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刺伤调查反响报告 近三月已发生三起针刺伤时间,其中一起患者为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两起发生在护理人员身上,一起发生在医务人员身上,三名人员均为低年资人员,来院均不超过两年。据调查说明,工龄越长针刺伤发生率越低,说明针刺伤的发生与工作经验、敬业精神以及技术熟练程度都有关系。 对新入人员根底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强调针刺伤的危害性和发生针刺伤的处理方式,使低年资医务人员提高警惕,增加敬业精神并勤加训练根底技能。 根据近三月发生的三起针刺伤不良事件,请相关科室进行自查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根底技能培训。 医务科2023.11.3 科室反响如下: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1、工作经验缺乏、敬业精神欠缺及技术水平不够
2、熟练; 2、环境光线影响,注意力不集中; 3、认识缺乏。改进措施。 1、对新入人员进行穿刺等根底技能培训,加强敬业精神教育,强调风险,使相关人员提高警惕; 2、进行针刺伤应急训练,对针刺伤后的处理进行培训,到达人人过关; 3、分析针刺伤高危医务人群,对其进行反复训练。 改进检查与催促: 第二篇:针刺伤远离针刺伤 近年来,针刺伤已成为医护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之一,它不仅会造成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据有关文献报告,被相关病原体污染的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率为0.3%,hbv的感染率为6%-30%,hcv的感染率为18%,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
3、的自身防护及感染管理。 在临床上发生针刺的原因各色各类,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对针刺伤意识缺乏,针头回套,针头暴露,未及时处理医疗废弃物,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有躁动、精神障碍不配合治疗的病人治疗时被针头划伤。 针对以上几个因素,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不良行为 医院定期开展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把相关知识灌输给每位临床工作者,其中特别关注低年资员工及实习生。也有相关研究说明,护生发生针刺伤的概率比较高,医院缺乏对护生发生职业暴露的统计及上报;加强穿刺技术的标准性;医疗锐器的处理以及发生穿刺后应急处理方案等。 2、合理调配人员 医院管理者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床护比安排工作,给繁
4、忙、任务重的科室安排工作,弹性排班,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3、改善医院工作环境 国外研究说明平安的工作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次数,如使用有平安保护性留置针、负压抽血试管等。 4、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一旦发生针刺伤后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并及时咨询和处理,从而有关部门也可以方便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原因,从而提出预防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时发生,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诊断治疗流程是我们每位医务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提出有效处理方案,提高防护意识,从而减少或杜绝针刺伤的职业感染。 第三篇:针刺伤针刺伤 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
5、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威胁着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职业平安,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也给医疗卫生机构和暴露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护理人员针刺伤及由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医务工作者,是针刺伤高危人群。我国目前尚无针刺伤防护的相关专家共识。 为推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作的标准化,有效降低针刺伤的伤害,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此版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1、针刺伤的定义针刺伤是指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 2、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2.1发生现状 据统计数据显示,护理
6、人员在过去1年内针刺伤发生率,印度为67.4%,韩国为70.4%,英、日、澳大利亚为2023%46%,美国为64%;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所关注的重大平安问题。 2.2人群分布 工龄年的低年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最高,实习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 2.3科室分布 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多、高度紧张忙碌的环境是针刺伤发生较多的场所。 2.4发生环节 注射过程、锐器处理过程、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静脉导管管理过程、采血、整理用过的针头等为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我国调研结果显示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整理用过的针头、采血等为发生
