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社区留守老人的报告 调查目标:了解社会中的留守老人问题调查时间:202223/8/26调查对象:京新社区的居民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组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京新社区进行了专门调查。另外,对于调查的结果,我们也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对此问题提出些相关性意见。 首先,在这次的调查中,被调查者有70%都在3055岁之间,60%都是农村户口。而就我们所调查的社区了解到,对于留守老人这个概念,大局部人还是
2、有一定认识的,大家都觉得现在社会上留守老人现象还是很普遍的。而我们更从所得的调查数据知道,此社区也有不少的留守老人。可以想象现在留守老人的数目正不断加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另外,从问卷中可以看出,约有70%的居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开展,工作变动引起的。当然也有一局部的人认为是因为现代青年思想变动,与老人的生活习惯或是观点不同,不太愿意留在家中的关系。如果从深一点的层面来分析,一方面,留守老人面临一些经济性的问题。其实从社区居民居住的环境就可以看到,不少的居民所居住的环境还是比较差的,可见经济状况颇令人堪忧。虽然社区家庭中的劳动力外出,确实为家庭条件的
3、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务工人员大多数经济根底不是很好,所以住房也就很简陋。当然,留守老人的住房也就更加的简陋了。而另一方面,从家庭关系来讲,毫无疑问,与子女关系的亲密程度对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讲,与子女关系好的留守老人,生活来源、生活照顾有一定的保障,精神上也能得到应有的慰藉。但也有不少因为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与子女交流很少,彼此间观念差距大,使得关系处理的不是很好,也使得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家中。而这些原因也就导致了留守老人大量存在。显然的,随着留守老人数量不断的增加,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而在这个方面,有90%以上的人都认为这会极大的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子女外出打工不在家,
4、就只剩下老人在家看守着,老人是弱势群体,由于年纪已经很大的关系,身体往往抵抗力较弱,很容易染上疾病,而子女不在家,谁来关心老人,保障老人的健康呢。而调查中也有老人表示,自己是很希望与子女住在一起,可以相互有个照应,毕竟自己年纪也大了。但同时又为了不希望给子女带来负担,宁愿选择与子女分开住。 其实,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精神上的问题。本身由于代际关系就已经比较淡薄了,而现在子女又出外打工,想子女的时候可能也仅限于 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所以大局部被调查者都认为留守老人是十分孤寂的。他们大多过着寂寞生活,缺乏家庭暖和,使他们倍感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时候心里
5、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法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病症,觉得生活没有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人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相应地越来越少。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根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精神生活异常单调。而另外因经费、场地受限,很多地方缺少老年活动室或老年协会组织。有的地方虽已建起了老年协会,但是资金缺乏,所以真正组织过活动的很少甚至没有。所以,对于留守老人来说,来自于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所必不可少的。综上所述,我们将留守老人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较差。由于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赖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而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的加大,子女贴补缺乏
6、稳定性,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的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俭朴。(2)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对留守老人而言都成为难题。同时,子女外出打工后,局部老人独居或配偶同居,大局部的老人会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还有不少留守老人的子女全部外出打工,仅留下老年父母及未成年的小孩,留守老人根本上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因此,老年人极害怕生病,害怕没有人照顾。很多老人都谈到“有子女在身边要安心得多,有个照应。 (3)医疗难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加强。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人表示要加强社保,这样对于常年患病的老人比较有利。虽然留守老人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
7、人也只是对于一般的小病可以治疗,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情况。而且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对留守老人来说,“小病抗,大病拖,已成了一种潜意识。留守老人除了存在上述这些主要问题外,留守老人家庭很轻易成为盗贼的目标;而缺少青壮年男子在家中,也很容易成为弱势群体,造成利益受损。 (4)家庭气氛缺失,精神生活单调。老年人身体素质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决定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并不仅仅需要经济保障,精神慰藉也同等重要。老年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奢求。而实际上,老人最需要的便是精神上的慰藉。而往往他们连很多最根本的精神慰藉都没
8、有,因为不少子女很少与其联络,有的子女甚至一去就是多年,杳无音讯。 另外,在本次问卷中我们还设计了一些题是关于如何解决“留守老人这个问题的,涉及到了社区及政府部门该为这些留守老人提供些什么,根据调查,我们得出初步的结论是大家都希望,老人居住的社区能够做到为老人提供低劳动强度的工作,这样子既解决了老人的经济问题,又能够充实老人的生活,另一方面社区里要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文娱活动,方便老人相互交流等。 其实,要想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每个家庭里的子女,当地的社区,以及政府的相互配合。对此,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坚持相关的政策制度,着力为老人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现在,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成
