处都有蓄水塄的台坝堰窝地。人均近1.5亩的高标准农田,使xx成为全县“五个一工程建设中,到达并超

8、过人均一亩高标准农田目标的为数不多的村子之一。xx的高标准根本农田,都近乎是稳产高产、旱涝保收田,这就首先保证了农民稳定可靠的粮食需求,使退耕还林还草有了根底和保障,也使林草畜牧业得以稳定持续开展。 “一二三中,羊草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xx现有紫花苜蓿为主的草地1500亩,退耕还林还草为畜牧业提供了开展空间。到xx年,全村已有羊1300多只,牛90多头,建成了全县的白绒山羊基地,村内以股份制模式筹建的肉牛厂也上马建设,快速开展起来的畜牧业成为xx的一项支柱产业。 “一二三中,“林是xx生态建设的主体。“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远山花果山,山坡道路沟洼全绿化便是“林的真实写照。593亩经济林,已

9、成为xx农民增收的又一个重要产业。“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形成,不仅改善了xx的生态环境,而且使xx农民收入明显增加。xx年,xx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倍。生态与经济共同开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xx生态建设中的成功经验。“退得下,还得上,保得住在xx得到了验证。xx年,市委书记周一波为xx亲笔题词:“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xx人找到了新的开展目标、宏伟的规划蓝图,激发了科学的开展理念、高涨的建设情绪,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大幕 (一)层层落实搞规划。xx人走过的成功之路,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他们明白其中有一项不可缺位的因素,那就是开展蓝图。早在上世纪六十

10、年代,在省黄委会的建议下,XX市水利水保局就帮助xx制定了一个十年水土治理规划,这在当时可能是全国罕见的村级开展规划,xx人就是按照这个规划治山治水建设和谐家园。 xx年,在XX县区委政府的支持下,xx制定了xx农业生态经济开展规划,内容包括开展产业、美化家园和根底设施建设等。党的xx届xx全会以后,他们又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及时调整了规划内容,充实了开展工程,涉及到开展产业、根底设施、公益事业、村容村貌、民主法制等40多个类别,有的内容具体到户、有的工程落实到人,原那么清楚、目标明确,实施有方案,进度有日程。整个规划的产生表达了民主商议、农民参与、杜绝命令、不搞形式的原那么。规划小

11、组的成员逐户走访群众,和农民座谈,了解农民最想开展什么产业、最需要哪些方面的效劳,把农民的意愿整理归类。在村干部的参与下,规划组成员对全村的山水田林路进行了实地考察,看哪道梁应该栽树,哪面坡可以种草、哪条沟必须打坝、哪块田需要通路,并对村容村貌的改观、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等方面拿出了初步方案。在XX县区委的组织下,召集县有关部门、科技人员以及乡村领导干部、群众代表和规划组成员一起讨论规划草案,并将讨论结果张榜公布,再次征求群众意见,最后形成规划蓝图。 (二)创新思路抓产业。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xx群众生活水平到达同类地区的前列,但是农民增收仍然是围绕干部群众的一项难题。xx年以来,他们按照规划

12、开展工程,把生产开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生活宽裕作为首要目标,挖掘致富产业。在选择产业上,他们认识到没有龙头企业、农田分散、农民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所以并没有搞“一村一品模式,而是在稳扎稳打,立足现状的根底上创新思路,把农、林、牧、旅游、劳务列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两年的实践证明,xx发挥自己的特长,走自己的路是成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2300元,增加到xx年的3800元,年递增速度到达28.5%。 在农业方面,依靠人均近1.5亩的高标准农田,购置了旋耕机、播种机、覆膜机,推行机械化作业;引进晋谷29、大成1号、大明绿豆、脱毒种薯“紫花白等一系列农作物良种,采取地膜覆盖、大垄沟种植、测土配

13、方施肥等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和市农业部门合作,建起了百亩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XX县区小杂粮加工企业合作建起了380亩小杂粮生产基地。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新建了16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在经济林方面,面积到达了人均1.5亩,林种包括苹果、梨和葡萄。近两年,村委会组织对全村苹果采取高接换头技术进行品种改良,群众逐渐尝到甜头。村民高治富经营果园是个能手,除了把自家的果园整治成高产优质园外,每年还把全村的果品组织起来外销,仅此一项这个4口之家年收入就到达3万元。承包集体葡萄园的本村妇女姬连芝,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一个人管护着6亩园子,加上责任田和养羊喂鸡,

14、年收入两万多元,是丈夫劳务工资的2.5倍。她自豪的说:“我们家谁挣的钱多谁说了算。据农技人员估算,五年后xx的经济林收入要占到总收入的25%左右。 在牧业方面,xx人利用山上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开展草畜产业。他们认为要靠养羊增收,在现有条件下首先要靠量的增加,而要增加数量必须对“青草鲜喂,一天一备,干草长喂,八成浪费这种劳动强度大、饲草利用率低的传统饲养方式进行改革。于是,村集体筹资购回了饲草粉碎加工机械,专人管理、分户轮流加工。同时发动指导群众科学采割苜蓿、柠条等饲草,进行晾晒加工。去年秋,村民高祖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只用三天时间就给自家40多只白绒山羊和一头种公牛备好了全年的饲草,今年他

15、深有感触的说:“这样喂不但人清闲,再不要迎风冒雨天天忙,而且喂在料槽里的草差不多都吃净了,不像以往满地糟蹋。全村因为改革了饲养方式,羊只饲养量比xx年增加了400只,到达人均2.5只,生产本钱下降35%以上。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村上建起了肉牛养殖场,帮助农民成立了股份制肉牛养殖公司。目前,牛存栏到达90多头。村主任高锦仁说:“五年内畜牧业收入要占到农民总收入的30-40%。 在旅游方面,xx人发扬善于学习的好传统,先后组织群众到大寨等地学习考察,充分利用本村优越的生态环境根底,通过短时间建设改造,就具备了农业生态旅游的雏形。今年九月通过了国家旅游总局的验收,成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村。在建设国

16、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村的过程中,xx先后完成景区内旅游道路土建8公里,环库人行旅游道路1.5公里,新建生态园338亩,开发景点12处,设置旅游标志牌60块,设立旅游接待户18户。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兴建的“陕北林业生态园,共栽植适宜陕北丘陵沟壑区生长的各类林种共71种、30613株,该园建成后,不仅是一幅靓丽的生态景观,而且是陕北林木的种质资源库,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科研价值。目前,xx已经开始尝试接待参观旅游的客人。今年七月下旬,该村成功接待了由榆林团市委组织的“走进xx、快乐我体验夏令营活动,一次就接待参与活动人员70多人,每个接待户仅这项活动就有600多元纯收入进账。 在劳务输出方面,该村党支部积极鼓励青壮劳力转变观念,走出山沟闯市场,从事二三产业。现全村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民生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