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消防栓无水申请处理报告书 景观水处理的总结 一、景观水现状 近年来,在城市绿地、公园建设和居住小区的建设中,景观泊、景观池塘及景观水池不断涌现。城市景观水体多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封闭缓流水体,一般具有水域面积小、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特点。加上居民生活和水系中鱼类的影响,极易造成水中悬浮物增多、浊度增大,有机物、细菌和大肠杆菌的含量都增高。在温度较高时,富含n、p等营养元素的水体中还会滋长藻类,藻类的异常繁殖会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湖水呈现明显的绿色,水体色度较高,一般可达几十度甚至上百度,并伴有明显的鱼腥味,有时甚至造成水体发黑发臭,丧失了景观水体的功能。因此选择合理有效地景
2、观水净化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二、景观水中主要出现的问题2.1设计本身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 水景观设计多是先在总体规划设计中进行景观效果的设计,而后再由不同的设计单位配合给水排水设计、土建设计、水质保障设计等,这样的分割设计缺乏统筹考虑,使水景观的功能、造价都受到影响。例如水体的水质保障措施,很多工程是在水景观设计甚至建成之后再配臵水处理设备,而没有在设计的同时考虑水质保障措施和建立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来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2.2水体规模过大 水体规模过大是水景观建设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在北方大局部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蒸发量大,庞大的水面虽然景观气势较好,但水体的蒸发损失量过大,再加上水费昂贵导致补
3、水本钱很高。水体的庞大也使水质保障难度加大,不管是水的循环还是水体清理或换水,运行费用和工作负荷都很高。 2.3水体结构不合理 硬化的水体结构是小区水景观普遍采用的形式。为追求水景效果或贪图设计简单,很多水体构造了硬化的池底与池壁,缺乏生态功能,致使水体自净能力弱,水质难以保障,从而导致了水清无鱼、藻类疯长、水质恶化、高本钱处理或补换清水的景观水恶性循环运行。据调查,一般硬化水体隔2023天左右就需要清洗一次,夏季高温时换水的频率可能更快,给物业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另外大规模的硬化水体景色单调,缺乏生机,也不能到达良好的景观效果。 2.4缺乏科学的开源节流 小区水景观的供水设计多采用自来水,造成
4、水景观运行费用高,而且一旦自来水使用受限,景观水体便成为无源之水。而一些廉价的水资源,如雨水、中水,却未能被很好地利用。 2.5水体水质保障措施不力 在小区清洁工作保障的前提下,由于水体生态系统的缺陷使得水质仍难以维持长久。一些大规模水景观通常要设臵混凝过滤等水处理构筑物。这样虽能改善水质,但投资较大,运行费用也高,一些处理设备难以持续运行,长期闲臵。另外当水体存在大量的藻类时,容易堵塞滤料,处理效果有限。因此配臵传统的水处理设备成为小区水景观保障水质的惯用手段,但无论从效果还是投资角度看,都非最正确解决方案。 三、景观水的污染因素 景观水容易变质的原因:导致以上几种景观水水质恶化的原因,总体
5、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水源的条件差 一般景观水的水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自来水、河水以及地下水。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江河整治的力度,但由于河道受污染时间长且污染物成份复杂,因此现在我国几个主要水系的水质情况还不能到达景观水的水质要求。 2.面污染源多 景观水的周围往往种植草坪、花卉和树木,水中也常常饲养一些水禽、鱼虾之类的动物,供人们欣赏。由于雨水冲刷和浇灌水的渗透,会将植物中的各种氮、磷、碳、钾等营养物和肥料、农药以及树叶、枯草等“绿化废物大量聚集到地势最低的景观水中,这些面源污染,使得水质进一步恶化。另外,动物的代谢物质也会加速兰绿藻的生长,使湖底呈厌氧状态,反过来又会使鱼虾因缺氧而死亡,
6、腐烂的水生动物其蛋白质分解又使水质变臭,处于恶性循环状态。 3.人为的破坏也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 例如。公园内一些钓鱼的游客,为了使鱼上钩,往往会预先投入大量的“鱼窝,以期吸引鱼群上钩。这种富含蛋白质的,过量的“鱼窝沉淀在湖底,又形成了水质恶化的污染源。再如,有些公园管理人员通过卖给游客鱼饵来到达创收的目的。好奇的游客就毫无节制地以投鱼饵来取乐,造成的后果是,鱼儿因撑食而死,多余的饵料和死鱼一起成为水质的污染源。 4.设计的不合理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公园或小区中,由于设计的不科学,人工湖中经常会出现死角,而死角中的水由于缺乏流动,往往最容易恶化。各种污染物将会沉积在死角处,并慢慢地污染整个人
