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 418 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在西方,自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也先后提出过一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
2、思想和理论,蕴涵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一些西方国家还提出和实施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也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设想。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
3、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根底上,创 419 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开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开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根底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异,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4、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开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他还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420 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
5、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稳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这些思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
6、义开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这些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根底。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开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开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87页。 421 康开展,使社会更加和谐;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正确处理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开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正确处理新形
7、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等,进一步丰富和开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稳固党执政的社会根底、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23年2023月,十六
8、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那么和重大部署。202322年2023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 422 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着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
9、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开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开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
10、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开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423 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开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平安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平安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11、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我们党要带着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开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开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开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剧烈,影响和平与开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兴旺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
12、风险,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通过和谐社 424 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这是稳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根底、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开展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表达,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开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开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
1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开展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搞好了,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根底,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开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的要求,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425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
14、开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开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开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开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开展的。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023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
15、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根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老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26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开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表达了民主与法治的统 一、公平与效率的统 一、活力与秩序的统 一、科学与人文的统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