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情况调查报告 邹刚学校:兰州大学年级:96级院系:哲学与社会学系专业:社会学指导老师:黄少华(副教授)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我们的社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本钱身的现代化。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培养人的机制,新的人才需具备哪些特征?目前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的不利阻碍有哪些?这些咨询题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故而在1999年“社会调查实践课中,我们选定了“全国26个大中城市中学生家庭与学校教育现状抽样调查这一课题。通过调查和分析汇总,参考各种文献,现选取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作研究对象,缘故有以下两点:通过调查理解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的现状,能够觉察我们的家庭、学校
2、在学生性格培养上存在的缺乏,是哪些要素导致积极的社会人格,而哪些又导致消极的人格。对目前处在转型社会中的我国中学生而言,其社会人格同其社会的性质同样具有过渡特征,在传统与现代的人格类型转换的现阶段中透视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特征,哪些透视出时代的特色,而哪些还表达出历史的束缚。前一点主要出于应用的考虑,而后者那么更多侧重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考虑,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从事调查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关于社会人格的根本界定,我们是如此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推断过程。社会人格产生于
3、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给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别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别人为目的的如此一种心理特征。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那么主要采纳了类型学的方法,正如后文斯宾塞的“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一样,我们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型中的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即旧的社会形态中的某些社会人格与新的社会形态对某些社会人格的表现同时在当代中学生身上表达,而且正向后者转化。在研究中,我们采纳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全国所有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等,然后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26个城市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2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咨询卷质量高
4、,并采纳spss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打算中确立的指标工程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材料,作了初步的考虑。下文中,拟从当代中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与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倾向、转型社会人格构造几方面详细阐述。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家庭是阻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行为标准、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致个性气质、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据郑杭生先生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的阻碍大致有三: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阻碍是一个社会化的
5、开端,家庭环境要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化阻碍。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感情的社会化在特别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严重阻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浸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方面的标题,通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考虑,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
6、咨询题是颇值得我们考虑的。1.局部父母老师的德育阻碍力与子女本身难以协调一致。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2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时能够作到以身作那么,本身具有示范性作用,这对子女的教育是特别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29.8的父母那么不是特别注重德育的教育,这已是一个不低的比例,事实上,父母亲在家庭内的各种行为所表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内涵在特别大程度上成为子女的楷模,这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青年儿童中尤为如此。父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详细说“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赖者,他对有支配权的一方父母,会觉察自居作用,而子女在这种作用下
7、会跟随和仿效父母,以期今后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所以这种机制的作用有时完全是潜认识的。由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咨询及学生“当老师教诲您怎么样做人与父母教诲不一致时,您会选择什么?有4.7的中学生选择了(a)“听父亲的其较之(b)“听母亲的所选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现代中国家庭德育中母亲的地位较之古代“父严母慈的家庭中母亲的地位已有特别大的提升,尽管如此,依然能够看出现代中学生对父母的教诲的依赖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注重的地步,由于也有11.9的学生选择(c)“听老师的,可见在学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师无疑是较之家长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说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会给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奠基阶段的中学