9、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而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开展,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亦如此。因此,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时,都是应坚持科学开展观,以人为本,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从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家庭关系的角度出发,立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乡村、和谐家庭的。而作为这个社会的大家长,老人们的生活状态,更是我们急需要关注的,我们必须要严肃的审阅和对待留守老人问题。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为年轻人可以就近照顾老人提供一些途径。因此我们建议可以吸引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既缓解了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又可以缓解“留守老人无人照管的社会问题。另外,大力开展经济,改善老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
10、,才能够为老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健全老人的保障体系 其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居民都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健全的保障体系,能够为老人晚年的生活提供更有利的保障。为此,我们希望政府或是相关部门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积极争取上级放宽条件,扩大低保比例,让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参加进来,力争把符合条件的留守老人都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到达根本生活水平。也可开展老年人保险试点,让青壮年劳动力每年出一局部钱,各级政府补助一局部,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另外那么是完
11、善养老制度,逐步实现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同时加大推进社区医疗制度,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如果政府财政允许,可以在中央、省财政补贴的根底上,适当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切实地解决特别是留守老人“就医难、费用高的问题,同时可以开展家庭医疗病床,实行定点诊疗,定期送医送药上门效劳。最后那么是希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化制度,给予进城农民工以市民待遇。在居住权、劳动保障权、子女教育权、医疗、福利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工和城市市民同等待遇,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本钱,彻底实现外出务工农民的身份和职业转变,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留守老人的数量,也让尽可能多的外出务工农民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三)夯实经
12、济供养根底经济上的问题其实是留守老人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应该尽量保证他们的经济来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多方争取资金。老人(包括留守老人)为推动经济社会开展、稳定家庭关系和大局做出了积极重大的奉献,我们全社会都应当自觉承担他们的养老扶助责任。因此要坚持舆论宣传引导、政策推动、制度促进等方式,要积极引导多方出钱出力,参与解决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养老资金问题,形成家庭、企业、社会、个人、政府等多方共同出力、踊跃分担的局面,确保妥善安排留守老人问题资金需要。 2、开展地区地方经济,加强社区经济“养老的支持力度。社区是老年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社会支持过程的展演平台。社区对养老的经济支持,是非常
13、重要的。但这一点要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根底。因此社区组应从各自的资源(并非仅指自然资源)状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当地经济,使那些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及经济来源较少、较单一的留守老人们就可以发挥自己所长,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老年人学会自我保障,增强老人们的自信心,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物质保障。 3、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这一方面,政府应立足于实际,积极地提上下收入家庭的收入,尤其是外来务工的家庭。为他们发家致富创造一定条件,提高其收入,也为养老奠定经济根底。 (四)坚持各方联动,营造社会养老气氛 针对留守老人的家庭照顾,要加大宣传强化子女对老人照顾的责任和
14、义务,教育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充分履行自己在照料、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切实减轻留守老人照看孙辈的负担。 1、稳固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仍然扮演和发挥养老的重要角色和作用。要继续采取多种方式,稳定家庭养老关系,完善家庭养老模式,使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养老的重要方式。 2、构架集中供养体系。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开展,留守孤寡老人的增多,集中供养已成为养老开展的方向,因此构建健全的集中养老体系成为各地方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对此,有条件的社区街道,可街道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投资等多种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并逐步将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
15、,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局部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的养老,这样既发挥了局部家庭养老功能,也解决留守老人无人管的问题,所以我们积极鼓励兴办托老院。而如果出现老人不愿意搬入敬老院或托老所的情况,也可以尝试推行留守老人集体生活,利于互助。因为有些老人是族群集聚,邻居都是自己的亲戚、家族,像他们这样集中居住在一起,可以相互之间多些照应。因此,针对留守老人家庭,可以考虑改变其单门独户独居的习惯,实行集体生活。另外,经济条件好的社区可以以区(组)为单位创办老年人休闲中心,为老人提供休闲的地方。白天老人聚在一起学习、娱乐,晚上回家休息。这样既可缓解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又可增加新的就业途径和岗位,还可以把一局
16、部外出人员留在本地,实现多方得利共赢。 3、重视社会、社区的助老作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开展,目前留守老人们存在着对家庭效劳的巨大需求,老年效劳业存在较大市场。子女外出带来的经济支持增加了局部条件较好老人的支付能力。因此,我们建议:一是政府应加大为老效劳的人力、财力的投入,让地方各设专门为老年人效劳的部门,并且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经费开展工作,从源头上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同时,政府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展社会福利效劳事业的优待优惠政策。二是要建立留守老人照顾效劳体系,逐步建立亲属、邻里、社区和社会组成的为老效劳网络。如送医送药上门效劳、洗衣、清扫卫生效劳等最根本的生活照料的有偿效劳队或者志愿者。积极鼓励中青年人、健康的低龄老人、邻居等参与作为志愿者,并且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