7、针刺伤最常见环节。 2.5针刺伤器材 注射针、头皮钢针、静脉导管针、真空采血针等是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器材。具有平安装置的针具,不正确操作也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 3、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3.1护理人员因素 3.1.1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意识薄弱。 3.1.2各种因素导致的护理人员疲劳、工作匆忙,对标准预防措施遵守程度降低。 3.1.3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也是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3.2防护用品因素 3.2.1平安器具使用率低;防护用具不能就近获取。 3.2.2锐器回收容器设计的容积与口径比例不匹配。 3.2.3锐器回收容器配备数量缺乏、规格不宜、放置位置不合理等。 3.2.4锐器回收容器内医疗废物存放过
8、满未及时处理。 3.3工作环境因素 操作环境照明采光不良、拥挤、嘈杂及患者不配合,极易导致针刺伤。 3.4操作行为因素 有未执行操作标准的危险行为,如回套针帽、徒手传递手术缝合针、直接用手弯曲缝合针、处理各种针头及清洗整理锐利医疗器械动作过大、将各种锐器随意丢弃、未采取保护措施等。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流程不标准等均会造成针刺伤。 3.5职业防护培训因素 职业防护培训不到位、培训时间没有保证、形式单一;医务人员对职业防护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后依从性低,发生针刺伤后上报率低;培训后实施考核未到位。 3.6制度保障因素 预防针刺伤相关制度、标准、流程、标准、预案等未建立、修订和完善。 4、针刺伤的
9、预防4.1职业平安意识4.1.1培训 4.1.1.1聘用单位应对新入职护理人员就预防针刺伤重要性等进行平安意识培训。 4.1.1.2聘用单位每年应对护理人员进行正确、标准的平安工作流程培训。 4.1.1.3聘用单位应培训护理人员正确使用平安型护理用具和工具。 4.1.1.4聘用单位应每年进行一次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知识培训。4.1.2平安文化 4.1.2.1应把预防针刺伤和预防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纳入护理风险管理与控制方案中。 4.1.2.2营造平安文化气氛,将护理平安文化与人性化管理系统融合表达。 4.1.2.3组织多种形式活动,建立和强化平安文化观念与意识。 4.2管理 4.2.1建立职业
10、平安和预防针刺伤发生的管理制度。 4.2.2制定各类预防针刺伤发生和发生后管理机制与实施流程。 4.2.3建立各类针刺伤预防的专项培训、考核、评价制度。 4.3环境 4.3.1采光。各类穿刺操作的视野环境应保持光线充足、明亮、舒适。 4.3.2空间。操作台面应平展、宽敞,物品有序放置。 4.3.3物品备置。实施各类穿刺操作之前,应确保各种用具、工具、辅助用品在操作者可及范围,防止手持锐器远距离移动。 4.4患者 4.4.1应了解辖区患者有意义的血源学检测结果。 4.4.2应视所有患者均具有传染性-经血源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进行针刺操作时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4.4.3为有明确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
11、者执行各类穿刺操作时,宜戴双层手套。 4.4.4为不配合的患者做穿刺治疗时宜有他人协助。 4.5工具与使用 4.5.1宜选择带自动激活装置的平安型针具,宜使用无针输液接头,建议使用带有保护套的针头、平安型采血针、带有尖峰保护器等平安装置的静脉输液器及有自动回缩功能的注射器等。 4.5.2宜建立静脉无针系统,如静脉留置导管宜使用无针连接。 4.5.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术中宜使用钝针。 4.6操作 4.6.1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穿刺操作标准和流程。 4.6.2手术中需传递锐器时,防止徒手传递,应将锐器置于防刺破的容器(如弯盘、托盘)中进行无接触式传递。 4.6.3各类穿刺针具使用过程中,如必须
12、回套针帽,应使用辅助工具单手回套针帽。 4.6.4配备足量锐器回收容器,放置在护理人员操作可及区域。 4.7医疗废物处理 4.7.1各类穿刺针用后不可成心弯曲、折断、别离注射器针头。严禁针头回套针帽、徒手别离和二次分拣使用后的注射器和针头。 4.7.2操作者应立即将使用后的各类穿刺针放入锐器回收容器,防护标准按医疗废物处理。 4.7.3锐器回收容器应防刺破且防渗漏,尺寸以能容纳各种锐器为宜,并加盖管理。 4.7.4移出存放污染锐器的容器前应先评估,假设有发生穿透或渗漏的可能,应将其放入第二层密闭、防穿刺、防渗漏的容器中。 4.8信息管理 4.8.1建立针刺伤预防信息管理系统,专人负责。 4.8
13、.2建立防范针刺伤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信息系统管理。 4.8.3建立发生针刺伤的登记、报告制度与流程,准确收集分析数据信息。 4.8.4系统定期维护升级,保障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同步性和全面性。 4.9督导与考核 4.9.1各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各类穿刺相关操作流程进行考核。 4.9.2应将操作流程纳入主管部门质量管理内容并不断修订和完善。 4.9.3应对各类有关穿刺器具配置进行督导。 4.2023评价 4.2023.1针对操作流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修正。 4.2023.2针对流程修订进行应用验证。 4.2023.3针对配置穿刺器具应用结果评价。 5、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5.1管理重视 5.1.1应对
14、各类针刺伤发生给予高度重视,营造平安的医院文化。 5.1.2建立严格针刺伤发生登记及上报制度。 5.1.3对于发生的每一例针刺伤,管理者都要给予关注、关心和重视。 5.2原因分析 5.2.1针对每例针刺伤发生后的血源性检测结果,采取标准的针对性预防措施。 5.2.2每例针刺伤发生后均要组织分析讨论并记录。 5.2.3根据分析结果,不断改进流程和必要培训。 5.3针刺伤发生后处理 5.3.1针刺伤发生后,尽快确定传染源及风险程度,立即按规定逐级报告。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5.3.2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意外职业接触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5.3.3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关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要求,定期进行相关血清学检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疫苗接种。 5.4追踪监测 5.4.1对已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应定期血源性和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