8、生带来宏大的塑造性阻碍。所以,在“父母教诲与老师教诲不一致时,大多数中学生依然理性地选择了“谁对就听谁的(f),这一比例达50.2,而不是像以上三个简单地寻父亲(a)4.7、“母亲(b)4.3或“老师(c)11.9那样,“谁对就听谁的说明了他们已具有推断的才能,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这是当代青青年心理上的一个明显特征。不过我们仍须看到另一面,居然有24.3的中学生选择(e)“谁的说法与我相符合就听谁的,这一比例之高是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最少可从中看出当代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的表现,当代的中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占较大比例(本次调查结果中,独生子女占66),在家庭中地位较高,致使一局部学生以自我为
9、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而这种性格特征一方面会导致一局部学生持有过度的“自尊感,而且关于他们今后生活中面临的人际关系的良好开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碍。这一局部学生较之前面“谁对就听谁的那些学生而言,更难以与人相处,常常以本人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别人着想,这是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所应注重的一个咨询题。最后,我们关注到选择(d)项“谁的都不听的那一局部学生群体,这一局部学生占总体的4.7。他们的答复显明地表现了接近青春期和正处在青春期中的青青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过他们的答复更趋极端罢了。叛逆性,这种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征,本身确实是该年龄段人群的社会人格之一,中学生“他
10、们在这一时期特别留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假设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既然青青年特别留意观察别人的行为以利于本人的角色扮演,但同时家庭里父母的教诲与学校里老师的教诲假设存在价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这种情况目前在我国确实存在:老师作为传统的道德训导者与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价值观实际是有特别大的不一致性的)这种不一致性增加了青青年的困惑,有时让他们无所适从,兼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自我认识与独立认识开展进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识、科学技术的更替又打破
11、对以往权威和长辈的一味服从,因而一局部青青年就有可能不注重传统的道德教育,他们就可能“谁的都不听那么在学校里,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居首位的“德又如何呢?调查结果:a)9.8的老师只强调学习,从不教诲学生的品德;b)20.8的老师强调的道德质量教育虽已在校园内列为正规的课程,但方式老套,所举的典范人物、典范事迹,空洞而缺乏说服力。c)46.4的老师虽能深化浅出,于日常生活中举现实例子对学生作颇有说服力的道德教育,但多半“光说不练,给学生所作的示范性作用不强,d)仅有23.4的老师才能做到不仅课堂强调品德教育,而且言行一致,以身作那么。由此可见,目前中学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有落后于情势的迹象,
12、德育的空洞无实际内容,典范人物缺乏时代性,缺乏说服力,不能面对新时期青青年的心理开展的要求已成为中学生对德育评价不高的一个主要缘故,而实际上,据“对学校各科开设的课程满意度之调查标题的结果看,中学政治课的平均满意度为2.60,已接近取值“态度一般,即便平均值仍在“一般与“较满意之间,但有近40的学生评价特别低,这说明了中学德育改革的势在必行。2.学生在家庭内、学校内缺乏与家长、老师的情感交流,就调查咨询卷中“交流情况一题而言,“与同学谈心或讨论咨询题是中学生人际交往中最为频繁、最为主要的方式,用spss中的descriptive(描绘性统计)功能得出中学生总体对“与同学交流与讨论一项的总体平均
13、值为1.87,在取值“特别多与“较之多间,靠近“较多,这反映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中,同辈群体和首届群体间的交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正是在这种交流中个人开场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作为一个社会的“准成员逐步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含义和标准。其次,“与父母一起看电视的总体平均值为2.53,在取值“较多与取值“一般中间。但相比之下,语言的交流情况那么不是特别令人乐观,“与母亲谈心和讨论咨询题的总体均值为2.71已靠近一般“水平,与父亲谈心和讨论咨询题“均值为3.13,与老师谈心和讨论咨询题“均值为3.62,已在一般“与较少“之间,且大大低于与母亲的交流情况均值。由以上数据得知,青青年选择的交流对象首先是同学
14、或朋友,其次是母亲,再次是父亲,最后才是老师,这同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有关,据调查,仅有1.7的学生成认经常有老师到家中家访,有20.7的学生成认偶然有老师家访,有77.4的学生从未见过老师家访。同样,在对学校诸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最不满意的列举项中,排在第三位确实实是学生认为师生间缺乏交流与理解。“应试教育格局下师生间缺乏交流,亲子间缺乏沟通已成痼疾,目前,素养教育已提到中国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师生间会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友谊关系,这是新时代社会的需要,也是今后人人格的需要。3.对家庭、学校的各种情况的满意度:在咨询卷上,我们一共询咨询了中学生对其
15、家庭的七种根本情况的满意度,得到的每项的平均值均在取值较满意“与取值一般“之间,但达不到超过较满意的水平,按满意度从高到低地陈列为:父母从不体罚本人(2.12,指均值,下同);“对父母的职业(2.27);“对家庭的住房情况(2.41);“对家里给本人的零用钱(2.48),“对家庭的收入(2.53),“对家庭对本人的兴趣的理解(2.56),最低的是“听取本人的意见(2.74),由均值最低的两项来看,目前中学生对家庭觉得较不满意的方面主要依然亲子间的交流与理解不够,特别是对本人缺乏一种“以成人对待,能够给本人在家中以一定的决定权和发言权的民主态度,这关于处在青青年期的中学生而言,是一种缺乏认同与确
16、信的不利要素,故而当我们在“自我评价一题中询咨询“您觉得本人是否独立,答复值的平均值为1.88,特别靠近值“一般水平,由此可见青青年学生面对以上家庭环境难以培养自我的独立感与成就感。同样,我们就学校的各项情况也作了满意度调查,在涉及到的12个学校方面选项的询咨询结果中,学生反映最不满意确实实是“作业太多,其次为“课本内容单调、乏味,再其次,中学生对“师生间缺乏理解与交流也不满意,这是三个主要的方面,也能够看作是“填鸭式教育的直截了当弊端,中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应该在学习中具有特别高的主动性、制造性,这种“填鸭教育一方面使师生关系容易趋于紧张,另一方面又可能剥夺一局部学生人格的自由开展,例如社交方面,在如此的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