7、工湖,这使得死角成为人工湖的一个内部污染源,因此,在一个人工湖中如果死角越多,水质恶化得越快。 5.地下水的污染 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如氮、磷、重金属离子等等)渗入了地下,污染了地下水。 6.蓝绿藻的入侵 蓝绿藻是景观水的头号公敌。由于蓝绿藻的孢子也可通过空气传播,因此它们可以落户于任何有水的地方。这种藻类繁殖速度极快,根本上每20分钟就可繁殖一代,而且藻类的繁殖生长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这样将会影响到各种水生动植物的正常生长,严重时,还会造成生水动植物因缺氧而死亡。大局部鱼类吃了这种藻类都不能消化而死亡。 四、景观水处理方法 已有的景观水处理方法大致有生化技术、气浮技术、跌
8、水曝气、过滤技术、动植物生态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等。目前工程上常见的方法包括:循环过滤法、化学药剂法、跌水曝气法、气浮法和生态系统净化法。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此四种常用景观水净化技术进行详细比较。 4.1治理效果 循环过滤法。依据物理原理,对景观水体中的杂质与水体进行别离,保持水质的清洁。此法通常会用投洒化学药剂,与水中污染物形成沉淀的方法作为辅助,形成一套治理景观水体方案。在工程实例中,这种方式对处理含有较多悬浮固体(ss)或泥沙的景观水体,效果尚好。使用中循环周期是决定治理效果的重要制约条件,一般如果循环周期小于48小时,即2天内循环过滤一遍,那么水质较有保障,超过48小时那么水质不易
9、保证。如果水体面积较大,有时为了降低本钱而不得不延长循环过滤周期至35天甚至更长,往往湖水水质不能保证。且该方法对有机物、藻类的抑制和处理效果不大,参加化学药剂易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因此一般循环过滤技术只适用于水体面积较小的景观喷泉水景中。 化学药剂法。依据化学原理,向水中投放化学药剂,主要为硝化细菌和絮凝剂,短期见效,但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以及鱼类的死亡,效果容易出现反复,常用会产生抗药性。 跌水曝气法。采用跌水曝气、喷泉或其他曝气装臵,向水体中充入氧气,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以到达水体净化目的。单纯曝气只可改善水体黑臭现象,对于抑制藻类、降解有机污染物、实现水质清澈并无明显处理效果,不是一个完
10、整的治理工艺。 气浮生化法。气浮技术通过向水中加压充氧,产生微小气泡沾附在藻类颗粒和其他水体悬浮物上,并投加絮凝剂絮凝,使藻类颗粒和悬浮物浮至水面,然后用刮板刮去,实现治水目的。能将水中的藻类颗粒和固体悬浮物别离并有效地去除,同时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但对施工方的技术要求较高,生化是在水中参加生化填料,让水中的有机物得到有效分解,以此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同时气浮技术还要求水体循环。与循环过滤法一样,水处理循环周期也是决定治理效果的重要制约条件,如果循环周期过长,那么效果不易保证。 生态系统净化法。将物理技术与微生物技术相结合,理念与技术更先进,相当于把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复制到水体中。采用微生物处
11、理、循环、过滤等多项措施综合治理,从不同角度改善水质。在水中搭建适合微生物群落生长的系统,辅以循环流动,补充溶解氧,使有益微生物迅速繁殖,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将水中的污染物转化、分解,从而使水体在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而且施工难度较小,相比于传统生化法,适用范围广泛,反响面积更广,系统稳定,无需更换,耗电量低,长期保持清澈,可养鱼。 4.2设计和实施 循环过滤法。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过滤罐和循环水泵,并且铺设用以循环景观水的管路。此法需要在岸边陆地上建设机房,并沿湖岸或水底铺设给排水管网,需要预留机房用地和管网。实施时间一般12个月。 跌水曝气法。依靠水泵实现跌水曝气,或用喷泉曝气,设
12、计与施工较易进行。 气浮加生化法。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气浮机和循环水泵,并且铺设用以循环景观水的管路。此法需要在岸边陆地上建设机房,并沿湖岸或水底铺设给排水管网,需要预留机房用地和管网。实施时间一般12个月,需专业技术人员安装。 生态系统净化法。只需将生态系统所需物品铺满池底,无需土建、给排水管线和机房,厚度不超过2023cm,整体美观,设计与施工较易进行,无大型设备。 综上所述,我们设备所采用的方法是循环过滤法。通过设备处理后的水完全可以到达景观水的标准。但由于设备的产水量有限,不能够在48小时内循环整个水体一遍,导致处理后的水进入到原水体中又被快速的污染,使整个湖体无明显变化,成为处理景观水的败笔。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